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黃金圈思維是由營銷專家西蒙·斯涅克提出的,核心是對任何事情,從內而外進行提問,而不是剝洋蔥式的從外而內。一般的大眾思維,都是從做什么開始,然后如何做,最后才問為什么,從外向內思考。黃金圈法則的核心,就是在思考或溝通的時候,按照由內圈向外圈,即why——how——what的特定結構來進行表述。
在與人合作中,別人第一印象根本不會關注你是做什么的,他更感興趣的是你能幫他解決什么問題。
思維方式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人們喜歡跟自己信念形同的人相處,因為信念可以讓人從“情感”上互相認同,最后達到共鳴,但是從合作層面,多數人表達一件事情或者中心思想的時候,會先把“底牌”亮出來,最后效果也就收效甚微。
就像找女朋友一樣,為什么多數的年輕人長的好看,又有才華,但是就是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無法控場,就是追不上,這當中部分的因素就在于“思維的表達能力”。
表達是大腦對于語言組織的一種輸出,在黃金圈法則中談到,多數人的表達方式是“先談現象,而后措施,最后談結果”。
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路徑是:“先談理念,而后談措施,再到現象,最后結果,核心意思是,在一次成功的合作洽談溝通中,我們應該先跟別人講“為什么”,而后是“如何做”,最后才是“是什么”。
那么到底該如何理解呢?
如同追女孩子一樣,如果你上去就說“結果”,我喜歡你,我想多數的女生都會拒絕,要么是覺得莫名奇妙。如果你上去先談“理念”,先讓女生相信你是什么,有什么,跟你相處能得到什么?那么是不是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這就是“黃金圈思維法則”最核心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掌握這種不同的思維模型,并且它能夠助力你在商業洽談更能成功,打開你對事物的新認知。
01 從為什么開始,而不是“是什么”
相信你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每次參加行業大會,多數的高管與老板習慣在“舞臺上”講更多理念的東西,從而最后再闡述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獲得的成就。
多數人在“工作中”也深有體會,比如年會,動員會,老板從來都只是講“理念”的部分,為什么的部分,而具體的業務都是高層去推動和落實。
你細心觀察還可能發現,中層管理者與高層的區別在哪里呢?
除了管理能力,業務水平之外,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同樣的商業合作,老板出面談與商務部門出面談,得到的結果完全不同。
有人說“老板段位高”,決策能力強,推動合作反之更快,商務部門再厲害也比不過老板,其實除了部分優勢外,真正推動合作核心的有一個要素非常重要就是“表達溝通方式”。
多數人跟著老板忽略”交談部分“,如果細心觀察,老板的溝通話術出牌與商務銷售團隊“話術”出牌完全不同。
傳統的商務談合作,一般上來就會講“是什么”的部分,比如我經常遇到微信添加好友上來就說,“王總,我們是做廣告營銷,您最近有投放的需求嗎”,我一般都很少回復,要么處于禮貌說,“謝謝暫時不用”。
除了不熟以外,這樣的溝通方式根本讓人沒有欲望在溝通下去,上來就把“底牌亮的非常明白”。讓我知道對方公司是做“廣告營銷,廣告投放”的,并且也沒說出有什么優勢,你是誰我也不太熟。
稍微優秀一點的商務人員談合作,他們的思維方式就有所不同,上來不會說“是什么的部分”,而是會闡述“為什么的部分”。
與人交朋友是第一環節,當弱關系到強關系之后,厲害的商務通常會跟我這么說:“王總,你知道你們的廣告投放業務為什么要給我們做嗎?
大概有三個方面,其一某大公司在跟我們合作(表示我們的背書有優勢);其二我比同行優秀的在于某塊(渠道獨家),其三服務更好(幫你做A/B測試,幫你分析數據),這樣也方便你每天的數據分析。
這就是大眾模式與非凡模式溝通本質不同的地方,也是多數高級管理者學習的黃金圈溝通法則,那么具體是什么呢?
從自我出發角度看,他是一種“思維溝通方式的轉化”,上圖可見,大眾模式的表達都是由外而內,從清晰到模糊的過程。
我把思維分為三個維度,最外面表層是“what層”,也就是做什么,指的是事情的表象特征,中間是how層面,也就是怎么做的,是實現目標的一些途徑,最里面是why層,就是為什么做了一件事。
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思考、行為、交流方式,都是從what出發,也就是從做了什么開始,比如很多人談對象,上來就先說自己多好,多優秀,然后可能別人根本不關注。
黃金圈法則高級表達方式是“從內向外”,先模糊,再清晰,也就是按照why—how—what的順序進行。
以往每年錘子手機發布會開場會用這種形式進行,“我們為什么要做一些新機的發布”,它當中承載了什么樣的使命,而這些使命又是為了什么,它為什么有一種工匠精神在,然后在表述自己是“如何做的”、“做了什么”。
如何做就清晰了些,比如我們這次與某大零件公司合作,做了什么?升級了處理器,同時像素得到了升級等。
這種先說“為什么”的順序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和多數人的認知結構有關,大腦的外則是表皮層,主要負責邏輯思維,語言表達部分,內側是負責情感判斷,問題的決策等功能。
如果我們先說“做什么的”,就無法激起對方大腦皮層的部分,也就是邏輯方面不能直接走入別人的思維方式中;如果你用黃金圈思維,先說“為什么的部分”,就反之有效,恰恰的激起了對方的“思考”。
通過這部分我們也能達到與對方的“認知”、“情感”、“痛點”、“心理共鳴”,因為這一切都是站在對方角度去做的,當最后在講“做了什么”的時候,別人就不會關注與太多細節部分。
這也是我們經常逛大型商場看到的現象,一款非常名貴的包,衣服,成本與售價相差甚遠,但是為什么有人買,因為品牌從賣點就開始做“記憶特征”,宣傳主打的也是“為什么”的部分。
比如突出你的“尊貴”、“優雅”,所以女人愿意付出昂貴的成本為之買單,這就和商業合作洽談一樣。
黃金圈法則也是一種復利思維,在供給飽和的今天,想要受眾群體為你買單,就要有不同的故事。
02 為什么我們需要黃金思維圈”
使用黃金思維圈不是因為“黃金”值錢,而是它的思維模型能幫助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同時用這個法則可以幫助自己“深度思考”,從而看透問題的本質,其次也是一種很好的路徑管理,當然也可以有效的讓別人接受“你”。
首當其沖,黃金圈是一種動力管理方式:用黃金思維圈可以忽悠自己的大腦去“工作”,比如提高不了效率的你,這時讓大腦用“為什么思考”,而不是“結果”思考就會出現倒逼情況。
同時也可以有效的讓別人接受你,通過為什么的故事,去引導別人接受你的觀點。
比如你想要早睡早起,可能你就是晚上無法控制不了自己“看電視劇”、“刷信息流”,這個時候你定10個鬧鐘,自己該玩手機還是玩。
那么換一種“為什么”的思考方式,你就會這樣思考,今天已經忙了一天,體力和精力都消耗了很多,明天我還要去見“女神”或者“考試”,所以現在不能再看電視了。
這樣可能就乖乖的放下手機,不需要刻意的克制“大腦對綜藝”的上癮就可以輕松做到。
動力和意志力是呈負相關的狀態,動力越強的事情,需要的意志力就越少,反之,動力如果較弱,那就要從意志力下手。運用黃金思維圈是一種“讓自己做出取舍的過程”,同時也是尋找動力的過程,在尋找中給自己梳理了明確的方向。
現實場景中,就像喬布斯做iPhone發布會一樣,我上來不會告訴你這款產品為什么“長成這樣”,讓你下單購買。而是先表達創新理念,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這件事我付出了哪些,最后它為什么長成這樣,你為什么要體驗等等。
同時換個場景在商業洽談中也是相同,從對方角度用黃金圈思維去梳理對對方來說的好處和意義,比單方面強調這件事情應該怎么去做,有效的很多。
黃金思維圈有利于提高自身認知:很多深度思考,能夠看透問題本質的人,基本都有這些屬性所在,為什么所有的產品發布演講要這么說,別人為什么這么做,實則背后其實想推薦它的產品,如果你懂黃金圈思維,一眼便看破。
為什么老板演講要說“理念”,而不是先說結果,因為理念代表價值觀的認同,只有價值觀認同,呈現的結果才不會有所偏差。
從模糊到清晰,從清晰得到模糊,對問題進行黃金圈梳理,也是提升視野和格局的好辦法。
黃金思維圈有利于幫助自身梳理路徑:很多時候我們都太過于關注結果,關注把事情做對,關注把產品做好,而不是做對的事情,這樣就會導致很多無用功的出現。
做過產品經理的朋友都有兩個欲望,一是做一款很厲害的產品,二是創新一款產品和別人不一樣,其實通過路徑的方式思考,很多“中間部分就不用埋頭苦想”,我們要把別人的頓悟當做自己“認知的起點”。
何為成功,90%的模仿+10%的創新,為什么是百分之90%的模仿而不是10%的模仿?答案很簡單,90%的市場不需要教育,只需要找到90%人當中的10%的痛點,然后幫助他們解決,就很容易成功。
但是很多產品經理認為別人擁有90%的東西我們不應該做,沒有太大必要,實則恰恰相反。
用戶在開始接觸一款新的產品的時候,除了理念故事外,更關注是它長什么樣,別人有的你有沒有,然后在考慮你創新的部分,而不是上來就愿意接受你的創新。
如果用黃金思維圈法則,你就會從“用戶角度”出發思考,用戶10%的痛是什么,除了這10%,我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不用太多教育的讓“用戶”先接受我。
比如先給用戶畫個原型,做個demo,弄個效果圖,先把故事給用戶講出去,然后在去開發,設計交互,會不會避免很多坑。
在比如從個人角度,我有幾個好朋友,在工作幾年以后告訴我想換行業,想去考研,最后認認真真付出也實現,回頭看,他們又說沒有什么意思。
那就是因為在做的時候,只是想單純的擺脫當下困境,看別人說哪個行業好,考研究生好,MBA好就去做了,結果發現自己行動后理想有很大的偏差。
如果你用黃金圈思維進行目標,路徑的梳理,就可以排除一些不相關的路徑,優先關注起點,優先思考為什么,而不是最終的那個終點,這樣你就能找到比別人走的更快更遠的核心。
03 黃金圈的特殊妙用
可能有很多伙伴認為,確實很有道理,也有很強的理論支撐,但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就無從下手了,那到底該怎么辦呢?
我這里有兩個不同的視角,以助力你切入黃金圈思維中去:
1. 學會反問,反問是一種利器
在我們公司做一款產品設計商業模式的時候,我的顧問團隊合作伙伴經常問我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掙錢”,就圍繞“怎么掙錢”“邏輯是否通順”來倒逼設計商業模式。
你會發現,這種反問不但可以用于公司,用于自己,也可以用在和他人進行交談的場景中。
比如別人提出一個要求的時候,從表達層面可能是一個很小的需求,如果你用黃金圈思維去追問,就可以合理有據地找出一些不合理的隱含需求。
我原來帶團隊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商務團隊的伙伴火急火燎的跑過來找市場部尋求支持,比如母親節了,我們要做個活動。
通常市場團隊的同事就用各種理由去回饋商務的伙伴,市場部已經有排期了,近期手里面有其他活動項目在策劃,時間太緊,可能沒有時間支持,估計也來不及。
這其實聽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往往商務團隊就不愿意接受,甚至最后還有吵起來。如果自己學會反問,用黃金圈思維去提問,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 你們為什么要做這個活動?做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具體有哪些需求,這些需求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解決?
- 你們希望促銷力度多大,具體有什么內容?
- 你們希望這個活動怎么做,需要市場部怎么配合?
一般情況下,這么引導下去,你會發現對方火急火燎提的一些需求,多半都是無意義的,同時在結合市場部原有的計劃碰撞,能節省很多時間。
千萬不要上去一頓操作猛如虎,針對于團隊的各種想法就馬上開始“實施”,有很多拍腦袋想出來的東西,運用黃金圈思維去思考,多半是沒有意義的。
在比如我看到身邊很多的人玩短視頻,想要借助短視頻賺取一把紅利,最后卻堅持不了幾天就放棄了。
如果詢問他們為什么的時候,他們往往得到的結果是“不賺錢”、“不會剪輯”、“做不好”、“沒有人關注”。
如果你用黃金圈法則,你就會這么思考:為什么要做短視頻?我做短視頻有什么目的?我需要找到哪些資源支撐?最后結果大概是什么?結果不滿意我又該怎么樣?這么思考,路徑會不會更順暢呢?
2. 旁觀者的視角看自我取舍問題
以我自己為例子,日常想做的事情很多,比如碎片化的時間自己想拍vlog,同時還想寫寫文章,學習下英語,這樣高強度事趕事的結果,就是睡眠嚴重透支。
周六日休息不好,周一上班路上站著就能睡著,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狀態,當身邊的朋友說你干嘛把自己搞的那么累,我說這是因為這些事情都是“有價值的”。
其實這是個“認知陷阱”,我們多數覺得很有價值的事,和我們需要做的事是兩碼事。可是我們常常就會忘記思考背后自身的真實訴求,或者說不愿意去思考。
所以當我用黃金圈法則去梳理手頭在做的事情,當把每一項都羅列出來,運用:為什么、做什么、是什么進行對比,突然發現其實學習英語,拍VLOG是一個長期投入,并不一定要當下去做。
這就是用旁觀者視角直接面對真實的自己,對各種不同選擇做有效取舍的過程。
04 利用“黃金圈思維”刻意練習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么如何刻意練習“黃金圈思維”,讓它形成自動化的狀態存入腦中呢?智遠認為有4個方面:
1. 梳理正確的價值觀信念
黃金圈是重“戰略”的思維,要先在思想上投入,然后在進行施行,避免在戰術上低水平的勤奮。
思想上的奮斗也就意味著做一件事前不是思考路徑,而是思考為什么要去做,做什么才能達成”,當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這個結果能給我帶來多大的變化。
在開始之前如何進行有效的“假設驗證”,有沒有前輩的一些方法論可以參考等等,而不是等問題出現了,然后把自己陷入到“郁悶”、“手足無措”的狀態中無法自拔。
2. 給黃金思維圈增加一個“what”
也就是what — why — how — what,排在前面的what,對應的問題是,我要思考的事情(對應的人)是什么,相對于對“對象”身份,屬性的一個界定。
比如你這件事情的出發目的是商業合作,what首當其中思考的是“跟誰談”的問題,其次是“談什么段位的問題”,這都是對對象的審視。
不在前面加what(什么)就會出現“空想why(為什么),無法進入狀態的問題,最后就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做什么,要做的對象是什么,就去思考why,很容易失去方向感。
3. 加杠桿,增加觸發器
觸發器的思維是刻意練習的初級階段很重要的要點,當原本習慣沒有改變的時候,遇到事情就無法思考what,就會去執行。
所以,必須給它增加觸發器,推薦你使用(if….then)的出發方式,翻譯成中文這個句式是:如果我要思考或者執行,那么我要做的事情的why是什么?這一句話足夠了。
如果你非要有“很多”的思維,那么智遠在送你一句句式:“我做這個事情是在what上努力,還是在why上努力?
4. 階段訓練法
我在開始用黃金圈思維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是非常不習慣。
于是我就分層了不同階段進行訓練,比如2天,1天,2天,1天。就是每個階段練習完,給自己一天的時間去緩沖吸收。
現在從業務角度我也會思考,比如這件事情為什么要做,我始終把這個為什么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做這個結果怎么樣,當我思考為什么的時候,下一步的路徑也就被倒逼的很清晰了。
從個人角度也是一樣,我為什么要去錄制vlog,為什么要讀這本書,讀它的目的是什么,能給我帶來什么結果,這一切都是黃金圈由外到內的第一視角。
那么換成他人視角,就成了為什么要讀這本書,為了讀這本書做了什么,你的結果又是什么?
寫在最后:何為有價值?就是當自己學習了一個新的思維,必須用這個思維取得了新的進展甚至于成功,用新價值來證明“價值”,換句話說,實踐才能得到成長。
事事先問“why”,從更高維的一個視角去看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你會發現“結果”多數不會偏差。
作者:王智遠;公眾號ID:Z201440;思維躍進,獨立思考,不知名上市公司互聯網學者,每周佛系更新,這是一個幫你提升個人價值的地方。
本文由 @王智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