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團隊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一個有效的團隊合作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帶領一個團隊時,總會遇到很多問題,團隊成員能否凝聚也要看帶領人的能力;本文足作者分享了關于激勵團隊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睡過頭、吃太多、半夜給前任男(女)朋友打電話、做事拖拖拉拉、嘗試戒煙終告失敗、偷懶不去健身房鍛煉、生氣時脫口而出不該說的話、英語班或者鋼琴課只學了一半、因為害怕而拒絕在會議上發言。
你中了幾件?想改變就那么困難嗎?
事實上,心里學家普遍認為,人類大腦內部始終有兩個相互獨立的運作系統:第一個就是情感面,這部分自我屬于天性本能,能感知痛苦,獲得快樂;另一個是理智面,也稱為反思系統或者自覺系統,這部分自我能夠深思熟慮,能夠條分縷析,能夠思索未來。
想要正在改變團隊成員,激勵他的工作干勁和激情,就要影響這個人的內心和頭腦。
如何帶領工作團隊在不景氣的時候更加精打細算?又如何讓公司不同團隊的人員在預算內按時開發并發布產品?都可以遵循同一套模式!重點來了~
激勵團隊需要學會:前進三步,再后退兩步。
下面進行詳細分解,舉例說明:
01 指揮頭腦
你必須告訴他去哪里、做什么、追求什么目標。
1. 尋找亮點
找不到方向,或者實現目標很困難怎么辦?學會尋找亮點(我們不應該聚焦在問題本身,而應該聚焦對策。我們必須把分析負面問題的辦法,轉變為需求亮點、傳播亮點的解決思路 -“現在怎么做才有用?怎么才能多做一些?”)
1990年,杰里·斯特寧受越南政府邀請協助改善當地兒童營養不良問題,斯特寧不會說越南話,能調動的資源也非常匱乏;針對此次任務,斯特寧閱讀了大量的資料。
研究報告普遍認為:衛生條件差、生活貧困、缺乏清潔飲用水、農村居民不重視補充營養是一系列問題綜合作用結果;如果從這條思路入手,那么解決影響不了問題就遙遙無期。
于是他調查了各個地區狀況,發現有的孩子家里非常窮,卻比一般孩子長得更高、更壯、更健康;既然有的孩子十分健康,也就表示一定有快速見效的實用對策。
2. 制定關鍵舉措
當你找到新方法后,但是別人根本接受/相信怎么辦?學會制定關鍵舉措(應該解釋清楚“新方法”如何實現。千萬不能想當然地以為,可以不言自明)。
斯特寧找到了解決兒童營養不良問題的方法后。開始剔除不具代表性的亮點;比如,這家孩子環境好,經常給男孩子加餐(其他家庭不可能如法炮制);然后走訪亮點家庭,掌握兒童吃飯習慣有哪些不一樣(每天進食總量一樣亮點媽媽分4次喂飯;亮點媽媽會從稻田里捉些小蝦、小蟹摻在孩子米飯里等)。
斯特寧針對50戶兒童營養不良的家庭設計了一個項目,每10戶為一組;參加項目的媽媽定時在臨時廚房里做飯,且收到明確指示:必須帶上蝦蟹等。
3. 指明目標
斯特寧例子的目標非常明確,改善當地兒童營養不良問題。
但是現實中,人們往往深陷憂慮!在分析中迷失;告訴他去往何處,此行的價值,不要執迷于中間的旅途,因為現實往往和預想的有差別;真正重要的是一個有力的開始,一個有力的結尾,然后趕快上路。
02 激勵內心
讓大家從情緒上感覺到改變的必要性。
1. 找到感覺
改變不是源于理解,而是源于感覺;那種感覺就是:我能做到,我的人生由我做主。
斯特寧并沒有把答案直接發表聲明,而且去幫助媽媽如何用蝦蟹煮出可口的飯菜。媽媽則涌起希望:靠自己力量也可以功課小孩營養不良的問題;這些媽媽開始“接納新的思考方式”,轉變來自他們自己,這樣可以避免“非我發明”帶來的疑慮。
2. 縮小改變幅度
縮小改變幅度的方法之一是限制資源投入量(比如:只做5分鐘家務);另一種方法是設定小勝利,追求那些近在咫尺的成功。
打掃5分鐘會有什么效果呢?不太多。但至少你開始做了,這正是最艱難的一步。開始做一項討厭的任務,永遠比繼續做下去更難;所以只要你開始打掃房間,即時過了5分鐘,你還是有可能繼續清理下去的。你也會開始欣賞自己成功,自豪感與自信心交替增長,形成良性循環。
3. 影響他人(認同感和成長心態)
當你看到他人的行為需要改變時,先問問自己,他們是否會同意這句話:“我渴望成為做出改變的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就必須讓他們知道,他們應該渴望另一種自我形象。
真正的難題在于:該怎樣將你希望的目的塑造成事關認同,而非事關結果的改變呢?
當你試圖改變自己或者引領變革時,你或者你面對的人在未來的途中勢必會遭遇失敗,失敗也勢必會讓人本能地想要“潰逃”。
那么,面對這段漫長而艱苦的旅程,該如何保持精神一路斗志昂揚呢?就培養他們的成長心態;讓他們相信只要加以努力,就能提高自己能力。或許你現在還技不如人,但你的眼光很長遠,你相信自己會是龜兔賽跑中的那只烏龜。
當把新的認同感帶來的強烈期許與持之以恒的成長心態結合在一起時,就會帶來驚人的效果。
03 營造情景
1. 調整環境
要是在開車的路上有人突然搶道超車,你當時本能的會想:這個混賬東西!但是不妨換位思考:如果你瘋狂超車,其他人也會理所當然地咒罵你。
那么,飆車行為代表了你真實品質(你是混賬)?還是說,這不過是當時情景使然?我們總喜歡把他人行為歸咎于對方個人特質,而不是對方所處的環境造成的。
調整環境,其實就是讓正確行為更容易出現,錯誤行為更難發生。
2. 培養習慣
無論是改變自己還是他人,都先得改變習慣。環境的轉變會造成習慣的轉變,因為我們的習慣本來就是與所處的環境彌補科峰的。
那么,該如何培養有助于實現改變的習慣呢?第一,這個習慣必須能推動你的任務;第二,這個習慣實現起來必須相對容易。(比如:每天寫下明天任務清單,第二天檢查清單也能大有裨益)
3. 召集同伴
請閉上眼睛,回想一下最近一次敢打手足無措的場景。你是怎么融入其中的呢?毫無疑問,你一定會觀察其他人;面對模糊不明的情況,我們會從他人身上尋找如何行動的線索,這就是從眾效應。
無論有意與否,我們顯然都會模仿他人的行為。尤其在感覺環境陌生或情況不明的時候;因此,如果想要改變,就不得不密切關注群體按時;這些信號可能會助你一臂之力,也可能會讓你的努力毀于一旦。
本文由 @猴子大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