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介紹項目為例:關鍵假設做業務拆解

編輯導讀:轉介紹作為在線教育企業獲客的重要手段,用老用戶帶動新用戶。本文作者將從自己的工作經歷出發,結合關鍵假設,以印象比較深刻的項目為例,嘗試拆解轉介紹業務,希望對你有幫助。

隨著最近對在線教育行業的投放收緊政策的實施,轉介紹再一次成為企業獲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最近對接了很多做轉介紹的運營,不斷在嘗試,但卻總是沒有得出很好的結論,因此結合關鍵假設,以印象比較深刻的項目為例,嘗試拆解轉介紹業務。

這是一個復盤文章,以「關鍵假設」的方法論為基礎,復盤最近做的轉介紹項目。

一、為什么要有關鍵假設?

做每一個需求或是項目,需要有目標。這個目標是圍繞著解決用戶痛點的方案得出的商業增長的目標。尤其是從0到1的項目,很多時候是要驗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決定了項目是否能成功、是否能真正的跑起來形成商業閉環。這個「東西」,就是關鍵假設。

如果關鍵假設沒有被驗證,光是思考邊邊角角或者驗證一些非關鍵假設,那即使驗證成功了,項目也不是可持續的發展。「關鍵假設」對于產品經理來說,相當于是:

找到幫助用戶解決其「最需解決的1-3個問題」的 「1-3個核心功能或流程」。

【項目復盤】

最近協助運營做了「轉介紹完課挑戰」的功能。目的是通過獎品的方式刺激體驗課完成轉介紹的分享動作(附帶促進上完4節體驗課),以提高分享率和完課率。但是做了3期優化,仍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可復用模式,所以我懷疑可能是從開始就沒找對關鍵假設。

二、怎么做關鍵假設?

從最近上的課程,學到了五步法,倘若每一步的「關鍵假設」都能得到驗證,那就離成功不遠了。

1. 需求:到底解決用戶在什么場景下,產生的什么問題?

  • 最核心的就是需求。產品經理對「需求」可能是最熟悉不過的了,天天喊著做需求做需求。解決的到底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可以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去探清你要解決的事情的本質,多問幾個為什么,可能就會發現業務方給你提的只是需要,而不是需求。(之前的文章討論過這個問題,詳見:《用戶需要不等于產品需求》)。
  • 我通常是這樣做需求分析的:會不斷追問自己/業務方,用戶需求是什么?怎么發現這是個需求?(角色提出的、場景經歷的、行業普遍都待解決的…)、是否有數據/研究表明用戶的確是在這個場景下存在這樣的需求?需求重點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通常不要一下子大而全,什么都要解決)

2. 解決方案:我的方案,真的能滿足用戶需求嗎?

  • 基于用戶真實需求,嘗試提出解決方案。如果這個方案是真的能滿足用戶需求,那么必定是「關鍵方案」。
  • 總結一個通俗的原則:做思考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是褒義,是指尋找解決方案時一定要有全局思考和預判,千萬不要找到兩三個方案就認為是關鍵、核心方案了,而是要考慮到多種方案,考慮全面了,再從這些方案里找到最關鍵的重點驗證。
  • 先加法,后減法;先全局,后專注。

3. 商業模式:我的解決方案,是否可長期持續?

在需求和解決方案都跑通后,要實現增長,就必須讓收入大于成本,roi轉正才可能可以長期持續。

4. 增長:能否快速地復制商業模式,訊速地占領市場或覆蓋更多用戶?

這里回憶起最近讀到小米的《參與感》,與其說小米的增長是依靠「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不如說是依靠扎扎實實的「粉絲經濟」。秉承著「用戶在哪就到哪做服務」,小米將經營MIUI的那套模式復制到了后續陸續的產品線中:如果用戶玩微博,小米就組建團隊專門在微博上和用戶互動;如果用戶玩微信,小米就組件微信客服團隊,講俏皮話,和用戶互動。甚至后來的「爆米花節」、「紅色星期五」、論壇發布會直播,小米在市場上培養了許多米粉,以粉絲,促經濟。

5. 壁壘:增長后能否守住競爭優勢,甚至未來壟斷?

【項目復盤】

基于上述方法論,重新梳理了一下「轉介紹完課挑戰」項目:

注:因為是小項目,不太存在壁壘。

思考及驗證思路如下:

1)關于這個項目,我有一大堆的假設,首先要挑選關鍵假設去驗證。

我發散性想了想的假設,如下:

  • 要從上方這些假設中尋找到關鍵假設,遵循3個原則:「前置假設優先」、「驗證單一假設」、「風險高的優先」。其中前置假設是指五步法里「需求、解決方案、商業模式、增長、壁壘」,從前往后的假設。「風險高的優先」這個原則和「前置假設優先」是相輔相成的,往往最前面的假設,便是風險最高的;因為如果最前面的需求假設沒有驗證成功,就不要過早關心商業模式和增長問題,不穩妥。
  • 復盤了一下之前做這個項目,我們都還沒有驗證假設1(需求),就聚焦在了假設4(增長)和假設2(商業模式),這樣做的最壞結果就是可能這個項目要推翻重來。
  • 「驗證單一假設」,是每次都盡量只驗證一件事情。我要驗證假設1,就好好驗證,執行起來會比較快。但如果同時驗證多個假設,假如最終項目失敗了,也很難找到是哪個假設沒通過導致的失敗,難以分析原因。

2)從上面找到了關鍵假設。所以我要先驗證需求:用戶愿意為了獎品而分享海報、上完4節課。

  • 其實就這個需求而言,應該是常識,不需要驗證,因為人有貪婪心理,如果只是上完課就能夠獲得獎品,何樂而不為。但是這里要驗證的點在于,用戶是否會因為想得到獎品,而去完成分享動作?換言之,這個獎品的吸引力是否和用戶的付出呈正比(用戶感知層面上),才是我要去驗證的。
  • 如果要驗證究竟什么樣的獎品,用戶會愿意為它去完成分享動作。本著低成本驗證思路,其實可以采用「裝飾窗」,不用開發,直接在APP內配置一個banner,進入頁面后告知用戶分享海報可獲得xxx獎品,測試分享按鈕的點擊率。點擊率的高低,只會取決于獎品的豐厚程度,而不是用戶愿不愿意做的問題。如果點擊率高,說明當前這個成本的獎品就足夠;如果點擊率低,說明獎品不吸引,可能是類型、用途、款式等方面不吸引。
  • 如果是選品上遇到了阻礙,可以查看歷史活動用戶對選品的反饋,看哪個類型的、什么級別的獎品吸引用戶。當然這里需要注意成本。基于測試的數據,發現用戶都會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獎品,但是實際分享的人數卻很少。因此合理懷疑是獎品的吸引力不足以讓用戶完成分享動作,可考慮加大選品的吸引程度,不斷優化測試。

三、有了關鍵假設后怎么驗證?

通常有三種方法驗證關鍵假設。尤其在特別不確定的事情或假設面前,用最低的成本去搭建起來一個真實的用戶應用場景,并去驗證用戶是否會真的產生你所預期的行為。

方法1 靠經驗、常識去驗證

不要花成本去驗證一些靠經驗常識就可以得到的假設。比如「用戶是否會被獎品吸引」、「拼團是否適用于轉介紹」、「教育行業的獲客成本范圍是多少」等等。

方法2 靠調研競品去驗證

這就是為什么要去做競品/產品調研的原因,因為真的可以省錢!多看競爭產品,例如他們的活動規則、APP更新list等等,一般這種細節處會藏著你想要的答案。

之前在做轉介紹「月月分享」的改版時,就探討過重點引導分享的對象、分享的周期這兩個問題。運營側會認為公司體驗課用戶的盤子大,就算讓他們做分享,質可能不好但量也可能夠先起來。然后看到別家公司做「周周分享」,也打算改成這樣。想先基于這兩點驗證一下,不行再改回來。

但其實上述兩點根本不用驗證,從同行產品功能就能找到答案。第一,重點引導分享的對象。調研一下同行競品的活動規則,發現他們在活動規則里已經給出了答案。這些或多或少已經是他們驗證過可行的方法,那自己就沒有必要再去花成本驗證了。

  • 購買正價課的學員,才可做分享任務拿獎勵。
  • 新手任務的翻倍獎勵通常限制在報正價課的48小時-72小時內。一是因為用戶剛報名,對CC是信任的,因此這時CC推這個活動用戶通常也愿意參加,對CC而言是高效的;二是新簽用戶做分享,后續他就知道有這個東西可以拿獎勵,用戶習慣培養起來比較方便。

方法3 靠開發實驗去驗證

如果是做一個全新的、業內沒有人做過的創新項目,這時往往無法通過常識和競爭對手得到答案,就需要設計實驗,不斷測試各種假設了。

此時仍需要秉承:低成本、小步快跑、快速試錯的原則,避免一次性做大而全,依舊是那句話~做思考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四、小心得

如果要我說,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是「學習能力」。最近在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不管是看書還是上課,最重要的是怎么樣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輸入),去刷新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建立自己的方法論(處理),從而反哺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輸出)。這種「輸入-處理-輸出」的方法是學習能力的根本。

因此與其說學到了多少新的知識,不如將它們運用在實際工作中,復盤自己的項目和經歷才是最可貴的。定期思考和更新自己的方法論,以寫文章、表達等方式去輸出,也是一種不斷提高吸收效率的方法。

#專欄作家#

莫琳,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在線教育產品汪,愛產品,愛攝影,自顧自看,一起交談。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轉介紹項目為例:關鍵假設做業務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