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在職場中,找準自我定位,規劃自身未來發展,對個人發展而言十分重要。與此同時,除了定位自身發展,了解行業背景、公司情況,也可以助力個人在職場中的成長。本篇文章里,作者結合其自身經驗,從不同融資階段的公司這一角度出發,對個人發展做了一些思考,一起來看一下。
任何一家公司和一個人一樣都會經歷從出生、到成長、再到成熟、再到衰老、再到死去的過程。也同樣和人一樣,有的壽命長,有的壽命短,也會遇到意外而死亡,或者自己作死。那么公司的發展規律是什么樣的呢?
我想從融資的階段先自己思考下互聯網公司發展這個事情。
我呆過的互聯網公司有天使輪、A輪、B輪的,C輪、D輪或者上市前的公司沒有呆過,傳統的呆過快上市(新三板掛牌)和成熟的大企業,可能對我理解互聯網公司發展規律這塊有一定幫助。
我理解的天使輪公司,其實就是有個靠譜的想法,或者說商業計劃書,再加上個人的背景、人脈或者團隊,如果有投資人認可,就可以開始干活了。這時候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實現出來,并投入到市場進行驗證,是不是有需求,接受程度如何,是不是有做大的可能性。
這個時候其實也是團隊成員最開心的時候,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因為一切都是新的,什么東西都是從0到1,給了大家很多時間一起思考產品的定位,去思考如何推廣市場,獲取第一批種子客戶。但天使輪能活多久,就得看融資的額度,有的企業融得多,那么給予的試錯時間就長,有的融得少,那試錯的時間就短。
我猜融資也和商業計劃書中測算的市場規模有關,當然還有創始人的背景有關。如果有可能成為一家10億美金的企業,那么拿錢肯定就會多一些,當然付出的·成本也會更高,但多少存活得時間長一點。
天使輪公司產品或服務經過市場驗證沒問題后,那么就需要去擴大市場規模,完成第一波的增長。這個時候企業就需要繼續擴張,有足夠的資源支撐去打市場。
這個時候就可以去開啟A輪融資了,如果沒有達到市場預期效果,那么就融不到下一輪資金,團隊就解散了,會有一種來得快去得也快的感覺,不得不說市場非常殘酷。
A輪融資的公司,主要目的就是擴展市場,繼續推進商業模式。這個時候內部的產品需要根據市場的反饋繼續打磨,同時市場端也在同時擴大規模,是個雙向發展的過程。
這個時候公司的產品及商業模式基本上比較清晰了,或者說預見得很清晰了,畢竟互聯網A輪公司不賺錢的還是多數。這個階段公司會大規模地擴招一批團隊,既包括內部支撐,也包括外部拓展。
如果發展順利,這個時候公司就會如火如荼,雖然磕磕碰碰,但是都有明確的發展預期,而且是增長最明顯的階段。從我的經歷看,會比較有成就感,產品和服務也越來越豐富,整個公司也會欣欣向榮,當然大前提是發展順利。
也有不順利的時候,可能是產品端不給力,也有可能市場端不給力,或者雙方都不給力,都有可能。這個時候就會面臨一些調整,但只要市場需求在,就不用擔心,能扛過去總有機會。
A輪公司擴展到一定規模后,就需要同時發力規模和變現,這個時候也需要更多的團隊和時間來支撐下一階段的發展,這個時候B輪融資就要進來了。
B輪融資的公司,產品基本已經完善,也有一定市場規模。但企業需要生存,需要把商業做上去,不能賺錢的公司都不是好公司,即使不能賺錢,也要有更大的市場規模在前方等著,或者說增長相當可觀,用增長來延緩變現,只是需要錢繼續發展。
這個階段,企業更多的是需要商業化或或者有增長經驗的人才。在產品端或者支撐端,也需要更有經驗的人,因為資深的人懂得搭建組織架構,有很好的團隊管理經驗,能夠最大化地支撐規模的拓展,因為有錢了,當然給的待遇也會更高。
這個時候企業會動蕩,因為很多A輪的人才可能跟不上企業的發展,就會得不到相應的待遇,可能會另謀發展。這個階段是人思維最難改變的時候,因為之前可能不需要背商業上的目標,或者這塊的經驗不足,或者沒有習慣新階段的各種變化,所以要努力克服。如果克服不了,就會很難受,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B輪也繼續發展得順利,那就是加強護城河,正常的速度進行企業擴展,去拿更多的錢想辦法把自己變得更加強壯了。只要核心業務沒問題,那就繼續擴展,甚至拿到錢了還可以嘗試新的業務和方向。
C、D輪融資的公司,我沒有經歷過,不過也多少見過很多,也有一些感受,那就是C、D輪并不意味著企業安然無恙了。因為前面的發展其實還存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待遇的問題、制度的問題、組織架構的問題等等,而且面臨的市場壓力也不小。所以公司就要抓大放小,重新解決新的問題,然后去沖擊上市。
這個時期還會繼續招攬人才。這個時候的人才要符合組織架構,能夠幫助企業解決新老問題,綜合能力要更上一個臺階,雖然公司發展已經成熟,但內部的復雜性也更高,適應起來的難度也更大。
成熟上市的公司就不多說了,雖然獲得了個里程碑,但企業還是得不斷發展,要達到股東的預期。這個時候錢更多,能做的事情也更多了,但是風險也更大了,此時加入既可能像個螺絲釘,也可能只是個炮灰,因為穩定的核心業務基本上由前幾輪的人才給占領,這也是他們應得的。
所以要干出一番事情來,需要更多的魄力,也需要更強的能力,更成熟的心態,不然業務開展得不順利,又很難轉崗,很難繼續呆下去。最好加入到成熟的業務中,穩定地發展。但是會缺少一些動力,得看增長空間是不是很大,如果能加入到最核心的業務中,那就更好了,這個需要仔細斟酌了。
分析了天使輪、A輪、B輪、C輪及成熟的公司情況,正所謂選擇大于努力,對于個人選擇的啟發是什么呢?
無論是哪一輪,都是拿的風險投資,連投資人都有風險,就更不要說打工人了。
所以首先衡量公司的風險相當重要。這家公司融了多少錢、有沒有市場前景、創始人靠不靠譜、背后的風投是哪家公司等等,這些都要考慮進去,越全面越好,這些會決定這家公司當前在市場上能活多久。生存其實是一家公司首要考慮的,生存能力不長的公司,在強大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其次考慮個人的興趣、待遇和成長方向,是不是對這個產品和項目感興趣,畢竟如果自己不喜歡,這家公司再好,估計也不開心。
不感興趣如果錢給夠也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職場后會發現,在賺錢面前,興趣都是渣渣,因為找到感興趣的太難了。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成長。成長這個東西很虛,但是自己努力思考,還是能夠知道一些脈絡的。比如剛畢業,如果擇業機會有限,那么去家稍微靠譜的公司,其實就能成長。而如果工作到了一定階段,有了很多的積累,這個時候需求就又不一樣了。
然后就是看領導和同事了。一個好的領導其實非常重要,有的時候甚至比產品項目及公司的前景更重要,同事nice的話決定你在公事中的舒適度。
最后就是看公司的文化、福利、辦公環境等等了。這些只是加分項,不是決定項。有的公司可能看起來文化后,環境高大上,福利也還行,但真正享受高待遇的都是某一群人,并且都是燒別人的錢,最終看到自己收益并不是那么高。其實這塊是需要警惕的,不過一般情況下肯定有比較好,但這一般都見于成熟的公司了。
所以具體選擇什么樣的公司,還是得結合自身的情況分析,看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適合什么,有的時候魚和熊掌還真不能兼得。
如果能去到一家發展好、待遇好、領導好的公司那當然再好不過了,但這終究需要自己有實力打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實力的人自然都會想去有實力及優秀的業務人才的公司,其他無法決定的,就是運氣了。
本文由 @未來的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