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隨著用戶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看到,“用戶體驗”也逐漸滲透至我們的生活。畢竟只有抓住了用戶了心理,提升其體驗感,產品才能達成其目的。那么,應該如何打造用戶體驗呢?本文作者為我們做出了解答。
我們常常聽到公司內大家在談論“用戶體驗”,以及無處不在地告訴我們要去“提升用戶體驗”。“用戶體驗”仿佛成了如今開公司、創業、做產品之人的標配。不談用戶體驗,不做點用戶體驗的事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在這個圈子里面待著的。
然而,用戶體驗真的如所說那么容易嗎?特別是當你感覺明明做的不咋樣的產品,依然有很多用戶時,你是不是在懷疑用戶體驗是一個偽命題。在一個復雜的環境下,比如產品的出現時機(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風投的青睞等,遠遠比“用戶體驗”來的有力。
雖然說,“用戶體驗”會在某種情況下失效,但作為產品設計人的我們,“用戶體驗”是我們繞不過去,且必須要去深刻理解并實踐的話題。
重視用戶體驗是未來趨勢。用戶體驗好的產品未必讓用戶接受,但用戶體驗不好的產品終究會被用戶淘汰。
01 什么是用戶體驗
1. ISO9241-210標準
ISO9241-210標準將用戶體驗定義為“人們對于針對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或者服務的認知印象和回應”。該定義的補充解釋為“用戶在使用一個產品或系統之前、使用期間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認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應、行為和成就等各個方面”。
2. 用戶體驗五要素模型
在《用戶體驗的要素》一書中,提到用戶體驗是指“產品如何與外界發生聯系并發揮作用”的,也就是人們如何“接觸”和“使用”它。并且它用用戶體驗五要素模型框架來指導用戶體驗的提升。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用戶體驗的主體感受者是人,它是人在使用產品中建立起來的一種純主觀的感受。既然是純主觀的,那我們還能去量化的定義它嗎?答案是肯定的。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如果你不能衡量,那么你就不能有效增長。”
因此,在用戶體驗上,我們既然希望能提升用戶體驗,那么我們就要去度量用戶體驗。
02 度量用戶體驗
業界已經幫我們梳理除了很多量化用戶體驗的模型,我們可以根據產品的實際需求去合理使用。
1. HEART指標框架
Google提出的HEART指標框架從定性和定量兩個維度展開,由愉悅感(Happiness)、參與度(Engagement)、接受度(Adoption)、留存率(Retention)和任務完成率(Task Success) 5 個宏觀指標組成,不同產品可以根據其實際需求從微觀角度進行指標細分。由于它為用戶體驗度量體系提供了較為全面的量化方法,很多大廠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2. 蜂巢模型
Peter Morville被譽為“信息架構之父”,他在《The User Experience Honeycomb》里提出了用戶體驗蜂窩模型。他認為產品用戶體驗包括7個模塊,包括有用性Useful、可用性Usable、可找到性Findable、可信性Credible、可獲得性Accessible、滿意度Desirable和價值性Valuable。該模型的每一個模塊都像產品的一面鏡子,協助產品設計人度量他的產品
。
3. TECH模型
螞蟻TECH模型是在大量的企業級產品及業內成熟的模型方案中提取出來的。它包括了:
- 核心任務體驗(Task Success):主要聚焦于產品核心任務流程中的體驗問題。可以采用定性、定量,或者兩者結合的方式,最終來反映體驗的細節問題。
- 參與度(Engagement):產品能夠提供的需求和用戶預想之間距離有多遠。
- 清晰度(Clarity):引導、幫助清晰,用戶是否能夠順利完成所想做的事情。
- 滿意度(Happiness):用戶對產品及其他方面的滿意度,比如視覺外觀等
。
03 如何提升用戶體驗
那么,作為產品設計人的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用戶體驗呢?依據用戶體驗度量的模型,我們可以從“設計者思維側”和“設計者方法論側”兩個維度去著手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
1. 設計者思維側
所有的執行都是從思維開始,所有的結果都是由執行結尾,因此,產品設計人的思維是提升用戶體驗最關鍵的要素。如何提升產品的可用性,如何提升產品的效率,如何提升產品的滿意度,最關鍵的是看產品設計人如何去思考、去判斷。
這里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下“第一性原理”。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這樣表述第一性原理: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它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
簡單來說,第一性原理是告訴我們要透過現象看事物的本質,要把事物分解成最基本的組成,從源頭解決問題。
舉個反例,大家就會有數了(這是沒有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例子)。
原圖:
產品經理說:“卡片不好看,能好看點嗎?”
設計師:“收到,馬上改。”
產品經理說:“這么艷麗,我們這是中臺產品啊,顏色淺一點吧。”
設計師:“收到,馬上改。”
產品經理說:“……”
設計師:“收到-改-收到-改……”
為什么設計師聽了產品經理的要求,勤勤懇懇改了無數稿,結果還是不盡人意呢?更別說提升用戶體驗了。
所以,要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沒有捷徑可以走,但是掌握第一性原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了解清楚提升用戶體驗的目的,才能達到預期的結果。大家可以去看下馬斯克的故事,他將第一性原理發揮到了極致。
2. 設計者方法論側
基于確定業務目標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針對性的使用合理的方法論去提升產品體驗。這里筆者為大家介紹幾種。
a、簡約至上四策略
英國易用性專家協會主席Giles Colborne出版了《簡約至上》一書,書中詳細講解了簡約的四策略:刪除、組織、隱藏和轉移。當我們在進行產品信息設計的時候,可以圍繞“簡約四策略”進行設計。
a-1、刪除
刪除是指將界面上不重要的內容及元素刪掉,只保留對用戶來說重要的內容。刪除可以讓設計師在設計界面的時候,只專注于重要的問題,也有利于用戶專心完成自己的操作目標。
a-2、組織
組織策略是指將確定下來的信息進行有層次的整理。如果我們不將篩選出來的重要信息進行有序的整理,那么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就會覺得很復雜。
a-3、隱藏
隱藏是指將用戶不常用的信息隱藏起來,在用戶需要的時候適時的出現。
a-4、轉移
轉移就是將合適的信息放到合適的地方。
b、場景化策略
在產品設計中,場景化設計是指“誰(who),在什么時間(when),什么地點(where),做了什么事情(what),所面對的環境如何(how)”。具體來說,比如“小明,中午,在辦公室里,打開電腦處理考勤流程,這時正好領導打電話過來,一堆流程無法快速處理”。
在面對產品設計有具體場景的情況下,可以基于場景得出用戶的痛點和需求,針對性的梳理解決方案,通過合理的設計方法,提升用戶的產品體驗。
04 日常中的發現
最近我積累了一些用戶體驗可以被提升的例子,和大家做個分享。也希望大家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1. 蘋果鬧鐘系統
蘋果鬧鐘的時間設置為12小時制,而非24小時制。因此在設置時間的時候,選擇12:00時需要仔細思考下,到底選擇的是中午的12點還是凌晨的12點。筆者有一次選錯了,導致半夜鬧鐘詭異地響起。
還有同事說道,購買了中午12:00點的火車票,但是設置成了凌晨12:00的鬧鐘,導致錯過了火車。
我建議蘋果鬧鐘系統可以調整為24小時制,減輕用戶設置鬧鐘的思考負擔。
2. 支付寶綠碼和出行
在這個疫情時代,支付寶綠碼和出行是大家在使用上頻率非常高的兩個模塊。我們上公交車時,或是進入地鐵安檢時,都會要求先出示綠碼,在進行支付。但目前支付寶綠碼和出行兩個模塊距離較遠,導致切換成本高(進入支付寶-點擊綠碼模塊-退出-點擊出行模塊-點擊地鐵/公交-掃碼),進而導致通行效率降低。
我建議支付寶綠碼和出行模塊可以做整合,縮短用戶使用路徑。
3. 小朋友學圍棋
最近發現學齡前小朋友學圍棋中,老師說到了“禁入點”的知識點。雖然老師解釋了“禁入點”是說禁止棋子入內的空間,但是小朋友常識性的認為是“進入點”,即棋子可以進入的空間。出現這個原因是因為小朋友不識字,且只能理解較為日常用語的話語。
我建議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需要考慮到該階段年齡的特色,去設計產品,普及知識。
05 總結
用戶體驗不是虛幻的,是可以被量化與度量的。持續性地進行用戶體驗方法總結,并使用到產品設計中,且持之以恒地進行度量與優化產品,進而提升用戶體驗,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知果;公眾號:知果日記
本文由 @知果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