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怎么做競品分析(小紅書發布功能為例)

編輯導語:競品分析是對現有或者潛在的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比較分析,在日常工作中,不論是產品經理還是設計師,都會進行競品分析的動作,對競品的功能等方面做出分析;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設計師做競品分析需要注意的問題,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僅從設計師的角度談談對競品分析看法,就大白話,歡迎和各位前輩(友好的)交流~

理解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我覺得它可能比方法論更寬泛一點,更像是一個大的框架,它是以“具體目的”為導向,因目的不同從而呈現出不同形態,并沒有所謂標準的定式。

試想一下,什么東西(包括人)不能做競品分析?是不是沒有。

競品分析,主要是分析嘛,那設計師(主要指交互)日常的競品分析都在分析什么?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與功能打交道,所以我們分析的是功能邏輯,而不是什么戰略層、范圍層…

既然分析的是功能邏輯,那我們首要要對“功能”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功能就是需求(業務和用戶)的具象化表現形式。

所以競品分析到底是個什么鬼,一句話解釋就是:競品分析是一個通過功能表現形式去反推其本來需求(業務和用戶)并思考其適用性的過程。

有沒有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個逆向推理的過程。

而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從需求到功能落地,正好恰恰相反,是一個正向推理的過程。

了解了什么是競品分析,那怎么做呢?

一、明確目的

不管干啥,都要有個明確目的,目的不明確,最后就是大而全,不聚焦,得到一堆表面的東西,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以小紅書發布功能為例:

PM提了個需求,說要“優化小紅書的發布功能,以提升筆記的發布效率”(這個需求就不用過于深入思考分析背后的目的了,對于小紅書來說目的已經很明確了)。

那么假設我們現在對小紅書這個產品的業務、用戶以及發布這個功能都很了解的情況下,那該怎么做?怎么做才能提升發布效率?我不知道,無從下手。去做用戶調研?成本太高,時間太長,且調研結果無法預期。

此時最合適的方法貌似就是競品分析,我想知道“擁有類似功能的競品,他們是怎么提升發布效率的?”

二、挑選競品

我們在挑選競品的時候,其實需要的是一個挑選的標準,那怎么定義這個挑選的標準呢?我一般會設立兩層的挑選標準。

1. 第一層

首先要明確做競品分析是要解決的是自家產品的某個具體問題,所以挑選競品的標準要從自家產品的目前的特點以及所分析功能的特征出發。

比如小紅書:

  • 產品的特點:UGC創作為主、用戶量大、活躍度高、商業化程度高…
  • 功能的特點:圖文結合為底線、內容通常需復雜處理…

但是滿足這種標準的產品還是太多了,那怎么能夠更聚焦一點呢?

2. 第二層

所以就需要第二層篩選標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直接競品、間接競品和參考競品。

區分直接競品和間接競品,主要考慮的就是:業務、用戶和核心功能的重合度,基本上有兩個點重合度高就可以判定為直接競品,這是縱向的維度。

而參考競品則完全是從功能本身相似度出發,也就是上邊說的功能的特點,這是橫向的維度。

回到小紅書,基于此標準,我們篩選的競品:

當然,這里并不是說必須按照這兩層標準來選,這只是一個思考方式,也許你就是一瞬間的功夫就選出來了也不一定呢。

挑選好競品后,就可以進行最核心的一步,分析。

三、深入分析

這一步才是競品分析的核心,還記得我們前邊說過,競品分析分析的是功能邏輯,其實就是對比功能的差異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再去思考其適用性。

這種功能差異無非就是以下兩種:

  • 差異化功能(你有我沒有的功能);
  • 同屬性功能的差異化表現形式(都有但長得不一樣的功能)。

1. 拆解功能流程

首先,我們需要把自家產品和競品的的功能流程(用戶路徑)盡可能細的梳理出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能夠從整條鏈路去看這個功能,不要直接就截幾張圖作對比分析;因為很有可能你當前分析的這個小功能與上下文場景是存在關聯關系的,如果僅單獨分析這個功能,可能就會得到不準確甚至錯誤的結論。

在拆解流程時根據我們競品分析目的,可以主觀判定自家產品哪些地方會影響用戶發布效率,而競品與我們存在差異的地方哪些又可以提升用戶發布效率。

以下是小紅書及競品流程拆解示例(這是小紅書上一版本的發布功能,目前版本的發布已經進行了相關優化):

篇幅限制,僅做示例

2. 挑選高價值優化點

到這里我們會得到一張功能對比表格,但是表格中可能會存在很多可以提升發布效率的優化點,那如果在我們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就得需要確定哪些點對提升用戶的發布效率幫助最大,其實就是一個確定功能優先級的過程。

我個人習慣從兩個方面去思考:

  • 功能的使用場景是否具備普適性,也就是說判斷有多少用戶會用到這個功能;
  • 用戶使用這個功能(指發布)的最終目的是什么?而哪個功能又和最終目的關聯性較強。

當然可能還會有更多地思考維度,比如用戶量與開發成本,重要性與使用頻率等。

以下是小紅書示例(僅做參考,歡迎補充):

3. 深入分析原因

挑選出高價值的優化點之后,不是就直接做了,而是需要深入去分析導致差異化背后的原因。

我們在拆解流程時已經確定這些點是可以提升發布效率的,但為什么呢?它解決了什么問題?適不適用我的產品?等等。

在這里我個人的思考方式是: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并不一定是按順序去思考,也并不一定全都用到,也許你很輕松的就能夠抓住關鍵因素,分析出來原因;對功能分析思考的深度取決于你對業務、用戶和功能的理解深度,其實就是個人思維方式和經驗的問題。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思考習慣,可能會有錯誤,也會有更多的維度,真心希望大佬們可以糾正和補充!

以下是小紅書示例(僅做參考,歡迎補充):

當然,這里更多的是在腦子里思考的,我寫的也不全,有些也沒寫上去,知道了原因就好,我當時這么做完全是為了匯報。

四、得出結論

當分析完之后,就已經知道到底該不該做,該怎么做這個功能了,但最好還是總結一下結論。

這里我個人習慣是通過關鍵詞去連接一個思路:

通過怎么做 → 解決什么問題 → 得到什么提升 → 從而滿足最終目的。

以下是小紅書示例:

五、總結

具體的分析形式還是要取決于當時的實際業務情況:

  • 如果各方面資源配備充足:那你就可以在根據目的拆解流程鏈路的時候每一個可以滿足目的的點都去做深入分析,挑選高價值優化點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反正每一個點都能顧及到,只是先后的問題,一次性做到位。
  • 如果各方面資源配備不足:那就是我上邊那種方式,根據目的拆解完流程鏈路后去挑選出幾個高價值優化點,然后在深入分析其原因,一點點的優化。

競品分析并不是抄抄抄,只要有差異,必然有原因,只是能不能夠洞察到本質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對與設計師做競品分析的一點微薄理解,希望對各位有點點用,如果錯誤,歡迎指出。希望和各位前輩交流!

我一直堅信,設計是難以程式化的,因為每個問題都受其特定環境下的特定變量所影響,所以不要去嘗試找到普適性的解法,不存在的。

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本文由 @十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1人打賞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設計師怎么做競品分析(小紅書發布功能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