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在企業的項目合作中,產品開發團隊跟項目實施團隊很容易起沖突,產品和開發的角度有一定的差別,所以合作起來經常“相愛相殺”;本文作者分享了這一觀點以及解決辦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讓我們從一段充滿火藥味兒的假想對話開始今天的討論——
項目實施團隊指責:你們根本不懂業務需求!這點功能都支持不了!
產品開發團隊反駁:你們根本不懂產品思維!你那需求沒有產品意義!
一、話題背景
2B(To Business)產品,會因行業不同、企業規模不同、甚至是企業文化不同,對同一個核心需求點,需求的實現方式有自各獨特的訴求,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個性化需求”。
或許有人會說,作為產品經理不應該停留在表層功能層面,而應該挖掘底層需求,運用邏輯能力深層次的抽象,找到一種普適的功能實現方式。
我不否認這種觀點,但同時也要向現實低頭;以“協同類”2B產品來說,協同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參與協同的“人”,想要幫助這些人提高效率,“讓工具適應人”比“讓人適應工具”更容易。
說點更現實的,當你的客戶說“你這產品不好用”,而你又無法說服客戶改變時(認清一個現實,就算我們的客戶是高層管理者,有些事也不是他能改變的),你是放棄成交,還是為Ta改變?
跨越鴻溝理論告訴我們,一款產品,如果一開始就定位于主流大眾用戶,那它大概率什么用戶也滿足不了;在B端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一開始就想讓自己的產品適應所有企業,那它大概率是蹩腳的、難用的。
所以,在2B產品中,過去常見的一種模式是,軟件建設廠商的產品團隊開發好產品后,先到甲方客戶現場去部署,然后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由項目實施團隊提供一定的定制化服務;雖然SaaS正對這種模式產生沖擊,但在大客戶中這種模式仍普遍存在;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產品與項目的相愛相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二、場景描述
要解決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為什么問題會出現,我舉一些純屬虛構的場景,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
1. 場景一:不劃算
某公司總部產品部門開發了個產品叫“宅男”,該產品新拿下了某地的一個大客戶叫“白富美”。
此時,項目團隊評估了一下大客戶的需求和公司的產品,發現“宅男”離“白富美”的需求偏差很大;而改造“宅男”花的成本,比完全新開發成本還高!而且,改造“宅男”時還受到些限制,不能完全滿足“白富美”的需求。
此時,你愿意花更多的錢,用一個更難用的產品嗎?
2. 場景二:不主動不負責
繼續說產品部門的“宅男”產品,“宅男”不主動去找各項目組了解客戶真實需求,不主動給各項目組培訓自己的優點,不主動告知項目組自己未來的改造計劃;而當項目組想主動了解“宅男”時,卻遭遇難以跨越的部門墻,產品部門推說要材料要找運營人員,運營人員說要去公司OA提工單,好不容易找到了這個工單,卻發現工單提交就報錯!然后繼續讓找OA的IT人員。
此時,大概項目組心里只會想,MMP,老子不陪你玩了!
3. 場景三:貴慢差
還繼續拿“宅男”說話,總部領導要求,項目組必須用公司自有產品二次開發。
此時,項目組發現產品本身非常復雜,想自行改造成本太高了,于是,想讓產品部支撐一下;但產品部門要求提工單,換句話說就是“拿錢辦事”,項目組5個人辛苦一年才5萬的獎金池,你產品部改一個功能就要拿走2萬!沒辦法,客戶急著要滿足需求,咬牙給錢吧;結果,你會發現,產品部會告訴你他們需求很多,你等著排期吧!
然后,你辛苦安撫住了客戶耐心等需求實現,產品部卻交付給了你“產品化”的功能,你還得繼續花時間改造才能滿足需求!
三、問題分析
產品開發團隊與項目實施團隊的相愛源于“項目能給產品錢,產品能給項目省時間”,而相殺也源于相似的原因“項目占用產品太多的時間,產品沒能幫項目省錢省時間”。
但這個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我們來用“系統思考”工具嘗試探索問題背后的模式。
系統思考工具是什么我不細說了,我們只需要知道“+”號是正相關,“-”號是負相關即可;關于本系統思考圖也不細說,只看核心邏輯節點;先從整個系統中最關注的點“利潤”來開始看,影響利潤最核心的2個點是“ROI期望”和“項目新簽與續約”。
我們從ROI期望這條路徑出發,看看會發生什么——企業追求利潤,于是高管要求提升ROI,這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提升ROI勢必會壓縮產品和項目的成本投入,項目投入減少會直接造成項目團隊交付能力降低,項目交付能力降低會造成項目交付速度降低;而交付速度降低會造成客戶滿意度降低,客戶滿意度降低造成項目續簽減少,進行影響到整體收入和利潤。
看到這個有趣的邏輯鏈了嗎?高管想要增加利潤,但結果卻可能從其他方面造成利潤下降;同樣,在產品開發團隊投入減少,也會最終影響利潤,只是這個因果傳遞過程是有“時間差”的;看懂“時差”,很難。
在整個模式中,處于核心地位的除了“ROI期望”,就是產品本身能力了,即“產品通用性及開放性”;對于ROI,我們可以看出來,項目團隊上的投入見效快、卻不可持續;而在產品團隊上的投入見效慢、卻可持續。
如何平衡在項目、產品上的投入,如何確定合理的ROI,這是高管要決策的一個核心問題。對于“產品通用性及開放性”,有2個核心因素,一個是對產品開發團隊的成本投入,另一個是產品團隊對業務的洞察力;而產品團隊對業務洞察力的一個基礎是對業務的熟悉程度,這個因素相對容易,接下來我們主要從這個角度探索解決方案。
四、解決方案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產品開發團隊更懂業務”,在大客戶的場景中即,“如何讓產品與項目不脫節”;解決這個問題,你可以說我們要招優秀的人、積極主動的人,也可以說我們多組織一些溝通會,方法總比問題多;筆者再補充一種解決方案,這種方案的核心是“利益平衡”,在執行上來看即“組織設計”。
從產品開發團隊規模角度,可以將組織形式分為三種模式,依次為大產品團隊、中產品團隊和小產品團隊。
三種模式本身各有優缺,筆者從特征、原理、協作方式、應用現狀和存在問題5個角度對三者進行了對比,具體如下圖所示:
其中,對于第三種模式筆者還是很期待的,因為它可以適應筆者在B端產品中的另外一種思想,即“B端產品要適應客戶自身成熟度”。
最后總結一下,以上三種模式各有優缺,具體選擇哪種模式,還是要視自身以及客戶的場景而定;而且,以上三種模式并不是必選其一,也可以視具體場景同時混合采用;比如,同一個產品,對大客戶就采用中產品模式,而中小客戶則采用大產品模式甚至SaaS模式。
本文由 @李曉杰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