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陌生人社交APP近些年層出不窮,但是更多的社交產品則是悄無聲息地消失了。在這樣競爭激烈的賽道,能夠存活下來的社交產品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本文作者以可話為例,對其進行產品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來對陌生人社交的產品挺感興趣的,把玩了一些。今天介紹并分析一款上線不到一年的,基于“動態”和“匹配”的社交軟件——可話。
一、產品概述
可話是一款基于“發布動態——匹配——交流”的樹洞類應用。
整個app的功能純粹、界面簡潔,沒有付費點。
(華為應用商店及iOS app store的相關信息)
這款軟件在iOS的發布日期是2020-06-22,華為商城最早的一條評論是在2020-10-01,上線不久,仍處于嘗試驗證想法的階段。
根據iOS生活類免費應用排行榜的數據,可話在今年年初重點運營了一波,使得排名穩定在300位左右。
近三個月的下載量日均在800左右,更新頻率平均下來約為十天一次。查看了一下更新日志,清一色是“優化了使用體驗”。年初曾經使用過一次,確實這幾個月沒有什么新功能模塊上線。
目前可話的官方微博沒有更新內容,無相關貼吧。知乎上,其市場負責人及一些粉絲寫了幾篇推廣文章,帶來了一些流量。
用戶運營方面,app內僅有反饋渠道,沒有種子用戶群。華為應用商店的評論維護比較頻繁。
二、產品考察
2.1 核心產品邏輯
2.1.1 使用流程
2.1.2 關鍵功能架構
核心的產品邏輯很簡單,但個人現在這款產品的定位模糊不清,無法在用戶心中產生明確的認知。用戶也很難找到aha moment。下面說說我的觀點。
什么是社交?個人認為,社交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交換。
從這個角度講,所有樹洞類型的社交軟件,都是基于“陌生人關系”的“情感撫慰”軟件。一個合格的樹洞軟件,必須能夠給帶來用戶帶來情緒價值。
誠然,用戶自發地發布內容宣泄心情,能夠帶來一些情緒價值。但是,更重要的,是能讓用戶感受到自己“被感知”、“被關懷”、“被需要”。
社交產品最關鍵的要素是什么?這決定了用戶對產品的認知。
- 如何構建、構建出怎樣一種穩定的社交關系?社交產品可以構建“很輕”的社交關系,但是必須要有其獨特的魅力。不考慮用戶關系不可能做出好的社交產品。
- 用戶如何交換價值,交換怎樣的價值?價值往往依附于內容,那么內容的生產(如何保障內容高質量)以及內容的消費(內容高效傳播、互動)就成為了關鍵。
我認為目前可話并沒有有效地構建出穩定的社交關系,用戶也很難從已有的內容中獲得價值。所以用戶不會產生“一XXX就想到可話”的認知。
逛的場景:
目前可話完全沒有做“廣場”類的社區功能,所以完全沒有逛的場景。
可話的用戶必須先自己主動輸出內容,才能夠獲得內容。但是輸出內容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用戶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不知道該說什么。
可以不做廣場,但是怎么打開用戶的話匣子,是個問題。
我們先看一下功能示意圖,再具體說問題。
2.2 功能示意圖
核心功能鏈路:發布動態——等待“共鳴”——點亮他人“動態”
(發布動態-等待共鳴-查看共鳴-點亮)
整體頁面的優點是簡潔。但是核心的問題是——用戶不知道該寫什么,怎么用這款軟件。
換句話說,產品沒有協助用戶產出高質量的內容。
樹洞類軟件的一大問題在于,內容形態多偏向于碎碎念,僅對當下的自己有些許發泄情緒的價值,對之后的自己,對他人,都無意義。
所以如果不思考什么是高質量的內容、平臺希望用戶產出什么樣的內容、如何引導用戶產出此類內容,那么平臺勢必會被無法控制的垃圾內容占據。
目前就我的使用感受而言,首先,我自己輸出的內容都不超過30個字,都是一句話。要不是純粹的情緒發泄,沒有什么意義。即便是觀點,也沒有任何佐證,其實也無意義。與我動態“共鳴”的動態,百分之九十也是如此。
內容生產端無法保證高質量內容的產出,后續的內容消費也就很難做了。
個人建議,高質量內容往往有兩個特點:1、言之有物;2、言之有形。
前者是說,我說的這個事情有主題、很具體,例如某個娛樂圈八卦,某個國際政治時事。
后者是說,即便內容很散亂,但是樣式上過關,讀者也會覺得這篇內容是傾注心血和感情的,也就愿意一讀。例如,帶圖片的動態,文本量相對較多的動態(例如日記)。
我在可話上看到的唯一一個使用時長超過3個月,且內容質量相對較高的用戶,是在可話上記日記。
所以這塊的核心建議是——在內容發布引導上好好做文章。
另一方面,需要想清楚“動態”-“共鳴”-“點亮”,最終的目的是什么?
我認為,目的在于在陌生人之間搭建關系鏈,也就是把用戶關系沉淀下來。這有賴于互動。
目前的互動只有一種,就是“點亮”,很單薄,且這個詞沒法讓用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用戶關系有很多種,相互喜歡、點頭之交、相互討厭。同樣是喜歡,也有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層次。
把互動做豐富了,對后面的關系鏈沉淀很有好處,例如:1、促進關系升溫;2、屏蔽劣質內容;3、優化匹配算法等等。
一些具體建議:
- 放一些內容提示語(可隨機展示),例如:說說今天最讓你高興的一件事~/今天有什么事讓你大吃一驚?
- 動態提供模板,在撰寫頁面增加模板切換——如記日記、寫書評、講故事、吐吐槽、追熱點等等。給用戶使用產品創造場景認知
- 除了“點亮”,提供更多的交互行為,例如“擁抱”,“感謝”,“不感興趣”等等。
消息列表,好友列表,好友聊天:
(動態消息列表&好友動態快速入口&好友動態卡片)
(好友列表與好友聊天列表)
可以看出,可話把“動態”放在非常重的位置,所以消息頁面的主列表是圍繞“動態”的消息,而好友動態快速入口進去后,也是好友動態的卡片。
結合可話的市場宣傳文中一句話“用內容去匹配內容,尋找想法的共鳴”。可以看出可話似乎是想輕關系鏈,重內容。
既然是重內容,在這個消息列表頁卻不能把關鍵的內容展示出來,無疑是南轅北轍。這就導致這個頁面承載的信息就是“你點亮了我、我點亮了你”,還有一鱗半爪的回復。信息非常瑣碎,不直觀。
建議直接使用朋友圈的產品形態,效果會好很多:
- 該頁面名稱、icon直接改為“動態”
- 列表內容為:1)你發布的所有動態;2)你點亮的所有動態;3)好友的所有動態。按照發布時間倒序排列
- 目前的基于動態的消息列表,全部收起到一個新的入口(仿照微信朋友圈的設計即可)
個人主頁(我發布和點亮的所有動態)和設置
個人主頁的設計,一個考慮點在于,如何讓用戶覺得這里是自己的一個家,產生歸屬感,愿意好好維護;另一個考慮點在于,A看到B的個人主頁時,如何讓B的形象在A眼里生動起來,這有助于關系的建立。
個人認為,簽名檔還是有幫助的。后續可以考慮一些成就、勛章之類的體系。
關于匹配:
可話宣傳文案上反復強調的就是“智能匹配有共同話題/想法一致的內容”。這可以說是一大賣點。
但是目前實際的匹配效果有一些問題:
- 沒有限制極短的內容的發布,短內容匹配到的內容也極短(也幾乎是一樣的內容,沒有任何信息含量),這樣的動態發布和匹配都無意義。
- 作為陌生人社交,匹配到同性內容的概率太高太高了。有節操是好事,但是從用戶需求上說,孤獨的人我們也常常更需要異性的關懷。
- “當我說A的時候,我想聊的是B”,所以僅僅靠文本內容匹配而忽略人的因素,就把路走窄了。
這里提幾點建議:
社交軟件的匹配,核心是人的匹配而非內容的匹配。因為同樣的內容,不同的人發布用意是不一樣的。把人的維度考慮進去,匹配不局限于語義識別,空間就大了。
可以納入匹配的要素:
- 人的基本屬性:年齡,行業,用戶地理位置,性別(異性權重高)……
- 動態維度:動態發布位置,動態字數,動態是否有圖,動態語義識別……
- 關系維度:雙方是否點亮過彼此,雙方是否為好友……
2.3 如果我來做可話,會怎么做
2.3.1 產品定位(如何打造用戶認知)
這是一款個性化朋友圈應用,你可以發布各種各樣的動態(日記、書評、吐槽、求助……),我們會找到與你有相同話題的人,你們會從萍水相逢成為好友。
屬于你自己的朋友圈,充滿驚喜的朋友圈(營銷話術 whatever)。基于用戶畫像和AI語義分析的智能匹配,我們能找到更懂你的人。
2.3.2 產品形態
核心思路:
- 核心頁面就是“朋友圈頁面”,保證沉浸體驗;用戶在逛的過程中,產生想法,發布動態。
- 自己發布的、自己參與的、好友發布的動態,以時間線鋪開展示。點亮、回復行為都在動態下附屬展示。不同類型的內容有標記區分
- 與自己發生共鳴的朋友圈也嵌入展示在朋友圈中,營造“不經意的相遇”感。
- 發布動態,進入新頁面,提供不同的內容模板(這里不細致設計)
- 關于匹配:基于內容和人的匹配,不局限于文本內容(也就是如果兩個人的相似度、共鳴度很高,即便內容完全不相關,也可能出現在時間線中,制造驚喜感)
- (未來想法)針對好友關系升級做一套玩法
2.3.3 商業化
- 賣內容模板,賣皮膚,賣表情
- 廣告(類似微信朋友圈,廣告嵌入,針對廣告也可以做出玩法,不顯突兀)
- 賣好友數量限制,好友養成玩法
三、運營考察
可話目前運營的覆蓋面:利用知乎進行用戶推廣;在應用市場運營評價;用戶反饋收集。沒有內容運營。
知乎:
可話的市場負責人和一些粉絲,在發布一些推廣內容。其話術圍繞“干凈”、“共鳴”的特點,沒有很抓人的產品亮點展示。
華為應用市場:
目前可話在華為應用市場回復用戶評價的頻率還是蠻高的。
其他:
目前可話的微博僅建了號,沒有發布內容。貼吧則是完全沒管。
另外,目前各個渠道以及app內都找不到用戶交流群。僅僅app內有個文本反饋渠道。
個人認為,一個基于“聊話題”而回避“用戶關系”的app,是很難有好的故事可講的。
社交軟件不是資訊軟件,核心是人,話題只是連接人的工具。
所以運營方面,講好一個“通過一個獨特的app,認識了有趣的、聊得來的、關心我的人,共同留下一段美好回憶”的故事,尤為重要。
四、總結
可話是一款2020年出品的,2021年初發力推廣的陌生人社交產品。
產品主打基于“動態”、“匹配”的陌生人社交,很輕量,沒有社區產品形態。
目前的產品邏輯有一些問題,導致用戶get不到產品定位,無法形成鮮明的產品認知,很難get到aha moment。整體上仍處于產品方向探索中。
運營主要側重在用戶推廣方面,沒有內容運營。
個人建議:以“個性化朋友圈”作為產品定位,以“用戶畫像+自然語言處理”的智能匹配為產品賣點,重新設計產品邏輯。
運營方面,建議以“構建有趣新型的社交關系,創造了獨特的用戶關系價值”為發力點,重視內容運營,講出有吸引力的用戶故事。
本文由 @kevincave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