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在我們的職業生涯里,經常會選擇跳槽的方式進行崗位的變動或轉換,那在面對跳槽后的新工作時,我們應該如何快速上手呢?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跳槽后的一些工作方法,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金三銀四已經過去,很多人從原來的舊坑,跳到了新坑,開啟了新的“填坑”之旅。
到了新環境,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快速的了解新工作,快速進入狀態,畢竟活不等人,了解的過程越長,后面攢的工作就越多,反正都是自己干,還不如早點開始,所以這里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思考,寫一篇總結幫大家快點上道。
總的來講,就是一個很樸素的萬金油路子——三勤:勤動嘴、勤動腦和勤動手。
- 勤動嘴就是多問
- 勤動腦就是多想
- 勤動手就是多寫
道理大家都懂,但到底應該問什么、想什么、寫什么,才是我今天寫的重點。
缺乏系統的問,沒有思路的想,亂無章法的寫,都容易走彎路,做無用功,與目標背道而馳,所以除了“勤”,還得有系統的框架來指引我們。
01 多問
所謂問,其實就是學,做信息的輸入。
這時的你對于新公司、新業務/產品就是一個小白,哪怕你曾經做過類似的業務或產品,也需要重新歸零,回歸小白心態,因為不同的公司、環境、市場地位,對同類產品思考點、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所以,在信息輸入階段,帶入過多的以往經驗,反而容易形成枷鎖,造成誤判。
在問之前,先要知道問什么,所以要先整理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設計邏輯,也是有準則的。
1. 準則
在對新公司和新產品一無所知時,過早陷入細節是件很危險的事,容易變成盲人摸象,摸到象腿就以為大象是根柱子,形成錯誤認知,而這種錯誤認知會帶偏后面每一步工作,所以了解新環境是遵循:
- 從戰略到執行
- 從整體到局部
- 從宏觀到細節
逐步深入,步步為營。接下來要介紹的問題框架,就是遵循這一原則設計的。
不過,很多時候公司不會給那么多時間讓你按部就班的學習,而是很早就直接丟給你一些具體問題要處理,這時你就要兩條線同時推進:
一邊處理具體問題,一邊按既定節奏去學,并評估好兩條線的優先級,時間雖有先后,但重要性哪個都不低。
這就好像要教你游泳,不會讓你從淺水到深水慢慢過渡,而是簡單粗暴的直接把你丟到深水區(或者就像小馬過河一樣,他們以為水不深,而對你來講很深),這個時候為了活命,只能自己快速學會游泳,撲騰起來了,就活了,沉下去了,就涼了。
這里還有個看似矛盾的地方,就是問題只有很具體別人(或其他信息渠道)才好回答,而很多較宏觀的問題會顯得很寬泛,所以有時我們需要把宏觀問題分解一下,拆解成幾個問題拼接起來。
下面就來看具體要問什么。
問題分為兩個層面:公司層面和產品層面。
2. 公司層面
價值觀:
我司作為一家非常強調價值觀的公司,是每個人進入公司的第一門課。
所以,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有這些,那就去了解了解,如果你不認同,那就問問自己,這家企業是否真的適合你。當然,給的錢多那也行。
使命愿景:
使命愿景是個slogan,也是立的一個flag,對于業務比較集中的公司,從使命愿景里就能知道它是一家做什么的公司,因為使命愿景是對公司整個發展方向的總結概括。
它與價值觀一樣,都像是形而上的“玄學”,因此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但當你進入一家公司并去了解它后,你會發現這些“玄學”真的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并融入到你的思想中。
業務布局:
只有了解完整的業務布局,才算對公司有比較全面的認識,雖偏居一隅,但也要看看整個前人打下的江山。
如果有內部轉崗機制,那日后轉崗也好找個方向。
制度規范:
這一點不必多說,人事的、財務的;公司級的、部門級的。都與自己息息相關。
紅線要求:
在制度規范中,有一類尤為重要,那就是紅線。也許以前的東家強調少,沒有養成這種習慣,但到了新公司,這些都是不能碰的,輕則掉層皮,重則卷鋪蓋。
還有一些是主管的紅線,也就是主管的某些要求,這些也要了解,畢竟你的考核主要是主管打。
常用黑話
剛來這家公司的時候,其中一個不適應的點就是各種黑話,作為業內知名的黑話大廠,各種黑話數不勝數。
以前說流程,現在講鏈路,以前叫任務,現在叫action,但是入鄉隨俗,改變不了,就適應它。
而且很多時候這些黑話只是換了個名而已,本就沒有標準答案,能讓大家都能聽懂,詞能達意,用哪個詞都一樣,所以對于這些黑話,不用太較真,只不過是個約定俗成的過程。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包括“全業務鏈路的工作流程”和“產品經理崗位的工作流程”。
行業發展至今,大部分環節全行業都是相似的,不過還是會有一些差異,甚至是同一公司,不同業務/產品線都有區別,例如交互設計這個環節,很多中小公司沒有這個崗位。所以到了新公司,這些流程環節還是要重新了解,免得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在了解工作流程的同時,要著重注意時間節點,無論是你的環節還是他人的環節,以避免產生風險。
3. 產品層面
作為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當然是要了解我們即將面對的產品。主體思路還是和前面一樣,從大到小,從粗到細。
而這個思路其實也是我們拆解一個產品的思路,也就是通過這套問題框架,可以用來熟悉、甚至分析任何一個產品,所以,想要產品分析模板的同學也可以用這個。當然,如果要更全面的分析可能還要引入其他維度,看場景是否需要。
產品背景:
即為什么要做這個產品,產生的業務背景是什么,這是首要問題,是產品的初心。
產品定位:
產品定位是個復雜的問題,因為不同視角心智不同,得到的回答也不一樣。因此我們要了解得更全面些:
- 之于公司
- 之于部門
- 之于產品體系
- 之于市場
- 之于用戶
其他的都好理解,這里解釋一下“之于部門”和“之于產品體系”的含義。
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負責的都是一個比較小的產品(大佬除外),或是一個大產品中的某一模塊。當公司業務部門眾多,體量龐大時,從公司層面看自己所負責的產品已經看不到了,因為之于整個公司看太小了,所以要從業務部門的層面來看,而如果自己負責的產品之于整個業務部門都太小,就要從產品體系著眼,所以這是一層一層遞進的。
核心價值:
了解了前面兩點,基本也就能知道產品的核心價值是什么了。
與定位相同,產品的核心價值也是承載著多方面的,所以從不同視角看才能看得全,看得清。
目標用戶:
產品是為誰服務的,這是最基本的問題之一。不過我們在了解時,盡量將用戶細分一下,而不是獲得一個籠統的概念,這樣以后才好區別分析,更精準的把握不同細分用戶群體的需求。
商業模式:
也就是產品咋掙錢的,或者以后準備咋掙錢,是為了流量,還是為了現金。
業務模型:
先解釋一下業務模型是什么:業務模型是一種精準、簡練表現業務運轉方式的模型。
以前段時間很火爆的社區團購為例,下圖所示的是社區團購倉配模式,通過下圖,就能很清晰的看出社區團購倉配模式是如何運轉的。
圖片來源:易齊賺
所以,為了能快速、清晰、準確的理解業務如何運轉,最好的方式就是抽象出業務模型,并用圖示展現出來。
產品架構:
產品架構是產品的全局視圖,了解了產品架構,就了解了產品的內在組成、外部依賴和各個部分的關系,所以這是非常重要上帝視角。
已有規劃:
- 如果已經有詳細規劃了,那就直接拿過來,好好消化;
- 如果沒有詳細規劃,那就了解產品目標是什么,自己后續細化;
如果一窮二白,那就要自己做新規劃了。
發展歷程:
了解發展歷程是了解產品歷史,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了解產品也是一樣。
不過這部分信息要看緣分,因為很多產品的發展歷史是沒有記錄的,全憑口口相傳,傳到最后就成了傳說,所以如果有這些記錄,那可以好好看看前人趟過的路,如果沒有就自己創造新的歷史。
核心&主要分支流程:
流程是產品主干,摸清流程就摸清產品骨架了,在沒完全搞透核心流程前,你都不能說自己開始了解這款產品了。
產品規則:
很多產品規則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改過很多版本了,而且你很可能找不到一個人能清晰、完整的介紹全部規則,即使有需求文檔的存檔也不夠,很多信息還是容易丟失;而如果不了解這些規則,稍不留神就會踩坑,所以這是信息量最大、坑最多、影響面最大的部分,需要花長時間、逐步了解。
設計要點:
所謂設計要點,是指產品設計中,容易出問題、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了解設計要點,說直白點就是要了解前人容易踩的坑,用前人崴腳的經驗告訴你哪些地方容易被絆到,在后面做產品設計時就能有意識的防范。
同類產品/競品對比:
這個不用多說了,是產品經理的基本要求和要了解的,不然你后面都沒地兒“借鑒”。
在對產品認識不太清晰的情況下,多看看競品,是非常好的一種補充。
當前主要問題:
這是容易被忽略但又很重要的一點——了解產品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是好對癥下藥,另一方面很多問題遺留至今是有很多看不到的原因在里面的;尤其是那些看起來很簡單卻遲遲沒有解決的問題,所以了解當前問題也是更深入的了解坑點所在。
4. 問誰
問的對象并不一定是某個人,還有很多其他渠道,其實更細節的做法是:
先查再問:
先問網絡渠道,當網絡渠道找不到的時候,再問具體的人。
當你進入一個新環境時,其實沒有那么多人可以依靠,不要理所當然的以為應該有個人來帶你,如果真的有,那是你的幸運,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是沒有的,其他人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甚至有的信息都不一定完全準確,所以大部分問題需要自己通過各種渠道探索、領悟。
另外,有一個很重要卻又容易忽略的角色是值得大家去問的:測試同學。
由于產品迭代了很多版,產品經理換了一茬又一茬,所以很多時候真正了解產品全貌的不是產品經理,也不是開發,而是測試。我之前就是因為找錯了人,導致走了很多彎路。
02 多想
有了信息輸入,就要進行信息的加工。
一方面是對輸入信息進行理解、整合、吸收;另一方面是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對于公司層面的問題,我們可能很難得到回答,所以更多的還是聚焦于產品層面的為什么,例如:
- 為什么要這么規劃
- 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 為什么有這樣的現狀
- 為什么要做這個而不是做那個
- … …
每多想一層,對產品的理解就能更透徹。
03 多寫
當信息輸入并經過自己的加工后,就要整理輸出,通過產出幫助自己進一步鞏固。
幾個重要的產出物包括:
總覽:
根據第一部分產品層面獲取的信息,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文檔或文檔集,將這些歷經千辛萬苦收集來的信息記錄下來,以便持續更新學習。這是最主要的產出物。
在前文所提及的信息中,一定有很多是缺失的,例如業務模型圖、產品規劃藍圖、架構圖、功能結構圖等等,這些都很有可能沒有,這就需要自己結合已有信息和個人理解去補充,而補充的結果,其實就屬于產出的一部分,通過這些產出,來檢驗自己是否真的學會了,弄懂了。
所以這份總覽其實包含相當多的信息。
詞匯表:
將了解信息過程中涉及到的不懂的詞匯用一張表格記錄下來,查找解釋,并用示例幫助自己理解,如下圖是詞匯表表頭及示例。
詞匯表示例:
個人FAQ
除了前文中涉及到的,在了解過程中一定還有一些未能包含到前文框架中的問題,對于此類問題可以整理成專門的“個人FAQ”,尋找答案并記錄。
業務規則表
業務規則是在熟悉過程中逐漸補充的,所以我們需要用一張專門的表,以功能模塊為基礎,把不斷了解到的業務規則逐條記錄到表中,這樣就不需要翻曾經若干份需求文檔了。
而且這份表可以伴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的更新,因為所有的業務規則靠記憶一定是不牢靠的,翻無數份需求文檔也很費時費力,最后經常會出現產品經理要去問開發、測試的同學,之前的規則是啥樣的。所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用一張表統一記錄這些規則,造福自己,造福他人。
業務規則表示例
除了以上列舉的重要產出物,其他的按需產出即可。
到這里,關于產品經理如何快速熟悉新工作的總結就說完了。
作者:周翔;公眾號:周翔Fly;
本文由 @周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