這篇文章從一個眼動實驗得來的數據分析用戶對長網頁的閱讀習慣,以及對比八年前的數據發現用戶行為的驚人變化。最后探討一下用戶行為與體驗設計的時效性問題,以及從中得出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一、長網頁的眼動研究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是不知道電腦屏幕是可以滾動的,直到1997年長網頁才開始普及。然而,那個時候雖然大家都知道可以滾頁,但還是不太習慣。
在無限加載都見多不怪的今天,不滾頁的網站反倒非常罕見。甚至很多網站把首頁當作封面,真正都內容在第二屏才開始。
2010年,Jakob Nielsen(發表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做了一個眼動實驗,發現用戶平均花費80%的閱讀時間在首屏。
2018年,Nielsen Norman Group (尼爾森與諾曼創辦的體驗設計咨詢公司)里的 Therese Fessenden 又做了一次實驗,發現最新數據與八年前已有顯著的變化。
二、2018年的用戶如何瀏覽網頁?
1. 首屏外
如題,用戶把大約80%的時間花費在前三屏,其中首屏占了超過一半(57%),前兩屏加起來占了3/4(74%)。所以實際上占大頭的還是前兩屏,第三屏7%的占比其實并沒有什么影響力。
很顯然,如果重要信息不擺在首屏,被用戶忽視的幾率依然超過一半。如果放在第二屏之下,那3/4的幾率是看不到了。
2. 首屏內
既然首屏這么重要,那不妨單拎出來。如果把首屏平分為4個區塊,實際上用戶最關心的區塊不是最上面那個,而是第二個(雖然兩者相差也沒多大)。
總的來說,首屏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明顯要重要多了,但也沒有戲劇性的差異。
3. 搜索頁
上面的數據是普通網頁的,但是搜索結果頁的表現稍有不同。
對比下圖會發現,在搜索結果頁用戶對滾頁更沒耐心一些,將近一半(46%)的時間都花費在了第一區塊,前兩個區塊的總占比達到3/4(75%)。
可能是因為用戶對搜索匹配有一定的預期,認為有用的信息應該已經被自動置頂。百度賣那么多搜索排位,可見這個確實是有價值的。
三、用戶體驗的時效性?
交互設計對于中國的互聯網來說,感覺好像是近十年才出現的新鮮玩意兒。但人機交互的學術文檔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半個世紀之前,衍生于心理和計算機學科,可見用戶體驗研究也是有一定的歷史根基的。
這么長的時間,隨著智能設備普及化、各種黑科技日新月異,難道用戶體驗研究不也需要快速迭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尼爾森可用性原則發表于1995年,這種十多年前的設計原則是不是已經過時了?
1. 用戶行為有時效性
如題,2010年用戶把80%的網頁瀏覽時間花費在首屏;2018年用戶把相同比例的時間花費在前3屏。也就是2010年用戶看完首屏的時間里,2018年的用戶已經看完第三屏了。
如果單看首屏,2010年用戶把大部分時間(80%)花費在首屏,而2018年,用戶在首屏花費的時間比例只比一半多一點(57%)而已。也就是說近年來用戶會把將近一半的時間花費在首屏之外的區域。
總的來說,這八年來用戶的聚焦點從網頁頂部擴散開來了,而且這個變化不小。原因有兩個方面:
- 一是在接觸了更多的長網頁后,用戶更加習慣滾動翻頁了。
- 二是網頁設計更加進步,用戶被吸引往下繼續滾動翻頁。對比一下上面普通網站和列表式搜索結果網站也會發現,整體設計過的普通網站的閱讀時間分配更加平均一些。很多網站在設計上下功夫,讓用戶感覺需要繼續往下看才能瀏覽完整信息。
2. 設計原則是長久的
以前寫論文時,經常遇見好幾十年前的人機交互研究,這對于歷經國內互聯網飛速發展時期的我來說,是有一定沖擊的,甚至懷疑這些老舊的研究是否還有借鑒價值。畢竟撇看用戶不看,不可否認設備體驗、軟件設計這么多年來早就已經天翻地覆。
上文已經提到過,尼爾森可用性原則都是1995年的東西了,那個時候我家電腦還是 DOS系統呢,這么老舊的設計原則還能對當今的體驗設計起到幫助作用嗎?
尼爾森本人就驗證過了,分別在1994年、1997年和2007年做了跨度13年的驗證,發現過去的可用性問題這么多年來大部分都照舊存在。改變的部分非常少,通常與技術更新、設計規范、用戶習慣等有關。
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社會習慣會隨著科技發展產生變化,但是人的心理千百年來亙古不變。
體驗設計其實存在著兩個層次,表面上是暫時的行為認知,更深層次的,是人的本能和需求。前者會隨著時代變化而更替,后者才是難以改變的本質。
參考來源:
作者:Z Yuhan,華為和鵝廠設計師,曾在英國學習人機交互,愿意和你一起由淺入深看懂產品體驗
來源:微信公眾號:「體驗進階」
本文由 @Z Yuhan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 ,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