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適不適合做產品經理了?

編輯導讀:在工作了幾年之后,很多人會因為工作的枯燥,項目的無法推進而產生自我懷疑,本文作者就是其中一位。他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做產品經理,質疑自己的專業能力。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他又是如何想通的呢?作者分享了他的故事,一起來文中看一下吧。

本文受梁寧課程同理心系列的最后一課《自我與自律,哪一種更貼近產品精神?》的啟發,產品工作的實戰內容內容,更多的是自己對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的思考。文章難免有不足之處,煩請各位朋友指出~

其實,早在2017年裸辭的時候,我也曾如此問過自己。緣起一位面試官對我的炮轟“我覺得你不適合做產品了,可以考慮其他崗位了!”(目前這家公司已經倒閉)回顧當下這段近兩年的工作經歷,我發現了自己在“項目”內有些“自律”,在“項目”外有些“自我”,按照俞軍的說法就是我的產品心在冷卻。

今天就寫下這篇隨筆,主要從“深度思考”、“沉默螺旋”兩方面反思自己適不適合做產品經理了。或是對最近產品工作的反思,或是對未來目標的展望,或是對“權貴”們的聲明。

一、深度思考

其實較早時間以前我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不過那時候我總喜歡用調侃夸張的方式給自己產品工作的“懶政”找借口:拿半個人的工資,干兩個人的活,背一個團隊的責任,差不多就行了。這聽起來似乎合乎情理,可光考慮自身的利益,卻忽視了作為一位產品人的職業操守。

看看下面這些場景,一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想負責任”的形象是不是在你腦海里浮現了呢?

自律:

  • 遇到一個影響用戶的流程,不再和開發死磕,心中默念能用就好;
  • 遇到了leader的需求頻改,不再和上級力爭,心里想著你開心就好;
  • 遇到非重點(上級不關注)項目上線后的事故,不再復盤追責,心里說著不管也罷;
  • ……

自我:

  • 遇到用戶詢問問題,會想這么簡單的問題還問我?幫注冊手冊也不看嗎?
  • 遇到項目問題對接,會想這問題你找開發就好了,@我干啥?
  • ……

直到最近這段時間和不同公司的產品人溝通之后,我發現了自己越來越不像一個產品經理,未來的發展也甚是堪憂。因為除了上述的工作場景外,我發現當自己描述起工作時,是那種“流水賬”、“流程化”、“空洞”式的句式。比如,前段時間跟別人介紹自己的“畫像”工作:

“基于……分析,做了……試驗,效果……好,最終做了……,達到了……結果”

看起來挺牛逼的,有過程、有結果、有數據,但是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自己已經是一個工作4年的職場老鳥,還拿著那套職場新人的法則來總結自己,并忽視了自己未來需要達到的高度和責任。

“為什么要做這個畫像”、“商業價值是什么”……這些我都沒有說出來,最重要的是我還沒有想到。如果有一天要成為“高級”、“總監級”……那我現在做的事情(工作描述)哪些能體現出自己的“格局”、“前瞻性”、“商業思維”呢?寫到這里,我得承認自己缺失的一個職業品質——深度思考。

那“深度思考”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我可以用前幾天我的前同事grace對我說的那番話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于產品來說,你的深度思考比你做出來的成績更重要。因為成績不一定是因為你做出來的,另外沒做出來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因為你導致的。

再說一個最近和其他產品人討論的一個問題:“對內和對外的to B(面向企業級)產品有什么區別?”如果平時不去思考,那回答出來真的很費力。我用著冗長的句子才勉強回答了這個問題:

對外的to B產品,首先用戶不同,要考慮“客戶”(購買者)和“用戶”(使用者)。其次,要考慮客戶的數據安全要求,是通過SaaS云部署還是本地私有化部署。接著,要考慮項目進度,對外項目有嚴格的deadline(截止時間)……對內的to B產品,首先用戶都是自己的同事,也不要考慮數據部署的問題……

但對方卻簡明扼要的概括了一句話:對內和大于效,對外效大于和(簡單理解就是就是對內的to B產品,保證大家關系和睦最重要。對外的to B產品,保證客戶企業的效率最重要)。

如果沒有日常工作中的“深度思考”,怎么能高屋建瓴闡釋問題的本質呢?當然,“深度思考”真的是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進行,也不一定非要思考什么高大上的東西才叫“深度思考”。記得在2019年產品經理大會上,永輝云創產品負責人(前美團點評到店事業部產品總監)方志遠就在會上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水果店不賣蔬菜?而賣菜的店會賣水果?”這是個簡單的問題,但深度思考起來并不簡單。

二、沉默螺旋

上文在“深度思考”方面做了一些自我思考和批判后,接下來我將從“沉默螺旋”的角度來對工作環境作出闡述。首先,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什么是“沉默螺旋”: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一個政治學和大眾傳播理論。理論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理論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百度百科

還記得我在上篇描繪的關于自己“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場景嗎(如果記不起來可以翻看上篇的描述)?經過反復的思考以及調研,我發現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有的時候你不得不承認自己身處在一個不怎么樣的環境里。

記得2018年我剛來現在這家公司時,部門整體對產品經理的認知很片面,僅把產品當成是個畫原型、寫文檔的“工具人”:

A:誒?篩選器流程這樣設計……

B:不行,還得考慮……

A&B:可以可以,流程就這么定了。讓兮兮畫個原型圖這期就可以了……

當時,我心里面十萬頭草泥馬奔涌而出:難道流程設計不應該產品產品負責嗎?難道需求的立項排期不需要產品經理參與嗎?難道方案不需要調研業務場景拍腦袋定了嗎?其實,(2018年)入職一個月我就想過辭職換份工作,但那一年跳槽太多,我只好選擇繼續留下,也許是自己出現了問題呢?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的那一幕幕場景讓我覺得自己確實有“問題”:畏首畏尾!不自信!直到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產品了。

第1幕:

“老大,我希望能夠接觸到業務的東西,現在的需求全是數倉二次咀嚼過的,當數倉在與業務方溝通可視化報表的制作時,請您安排我也參與到其中……”

“不要被網上的言論所左右,你現在是數據產品,應該投入到技術、底層邏輯的學習……”

(和數倉溝通過,無法參與到討論。leader也管理數倉,希望他能在其中協調資源)

第2幕:

“兮兮,現在這4款產品用戶吐槽這么多,你要多關注用戶的反饋,你要對產品細節多把控一下……”

“兮兮,你太專注細節了,可以關注一些宏觀規劃……”

“兮兮,你是產品經理,是產品的負責人,你要對項目的發展目標把控……”

“兮兮,這個事就得這么做,這期就安排上……”

“兮兮,這個按鈕應該這樣放……”

第3幕:

“老大,我希望能夠接觸到業務的東西,當數倉在與業務方溝通可視化報表的制作時,請您安排我也參與到其中,再一直僅畫原型、寫文檔我的職業生涯會毀了的……”

“其實畫原型挺好的,也是很能鍛煉人的……”

……

而我呢?不再去想著規劃,因為規劃到最后還是會被主管沒有依據地改變;不再去想對項目負責,因為自己只是一個沒有產品主導權的傀儡“產品經理”;不再去做創新,因為剛想大刀闊斧動一動時,有一只手突然拉住了我。

雖然沒有認可這位leader的觀點,但是這些僅是針對我個人的言論(無他人理會),很長的時間周期里我都保持了沉默。而恰恰是在這種螺旋的狀態下,我不光沉默,就這樣開始自暴自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不過,這樣正好中了沉默螺旋制造者的“圈套”:因為你沒有反抗且放棄自己,那么他還會爆出更多的打擊,你也必須沉默甚至接受他的觀點,最終懷疑自己,接受他的控制(這就是所謂的職場PUA吧)。

因為不斷的重復“ 打擊 → 放棄自己 → 打擊 → 懷疑自己 ”,所以就出現了開篇我描述的自己:畏首畏尾!不自信!直到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產品了。

那該如何喚醒“沉默”的自己呢?

樹立信心。有天我看到了抖音上的一段“俞敏洪講述管理”的視頻,他的言論讓我意識到有些問題不全是自己導致的。當領導讓下屬去負責一件事時,只要給他資源即可,最后由結果評估,而不是干預他的具體每一件事。

走出去,和同行業的朋友切磋。這里要感謝我上一家公司的leader、我的良師益友笑姐,在工作陷入瓶頸時我會和她交流工作上的問題,她會通過自己的經驗,給我一些建議和鼓勵,而沒有一直沉浸在現公司環境的陰霾下。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多閱讀本行業的書籍。

沒有舞臺,也不要放棄思考與學習。這里我再次拿出前同事grace說的那番話:對于產品來說,你的深度思考比你做出來的成績更重要。因為成績不一定是因為你做出來的,另外沒做出來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因為你導致的。也許,在這個環境你無法施展,但到一個新的環境時一定要保證有足夠的儲備。后來,哪怕我無法主導我的BI可視化項目,但我還會去學習競品、調研用戶、記錄問題、規劃產品和外界去討論。

設置終結點。這里不單單指的是換一個新的環境(跳槽),記得在上家公司離職時笑姐告訴我:“如果你想通了,我支持你的選擇。如果你因為避免沖突,沒有爭取你想要的,不去解決困難,而去選擇離職,那你就是在逃避問題!”

終結點就是要和過去的自己做一次battle,曾經那些因為認慫、自卑、抱怨、習慣而不愿去爭取的事情,一定要來次180°大轉彎。

今年起,我也開始和leader對一些規劃堅持起來,哪怕大多數情形還是做他認為重要的功能;我開始勇敢撕去leader毫無根據給我貼的標簽,哪怕和他當面吵起來;我開始堅守產品設計中一些原則性的東西,而不再放任開發因為工程量而不愿做的投機行為。

#專欄作家#

兮兮,微信公眾號:孤身旅人(ID:gushenlvre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人工智能、toB產品、大文娛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我適不適合做產品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