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筆記的產品分析:堅持產品思維的重要性

編輯導語:印象筆記頻繁更新,但更新的功能卻不一定用不上,而頻繁的付費彈窗著實令人厭煩。作為一款老牌筆記軟件,雖有著一些自己的競爭優勢,但在其用戶體驗上卻存在著很大的漏洞。作者就此分享了一些自己對于印象筆記發展的看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直以來,產品和運營都是兩個獨立的工種,可生生被卷成了界限模糊。

就連產品面試時,似乎不懂點運營,不會看點數據,都不好意思說是應聘產品經理,甚至面試官都會懷疑,這孫子是不是填錯了應聘崗位。

崗位JD更不用多說,產品經理要是沒寫運營的要求,那這崗位妥妥的不高端。

其實,打工人何苦為難打工人。

到底產品經理的底線是什么,產品和運營的最大公約數又在哪里?

伴隨著這幾天北大的韋神刷屏,也讓原本可能更加浮躁的網絡環境略微降溫,也給匆匆的腳步留下了沉淀的喘息機會。

原本,生活就應該這樣,走走停停,愛恨分明。可惜,這個戰場已經演繹成:不會數據分析的運營不是好產品。

其實,每個產品更新的背后,都有其必然的價值驅動點。作為印象筆記的深度用戶,周末閑來無事,便拆解一番。由于低保真拆解,頂多也就算是盲人摸象,閉上眼體會下印象筆記這頭大象的輪廓。

本文大概分三個部分:

  1. 梳理下印象筆記近期更新的主要產品功能
  2. 分析筆記類工具的用戶核心需求。
  3. 思考下印象筆記更新背后的價值驅動點和筆者的粗糙觀察。

為了更好的理解產品功能的定位,我會針對每個功能執行三步走策略,也就是先進行功能描述,然后再分析下計劃的產品功能的價值,最后再分析下實際的功能價值

一、近期更新的主要功能

1. 超級筆記

作為一款筆記軟件,產品定位自然屬于生產力工具,超級筆記在推出前就一直在熱身運營。從宣傳的角度來看,確實吊足了用戶的胃口,絕對屬于重磅更新。為此,我還申請了內測,希望能第一時間體驗到超級筆記的功能。

超級筆記的推出,有其必然性,市場的主流的筆記軟件大概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塊引用的,另一類是傳統的。前者的代表有國外的“notion”,國內的現在有“我來”(后起之秀,更新也不錯);后者的代表有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等。

關于塊引用概念,我們不展開討論,大概就是每段筆記都可以理解成塊,可以調用引用,極大地提高了筆記的瀏覽效率,并且知識目錄更加結構化。

從產品規劃定位上來說,這可以看做是印象筆記的主動出擊,既是對市場的主動應對,也是內部的提升。

一直以來,印象筆記不支持插入視頻素材,不支持智能表格,沒有引用功能,不支持第三方視頻預覽,這確實影響用戶體驗。應該來說,超級筆記這個戰略定位完全符合產品的規劃發展:深耕工具屬性,豐富產品功能,提升用戶體驗。

從產品實際上線效果來說,我以為超級筆記這個重磅功能只是完成了一部分的戰略目標,如果非要量化,我覺得最多只有一半。

我這么說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功能基本具備了但體驗仍比較差,比如塊概念基本不存在。只是在展示上,可以關聯筆記,但關聯的操作也并不友好,做產品的大家都清楚,真正的價值就是背后的功能邏輯。

前端界面的展示糊弄糊弄業余小朋友,主要是可以從運營角度大肆宣傳,但用戶不傻。當然也有一些小驚喜,比如,可以生成摘要,可以以卡片形式插入鏈接。

但總的來說,超級筆記的更新,我認為是從產品角度的考慮,而從運營角度的落地。重點仍然偏向于基礎功能的剛性具備、界面的提升,核心功能并沒有體現。

造成這個的原因,我認為一方面仍是為了搶占市場預期,倉促上線,以緩解輿論壓力;另一方面,底層架構無法兼容,從超級筆記的應用需要另起一行,單獨的入口,而無法與老筆記融合便可見一斑。

2. 錄音轉文字

印象筆記前段時間上線了錄音轉文字功能,用戶錄音時可以付費使用該功能,實現實時轉錄,并且可以隨時標注重點,便于更高效地進行錄音的處理。

錄音轉文字為機器轉譯,費用為1小時18元,和訊飛聽見的機器轉寫收費接近(0.33元/分鐘)。

由于我購買的有專門的錄音轉文字工具,就沒有購買體驗印象筆記這個功能。

從底層邏輯來看,機器的轉寫的實現并不復雜,核心就在于識別算法的接口,印象筆記大概率不會自己計算,更可能和第三方合作開發。

我查了一下行業頭部訊飛聽見的接口服務收費標準,最低一個小時不到6元。

總的來說,錄音轉文字的產品設計仍然是在印象筆記自有的生態轉化,用賈老師的話,叫什么生態化反。

對于用戶來說,屬實是一大痛點。但從定價策略來看,印象筆記擊中用戶痛點的同時,也擊中了用戶的老腰。

除了核心轉寫接口之外,開發成本并不大,總體成本基本確實在6元左右,但定價18元確實勸退用戶。畢竟市場上包年不足百元的專業軟件一大推,很明顯這個功能印象的收割心態大于服務心態,從以秒計費和一年有效期足以證明該推斷。

但事情往往會適得其反,原本可能增加存量用戶粘性的設計,反而讓老用戶反感。完全可以定價低一些或者和專業版會員融合,哪怕是再推出一個超級專業版也好過赤裸裸的專項收費包。

3. 資源包

前幾天我看到更新推送,說是增加了素材和字體,我迫不及待地更新了。

結果出乎意料,全是收費功能,一個字體單獨收費大概18元,也可以再購買資源包,年費大概60元。

如果說使用正版素材圖片、正版筆記字體功能,還可以理解。畢竟版權有成本,但就連自定義筆記的文字顏色、自定義背景圖都被加入進去了,這簡直是收割中的戰斗機,速度和力度老感人了。

如果說,超級筆記和錄音轉寫還在產品底線之上,我認為這個資源尊享包就完全在產品底線之下了。

這也是不停在用戶容忍底線上蹦迪的必然結果,一不小心就超標了。資源尊享包堪稱影視APP里的超前點播卡,十足的運營商業氣味。

二、筆記類工具的用戶需求

在對比體驗了主流的筆記軟件,如有道云筆記、我來、飛書、語雀、Notion、為知等產品后,筆者認為,印象筆記面臨的挑戰巨大。

首先來說,筆記應用本質上就是生產力工具,誰能高效滿足用戶的核心訴求,誰就能搶占市場,那么用戶對于筆記軟件的核心訴求有哪些呢?

我詢問了幾個同事,并且潛伏在多個產品的交流群里,總結如下:

1. 數據的安全性

因為現在數據基本都是云端存儲,用戶對于數據的安全性實乃最核心的剛性需求,這也是品牌積累的價值點,當然,也是用戶最大的遷移成本。

所以,筆記類軟件的用戶競爭,短期內主要集中在增量用戶上。只有產品做的足夠好,這個足夠好至少要覆蓋到用戶的核心訴求,才會引來存量用戶的規模遷移。

這一塊來說,印象筆記是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的。至少,相對于新型的筆記軟件,我還是比較放心,將我的私照和銀行賬號密碼交給印象筆記。

2. 筆記的基礎功能具備

比如:

  • 筆記的豐富度,要支持Markdown或者思維導圖、錄音、視頻、圖片或者附件等。
  • 單條筆記的大小限制。
  • 打開的響應速度(用過一段時間Notion,唯一的不足就是打開速度感人,可打開速度又實實在在是剛性需求,只得暫時放棄)。
  • 不同終端的同步效率。
  • 標簽或者文件夾體系等。

3. 搜索的高效、準確

筆記類軟件最核心功能,就是輔助記憶。就如同印象筆記的定位,做你的第二大腦。從這點來看,印象筆記的產品定位和目標用戶的調研分析還是到位的,至少初心是到位的。

那么日常搜索的觸達率,響應時間和準確度,對于日常工作生活極其重要。最初我使用的是有道云筆記,可是當我想搜索一些文字時,經常搜索不出來。

這一點,我認為印象筆記做得最好,首先云端檢索效率很高,延遲很少。

其次,本地可以離線下載,搜索后的打開效率銜接得也很好。

4. 公眾號、網頁等文章的剪藏

既然是收藏筆記,那么公眾號或者網頁的剪藏,也屬實屬于高頻剛需。

很多軟件對于剪藏的支持并不好,導致一直不愿意遷移或者同時使用多個筆記軟件。

我是懶得用多個,你們是了解我的,我比較專一。剪藏這一塊,印象筆記起步較早,做的也最好,不管是PC端剪藏還是APP分享剪藏,又或者是公眾號剪藏,用過的都有體驗。

5. 塊應用的顛覆式創新

我以為筆記類工具下一個革命一定是塊應用的創新,這個創新是顛覆式的、破壞式的。

這將極大地提高筆記的生產力效率,極大地豐富應用場景。

國外“Notion”走在前列,創始人是華裔,但服務器在國外,打開響應效率很低,時常卡頓,除非啟用代理或者使用梯子工具,據說有機會國內部署,期待中。

國內“我來”也是采用塊應用,也體驗了多次,更新很快。講真,和“Notion”很像,幾乎是翻版,產品經理做的競品分析一定是照著Notion做的,不過,這不重要,對于用戶來說,好的體驗才是王道。

可惜,印象筆記不在這條賽道上。

三、印象筆記的挑戰與機遇

結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印象筆記作為一款老牌筆記工具,近期產品功能的更新主要有以下幾個價值驅動點。

1. 主動應對市場的挑戰

印象筆記深知現階段用戶的競爭主要來源于存量用戶的競爭,再加上用戶的遷移成本又很大。所以,短時間內將用戶留存并且進行付費轉化,可能是其戰略擴張的重要抓手。

在這個引導下,用戶可以感受到運營的力度,幾乎天天推送購買鏈接,就連購買了專業版的會員也未能幸免,不斷地彈窗提示購買續費;除此之外,界面上項目還留著多個購買入口。

一方面這確實會增加新用戶的轉化效率,另一方面也會造成老用戶的反感。不過,已經說了,在遷移成本的客觀前提下,老用戶不重要,增量用戶才是焦點。

2. 運營思維驅動商業變現

印象筆記積累了大量用戶之后,收割便不可避免,畢竟,流量思維始終是運營底色。

所以,收費模式的創新遠超產品的功能創新。會員付費體系之下,再推出專項使用包。

可以預見的是,在沒有充分競爭和監管之下,用戶羔羊沒有選擇的權利。層出不窮的收費方式,仍會不斷刷新我們認知。

3. 構建多方合作的生態嘗試

印象筆記本身是工具應用,但圍繞這個核心,印象團隊已經在多方位探索,試圖提高自身的護城河。比如:

  • 印象識堂的推出便是在知識內容上的布局;
  • 各種掃譯筆、智能筆等硬件設備,豐富便于產品的本身,仍是增加筆記這個核心產品的剛性需;
  • 錄音轉文字也不僅是工具功能,更是與第三方合作的嘗試,包括資源庫或云字體。

筆者有個大膽的推測,印象筆記已經不僅僅是要做第二大腦,不僅僅是輔助記憶的工具,開始向辦公工具發起了沖鋒。

單從產品角度來說,在用戶的核心訴求上,印象筆記除了沒有采用塊應用的架構,其他的,像安全性、基礎功能、搜索高效、剪藏易用等核心需求上,都屬于競爭優勢。

可是,除了這些之外,我認為印象筆記還面臨以下主要挑戰:

第一,商業氣味過重,急需回歸工具本身。

印象筆記本身仍有很多重要的工具功能未能滿足,比如,筆記加密等,這些都是工具的基礎設施,雖然不會帶來較多增長,但是會夯實用戶忠誠度,奠定口碑。

第二,運營思維>產品思維>用戶思維。

在運營主導下,產品的功能設計勢必以商業赤裸裸的價值轉化為主。那么,用戶的體驗很難得到滿足。

長此以往,產品就會陷入自我負反饋之中,不斷構建的劣幣,不僅錯失市場的機遇窗口,還終將掘掉自己辛辛苦苦積累的口碑。

第三,商業模式過于粗暴。

上文已經說過,除了會員付費體系之外,還存在諸多專項付費包,雖然無可厚非,但屬實不是最優選擇。

而且,付費項目明顯價值不足,存在強盜售賣疑似行徑,甚至會員還要強制推送廣告,這對老用戶極度不友好,在競品補齊短板之日,便是價值坍塌之時。

第四,業務布局權重失衡。

雖然印象筆記要做生態化的探索和邁進,但眼下來看,有些避重就輕。

不管如何傾斜業務方向,核心始終都應該是工具本身。深耕工具應用才應該是最大的矛盾,就像很多創業公司一樣,往往擅長做加法,不會做減法。

殊不知,精力和機遇一樣,都不可過于索求。所以,筆者認為生態化布局沒有錯,但權重分配比重失衡,在核心應用上做得太少。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水善萬利而不爭,爭的是滔滔不絕,是厚積薄發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正確的決策,需要在正確的時間,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如何放大優勢,怎么解決挑戰,從根本上看,最需要:

首先應是優秀產品思維的產品經理。

其次才是擅于收割的運營同學。

 

本文由 @弱水謙山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2人打賞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印象筆記的產品分析:堅持產品思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