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產品經理需要具備一定的核心能力,積累足夠經驗,才能更好的成長;特別是新人產品經理,打好基本功才是基本;本文是作者分享的關于給新人產品經理的一些建議,如何打好基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最近公司陷入了一些怪圈,每個人都在談論公司的未來,都在關注公司的戰略;有的同事剛入職公司,有的同事剛畢業,好像每個人都在指點江山一樣,都在伸張正義;工作氛圍也在這些低聲細語中慢慢變得詭異起來,大家都開始焦慮了,可惜焦慮的對象不是自己,而是公司。
如果你是公司元老,又或者是行業資深前輩,這倒合乎情理;但如果你剛畢業,或者剛轉行轉崗從事一個新職業,我倒覺得這些擔憂與抱怨真的多慮了;原因有很多,這里我不贅述。
相反,對于職業初期的0-2歲,我更傾向于感恩你目前所在的這家公司,要堅信現在經歷的一切,于將來都是寶貴的經驗;如果要有一個可行性的建議的話,我想應該是:沉下心,鍛造自己的核心能力。
產品經理的前2年,我認為核心能力需要聚焦在產品功能、技術素養、軟實力這3個方面,它們可以為以后的職業深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產品功能
一個好的產品是由很多個好功能的疊加組合,頭2年一定要把絕大部分時間聚焦在的產品功能上。
這里我提到的是產品功能,而不是需求,我們會習慣性的認為別人提過來的才叫需求,如果沒有人提了,那是不是就代表可以不去做功能優化了;所以我會認為前期應該關注一個產品功能的本身,你認為它還有沒有提升的空間,如果有,那何不嘗試一下去梳理它的優化思路,做個腦圖,畫一個原型;沒有任何人給你安排這個任務,你只是在為自己而做。
優化一個功能的另一面,是挖掘新的需求,創造出新的功能,這是在優化的基礎上更上升一個層次;如果說優化只是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去提出一些改進意見,那打造一個新功能就需要有強大的洞察力。
你需要將自己完全站在用戶的角度的去不斷試用這個產品,你需要不斷想象用戶可能的使用場景,又或者用戶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反復揣摩后才能提出一個用戶到現在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以及解決方案。
我在做產品的第2年就大量的在干需求挖掘這個事情,我把它稱之為“儲備功能”;即便在沒有開發資源的情況下,也沒有領導安排,我根據自己對產品和業務的理解,規劃了很多以后可能會用到的功能,畫好了原型,做好了流程;其中幾個功能甚至是我離開這家公司之后才開始被納入到開發計劃中。
功能的優化與創新,實際上是訓練我們對用戶的洞察,能不能找到用戶的痛點、用戶的恐懼以及用戶的愉悅;我認為在產品的初期,需要有那么一段時間,讓自己沉浸其中,習慣從用戶的視角思考問題,做那些單純為用戶著想的事情。
二、技術素養
產品功能之外,產品經理打交道最多的便是開發人員,“技術素養”對一個產品人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提問,說產品經理是否需要懂技術,又或者產品經理應該怎么和程序員溝通;我也遇到了這個問題,甚至因為不懂技術術語直接被一家公司拒之門外,當時面試我的面試官給了我一個名詞,叫“技術素養”。
此后我開始花時間去了解技術,去理解到底什么是技術素養?我將所有我可能在工作中和程序員溝通到的技術名詞在百度上查了一遍,然后自己再用腦圖整理成文反復學習;這確實對我后面和開發人員的溝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開始能聽懂他們在說什么,并可以參與他們對實現方案的討論;但技術素養不該就此結束,它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和程序員溝通,就應該首先站在他們的視角,這是我從程序員溝通的角度理解的不一樣的技術素養。
我們在和程序員溝通的時候,他們又何不是我們的用戶,聽懂用戶在說什么,不一定非要懂他們的語言,而是要回到他們的角度,感受他們此刻的情緒,這是從共情和同理心的角度訓練自己和程序員之間的溝通;很多時候程序員和我們說這個需求無法實現,大家爭的面紅耳赤,難道真的是這個需求無法實現嗎?你可以試著先去理解他們的難處,可能是目前系統架構的原因,又或者是他們顧及到對性能的影響,把他們當成自己的用戶,去傾聽和關心,他們會主動告訴你問題在哪,并給出他們覺得更完善的方案。
我理解的另一個層面的技術素養是關于對最新技術的把握;技術在不斷發展,一個新的技術的產生,它會不會幫助我們優化當前的產品,甚至有沒有可能在當前產品的技術上帶來新的突破,要做到這一點,產品經理需要持續關注那些核心技術的進展。
比如當年微信小程序的能力就是逐步開放的,一開始小程序只能支持APP以小程序的形式分享到微信群,使用場景非常單一;但后來微信開放了微信群打開小程序可以回跳到APP,這就實現了“小程序-微信群-APP”的低成本流量閉環。
那段時間我每天都會關注騰訊的公眾號和小程序開發者中心發布的新功能說明,然后和開發人員一起討論那些更新的功能能否使用在我們的產品功能上;長此以往,它可以訓練我們對技術發展的預判能力,在設計一個產品功能的時候,如果提前預判到它未來的發展方向,就可以為其搭建一個迭代的框架,一旦時機成熟,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技術素養不僅是技術本身,還有如何從程序員的角度去解決溝通問題,以及對技術發展的預判;相比起技術本身,后兩者更是產品經理更應該著重關注的。
三、軟實力
最后我想聊聊軟實力,在職業的初期,可以著重訓練自己的數據分析能力和報告呈現能力。
數據分析能力應該首先得到關注;身邊一些產品同事嘴上說想要學習數據分析卻遲遲不見動靜,真正想做數據分析的人是會自己去找一些數據,通過Excel研究,嘗試著去分析并得到一些結論;每個公司都有或多或少的數據,想要做到這一點并不難;數據分析的底層抽象出來,其實不在于數據本身,而是你對數據維度的拆解能力。
比如客單價,你是否能聯想到客單價可以進一步拆解為低客單和高客單;又比如消費頻次,你是否同樣能將其拆解成低頻和高頻,這樣拆解后是否還可以進行組合,將高客單和高頻兩組數據組合在一起,那就是我們的核心用戶,將低客單和低頻組合在一起,有可能就是薅羊毛的用戶;這是一種先拆再合的思路,先把數據揉碎,然后按照一定的邏輯重新組合,這種能力需要花時間訓練,同時也需要不同的數據進行訓練。
這種數據維度的拆解能力之所以重要,我認為它還可以反向幫助我們進行產品設計和功能規劃;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這個功能要不要,就可以從最終的數據維度的角度進行思考,看這個功能會不會出現在數據維度中,同時它的影響因素會有多大。
比如我最近的一個電商項目,同樣是關于“差評”,低價商品的購買率不受差評影響,相反如果靠前的評價中有差評的話,高價商品的購買率就受差評的影響;如果我們在設計評價功能的時候就能將評價至少拆解成好評和差評兩個維度,同時預判到差評對轉化率的影響,那就可以在評價的排序邏輯上做一些優化,盡量使差評不要出現在靠前的位置從而影響了轉化率;比起事后再根據各項數據分析來找原因,如果能在事前就通過數據維度的拆解,進行合理的功能設計,這將是一個產品經理走向成熟的標志。
關于報告的呈現能力也是我們容易忽略的重要環節;很多人做PPT都在找模板,把自己要講的內容往模板里一塞,還要抱怨格式調整好麻煩,最后聽報告的人云里霧里,根本找不到重點;同樣,我們把報告的呈現能力抽象出來,實際上是對內容的精簡能力和連接信息的邏輯能力。
內容的精簡主要在于觀點,或者說是要點,一個報告會議會有一個要點,呈現出來的PPT的每一頁會有一個要點,信息的連接體現在要點與要點之間的連接方式以及要點內部信息的連接方式;它們要么是平行的關系,要么是縱向的因果關系,就像物理中的并聯和串聯;了解這個邏輯后,你就會理解為什么模板實際上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想要依靠一個固定的模板就能完成一次匯報的話,除非你的呈現信息的邏輯與這個模板的表達邏輯一致,否則就會就會發現模板根本幫不了你。
我們把這種串并聯關系再進行抽象總結,最終其實是一種結構化的思維;工作中有太多零散的數據,業務方提過來的各種各樣的優化需求,一個功能有很多個優化指標,到底應該怎么處理;而結構化思維要求你必須將它們進行歸類總結,提煉共性,找到核心點,然后再由核心點出發向下進行一層一層的拆解,直至提供一套合理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先倒金字塔再正金字塔的過程,用倒金字塔的方式來做分析,用正金字塔的方式來做呈現。
軟實力究其本質還是對底層思維能力的訓練,一個是數據的敏銳度,一個是一套最底層的分析框架,但它們都沒有離開一個關鍵詞:以終為始——先確立終點,才能一層一層推演到起點。
職業的前2年,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有那么多的基本功需要去練就,我想看完這段你應該沒有時間再去為公司的發展殫心竭慮了。
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自身底層能力的搭建上,每一家公司,注定都只是這一生中短暫的過客,只有自己成長了,才不會枉過一生。
本文由@肥羊君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