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思考是一種思維的探索活動,我們經常都處于思考狀態,但是有一些思考確是做的無用功;本文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分享了關于“思考”的一些判斷和理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大多數人其實是懶于思考的,我自己也是;有時候和別人溝通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思考靜止了,這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最近就去看了些批判性思維相關的東西,覺得有些東西挺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下。
一、成為一個完整的思考者
首先大多數人肯定是懶于思考的,畢竟耗神又費力,而且又沒有什么直接的效用。
而且在這樣一個四重境界中,有的人可能處于第一重境界: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知道;
- 不知道自己知道。
沒有什么好或者不好,這是一個定義標準和價值觀的問題,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內;本文是想勉勵自己,以及正在看文章的你,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思考者。
大多數人思考質量低,無外乎這兩點原因,一是知識儲備不足,二是思維方式受限。
知識儲備比較好理解,這是我們用來思考的輸入原材料,沒有好的輸入,自然就沒有好的輸出。
思維方式就是我們思考的方式,有很多好用的思維模型,比如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5W1H思考等等。
我理解的一段完整的思考包括論題+結論+論證:
- 論題:我們在討論什么;
- 結論:給出來的回答是什么;
- 論證:得出來結論的依據是什么。
只有當這三者都有,且是相互呼應的,一段思考過程才是完整的,或者說至少是自洽的,下面我們來分別看一下。
二、對思考的再思考
當我們知道一段思考過程包括什么之后,就能針對各部分再進行單獨的思考和審視了。
1. 論題
論題就是我們在討論什么,首先需要明確我們討論的是不是同一件事情,以及我們討論同一個概念的時候,各自的理解是否一致;不然就是雞同鴨講,不在一個頻道上,根本無法溝通。
以產品經理這個職位而言,由于沒有明確的標準,不同行業、公司、業務的要求可能都不一樣,所以評判的產品經理是否合格,以及優異的標準也不一樣。
有的人可能覺得會畫原型就是產品經理,有的人可能覺得還要有產品sense、數據分析技能,有的人可能覺得要能獨立負責一款產品,懂運營,能帶團隊等…
生活中也好,工作中也好,不少場景下都會遇到大家爭論了很久,然后發現大家討論的不是同一個東西的尷尬局面;所以在我們爭論前,先確定我們是在討論同一個東西。
2. 結論
結論就是針對這個論題,給出來的回答是什么。
比如上司提議了一個新的產品需求,Ta覺得靠譜,需要做;而你覺得不靠譜,不值得做,你給出來的結論就是不靠譜,不值得做。
那么問題來了,你怎么證明你的判斷是合理的,如果你只是感性的說我感覺、我覺得、我認為,那大概率是會被否決回來的。
為了讓你的結論有信服力,你需要展示你結論的推斷過程,有哪些數據、事實可以支撐你的結論。
這里面需要警惕的有幾點:一個是結論和論題是否匹配,一個是有沒有結論先行,一個是有沒有偷換概念。
先來說結論和論題是否匹配,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要避免答非所問;有時候回答的人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答非所問,有時候回答的人是刻意的在避重就輕。
比如之前在某節目中,某導演針對拋出的問題就在避重就輕,回答的邏輯很自洽,但就是沒有回答提問者提出的那個問題。
再來說結論先行,你是先有了一個結論,再去找支撐你的各種信息和數據,還是說你是先搜集了一些信息,然后經過分析推理,再得出這個結論的;前者典型的職業是律師,后者典型的職業是偵探。
比如我們平時在做AB測試的時候,真的需要AB測試么?還是你已經有了結論,只是需要這個數據來支撐你來說服誰。
最后是偷換概念,就是用相近的東西或者重新定義的方式把論題中的定義給換掉。
比如黃執中打辯論的風格就是先重新定義論題,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再來打辯論。
3. 論證
論證就是得出來結論的依據是什么?有時候和別人溝通的時候,對方拋過來一個觀點,我就會問Ta,你得出來這個結論的依據是什么。
比如,以下兩種說法你感覺哪個更有信服力一些:
- 說法一:行業不景氣啊,我和身邊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
- 說法二:行業不景氣啊,根據XX數據,最近幾年互聯網用戶的規模都不怎么漲了,使用時長也沒明顯的提升了,XX公司都進行了縮招,新出現的公司和業務數量也都明顯降低了。
結論都是行業不景氣,說法一只是簡單的說了下自己的感受,說法二是通過一些其他的現象、數據來支撐自己的結論;論證就是用這樣一個,或者一組前提,來推出結論的過程。
那判斷論證的評判標準就是:
- 前提是否成立;
- 前提到結論之間的推理是否成立。
上文中的說法二,得出來的結論是行業不景氣,它的前提是:
- 用戶數據不漲了;
- 公司縮招了;
- 新公司和新業務數量明顯降低了。
在推理上是合乎邏輯的,那就看前提是否成立了;這個時候,如果你找到了和這些前提相反的事實或者數據,那就相當于把這個結論成立的前提推翻了,那結論本身自然也就需要打個問號了。
再比如,你們是一個在線教育公司,最近業績不好,有人問你原因是什么?你回答說行業不景氣啊,業績不好是正常的;于是對方追問到,最近疫情期間不是處于利好狀態么,而且根據對其他競品的了解,最近一段時間你們競品的數據表現一直很好啊。
在這樣一個對話中,結論是業績不好,支撐結論的前提是行業不景氣,但是結合著其他的信息和數據來看,這個前提是不足以支撐這個結論的,也就是推理過程其實是無效的;截止到目前為止,針對思考的過程就說完了,完整的思考=論題+結論+論證。
三、審視自己,審視他人
有了思考這個武器,我們就可以更好的審視自己和他人的思考了,避免自己陷入思考誤區,以及辨別他人的觀點是否可靠。
我們在給出一個結論,或者在做決策的時候,其實就是經歷一次思考的過程,通過不斷的了解自己思考判斷的過程,我們可以逐漸提高自己的決策質量。
為了注意力和流量,各種文章和信息鋪天蓋地,有很多觀點根本站不住腳,甚至一些觀點純粹是個人感受,隨便看看就好,無需太在意。
在我們接收到一個信息的時候,可以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 這是一個感受、猜測還是推斷,如果不是推斷就沒必要往下思考了;
- 對我重要么,值得花精力去關注么;
- 論題、結論、論證分別是什么;
- 結論和論證之間匹配么,有沒有偷換概念,有沒有結論先行;
- 結論是用什么方式得出來的,前提是什么,推斷的過程是什么。前提符合常識和個人的背景知識么,推理合理么,符合邏輯么,和結論之間有嚴密的論證關系么。
本文寫作過程中,主要參考了蔡鈺《批判性思維15講》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歡迎斧正、指點、拍磚。
#專欄作家#
王家郴 ,公眾號:產品經理從0到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喜歡網球和騎行的產品汪,目前奔走在產品的道路上,漫漫產品路,與君共勉。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