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復盤是職場人一項重要的能力,它能幫助我們快速梳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吸取經驗教訓,有所成長。因此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都要學會科學高效的復盤。本文作者將圍繞復盤這一話題,提供一些自己的經驗,與你分享。
復盤不僅能讓我們避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也有利于沉淀自己的經驗和感悟,從而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因此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都要學會科學高效的復盤。完整的復盤流程分為七步:繪制項目流程圖——目標回顧——過程描述——目標/結果對比——分析原因——探尋規律——形成文檔
一、繪制項目流程圖
由于產品經理經常會參與一個項目的多個環節,而每個環節都可能有不同的目標,因此我們首先使用流程圖,把自己參與的每一個工作環節畫出來:
二、目標回顧
目標回顧需要我們對著項目流程圖,寫出我們最初在每個工作環節的目標。當然,不一定所有的環節都有目標,把有目標的寫出即可。
在列舉目標時盡量使用SMART法則(具體的,可衡量的,可實現的,有相關型的,有時限性的)來寫出每一個環節的目標,例如:
通過改版商品詳情頁(具體的、可實現的),在優化方案上線1月內(有時限的),將訂單轉化率從10%提高到14%(可衡量的),從而提高商品銷售額(有相關性的)。
同時,我們要注意區分目的和手段,不要將二者搞混。
例如我想學習經濟學的知識,于是我規定自己每天看1章經濟學的書,但是在看書的過程中,我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把每天看1章書當成了目標;最后我一目十行把書看完了,合上書和沒看一樣。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的目標是學習經濟學知識,看書只是我達成目標的手段而已,將手段當成目標來復盤,很難產生價值。
在目標回顧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這是當初真正的目標么,有沒有把手段當成了目標?
三、過程描述
接下來我們依照項目流程圖,來回憶自己在每個環節的所做、所想,并寫在每個環節的上方,如圖所示:
在過程描述中,注意以下幾點:
1. 按時間線梳理
為了避免混亂,我們在對工作環節記錄的時候,要像寫流水賬一樣,按照時間線來梳理:做之前準備了什么,做的時候是怎么想的,執行的時候遇到了什么問題,最后得到了什么結果等。
2. 真實客觀
要對項目的發展進行真實客觀的描述,復盤的目的是找出自己的缺陷并加以改進,是給自己看的,因此沒必要進行主觀的美化,更不能做有目的的篩選,真實的信息才能提供真實的結論。
3. 全面完整,細節豐富
上圖受大小所限,寫的并不詳細,其實在真正的復盤中,我們要將能回憶起的都寫出來,以用戶訪談為例:
我們是如何設計問卷大綱的?我們是如何選擇邀請用戶的訪談方式的?我們是如何在訪談中讓用戶放松的?在訪談中用戶的神態,語氣有什么變化?我們是如何抓住用戶回答的矛盾點進行追問的?哪個問題出現了冷場?訪談后我們得到了什么結論等都要寫明。
四、目標:結果對比
前三步完成后,我們就得到了每一環節的目標和結果,目標是希望達成的,結果是實際得到的,接下來我們將每一個工作環節的目標和結果放在表格中進行對比:
雖然每個工作環節不一定有目標,但必定是有結果的,因此在對比的過程中,無論這個工作環節是否設定了目標,我們都要進行對比;
比如需求評審階段,開始并沒有明確的目標,結果卻是沒能通過,這也需要拿出來,等待下一步的分析。
五、分析原因
分析原因的重點在于找到分析的入手點,并尋找造成結果的真正原因。
1. 從“與預期不一致”的地方入手
問題往往存在于有差異的地方,當結果和預期不符,無論是未達到預期還是超出預期,我們都能在差異中找到原因。
比如確立目標環節,預期是訂單轉化率的提升帶動銷售額的增長,在實際結果中訂單轉化率確實是提高了,但是銷售額卻下降了,這就是與預期不一致的地方,我們就從這入手尋找問題所在;
再比如在項目跟進階段,開始預計在9月25 日上線,實際卻在9月21日就上線了,這同樣是與預期不一致的地方,我們可以從中尋找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以便下次復用。
2. 用“五個為什么”來挖掘原因
“五個為什么”就是針對自己想要分析的問題,不停的問為什么,我們拿“訂單轉化率提升了,商品銷售額卻下降了”來舉個例子:
“為什么訂單轉化率提高了,銷售總額卻下降了?”
答:根據銷售額=UV*轉化率*客單價,經查詢,UV沒有下降,是因為客單價下降導致銷售額下降。
“為什么客單價下降了?”
答:客單價=平均每人購買件數*商品的平均單價,經查詢,平均每人購買件數基本沒有變化,是由于商品平均單價下降導致客單價下降。
“為什么商品平均客單價下降了?”
答:從用戶購買種類來看,購買低單價商品的用戶增多,購買高單價商品的用戶減少,但低價商品沒能彌補高單價商品銷量下跌帶來的缺口,因此平均客單價下降了。
“為什么購買高單價商品的人少了?”
經調研,原因有兩個:
答:內部原因是上個月的運營活動結束了,新的運營活動未針對高單價商品;
外部原因是競品正在做促銷,吸引了一部分用戶去那邊購買。
競爭對手我們管不著,因此我們下一個問題是:
“為什么新的運營活動沒有針對高單價商品?”
答:運營覺得banner位不夠,一直展示高單價商品就不能兼顧某些低價商品。
好,問到這,我們的解決方案可能就是想辦法給運營增加活動的位置,比如在購買結果頁贈送高單價商品的優惠券,且優惠券可轉贈,當用戶購買金額達到xx時展示。
到這里,“五個為什么”就結束了,當然,“五個為什么”并不是說一定要問五次,當我們覺得已經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且現有資源可以解決時,我們就可以停止提問了。
六、探尋規律
其實經過分析原因這一步,我們往往已經取得了一些收獲,探尋出一些規律,但是我們自己提取出的規律不一定是正確的,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
巴甫洛夫的搖鈴試驗大家一定聽過,巴甫洛夫給狗喂食的同時搖鈴,經過多次重復后,只要聽到搖鈴的聲音,狗的嘴中就會分泌唾液。
為什么狗聽見搖鈴就會分泌唾液?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在實驗中,狗每次聽到搖鈴的聲音就能獲得食物,基于此,狗探尋出的規律就是:一聽到搖鈴聲就會有吃的。
我們處于上帝視角,當然會認為這是可笑的,但是當我們身處事件之中總結規律時,會不會也和狗一樣,總結出完全錯誤的結論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用以下方法提高規律的準確性:
1. 排除不可控因素
偶然原因,他人原因都算不可控因素,將規律建立在偶然因素上沒有普適性,而對于不可控因素,我們對其總結出規律也對其無能為力,因此我們在總結規律時首先把這兩個排除。
比如我們想上線一個版本,但在提交審核時恰好碰到蘋果商店維護;再比如我打車去公司,因為司機開車慢導致我遲到了等。
2. 用因果總結規律
因果總結規律的意思是,事件A和B是因果關系,當A出現后,B必定會出現,A如果不出現,B必定不會出現。
我們總結規律的時候,往往不是用因果來總結規律,比如很多領導會認為加班時間長=好員工,雖然加班時間長可能是好員工,但也可能是因為效率低下導致加班時間長,所以加班時間和好員工并沒有因果關系。
我們可以這樣去驗證:先假設沒有,然后再看結論是否還存在。比如加班時間長=好員工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思考:“不加班,有沒有可能是好員工?” 當然可能,于是這條規律就被推翻了;
如果暫時找不到反例,那么我們就認為這條規律目前是正確的。
3. 調整可控參數
排除不可控因素并利用因果總結出規律后,下一步就是調節。
比如我開始得出的規律是:產品設計時應該把用戶的使用路徑設計的越短越好。
后來我發現,有時候使用路徑太短,用戶沒有參與感,所謂得到太容易就會不珍惜,用戶會根本不在乎你這個功能,于是我調整了我的規律:根據目的來設計使用路徑,在用戶產生困惑/不耐煩情緒之前讓用戶能完成自己的目標,是最好的使用路徑。
這么這個規律對么,目前看來可能是對的,但是說不定某一天又被推翻了。
像上面的例子那樣,我們需要把總結出的規律應用于實際,在應用過程中不斷去修正我們可控的參數,并據此不斷調整自己總結出的規律,最終會形成一套自己的做事方法。
七、形成文檔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復盤的最后一步就是把結果落實在紙面上。如果僅憑事后回想很容易有遺漏,而且隨著時間的增長,記憶會越來越模糊,甚至會出現偏差。因此在復盤后一定要將自己復盤的東西形成記錄。
形成記錄后,當我們再遇到類似事情時就可以通過翻閱文檔解決,不僅減少決策成本,還可以利用實際情況對文檔進行修正,當一個文檔被反復驗證后就會變為知識,此時,我們便擁有了自己的方法論。
#專欄作家#
撒野的氧氣,微信公眾號:產品汪的成長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求知路漫漫,愿意與我一同成長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