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建議,助你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創業公司

編輯導語:當產品新人想進入產品行業時,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考量和選擇,進而找到合適的公司與職位、做好自身的職業規劃?也許從公司的融資輪次、面試中的問答等方面可以提取相關信息。本篇文章里,作者總結了產品新人進入職場前可進行的流程操作,一起來看一下。

互聯網圈子里,時而有人感嘆現在的95后像60后崇拜國企那樣癡迷大廠,時而傳來這屆年輕人開始逃離大廠的吆喝聲,再時而響起大廠看不上小廠工作經驗的奚落聲。大廠已成了“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

在筆者看來,無論大廠小廠,都要經歷過,才能成就全面發展與思維高度。小廠由于一個人通常要扛大廠里幾個螺絲釘崗位的活,讓你得到全面的歷練;而大廠以其平臺與戰略布局,讓你站在高度與廣度之上來思考用戶需求。

應屆生如果能進到大廠接受體系化的培訓,當然有利于培養好的工作習慣與產品思維。然而,想拿下大廠的校招產品offer,既要有硬實力,也需要足夠的運氣。根據《百萬校招生 “倒在”BAT》一文的數據,2021年國家公務員最熱報考崗位是2774:1,而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2021年校招非技術崗的報錄比達到3000:1。

如果暫時運氣還沒到,沒能在校招收獲大廠offer,或者零經驗轉行轉崗做產品,短時間內壓根夠不著大廠的門檻,此時,是否要放棄對于做產品的執著呢?這就考驗了是產品真愛,還是偽產品迷。如果是真的喜歡,不妨從一眾創業公司中選出互相合適的,用好小廠一人多崗的環境,獲取對產品工作全流程的認識,厚積薄發,走出另一條通往羅馬的路。

下文分享筆者的四個觀點,希望可以幫到那些正在糾結怎樣做職業選擇的產品新人。

一、職業規劃先行

在看工作機會之前,要先回顧、更新自己的職業規劃。從行業賽道、崗位方向、能力模型這三個維度,思考清楚自己目前在哪里、期望在新崗位得到什么鍛煉、長期打算深耕哪個賽道。

1. 行業賽道

今天,互聯網對國內經濟的滲透改造已經由消費互聯向產業互聯轉型升級,to C和to B都可以作為一個產品經理的服務對象。

在這種趨勢下,企業和個人都無法做到一招通吃。于企業而言,即使是像騰訊這等規模的巨頭,也不可能單槍匹馬攻堅產業互聯網,必須拉上合作伙伴,投入耐心和資源來深耕產業賽道。于個人而言,在社交電商等to C賽道積累的經驗,不能證明自己可以勝任B端SaaS產品崗。指望用在某一個賽道沉淀的成長通吃其他賽道,這越來越不務實。

小結:產品人在規劃職業發展時,要想清楚:自己是對to B還是對to C更感興趣?

  • to B賽道里,自己的教育經歷是否滿足AI、SaaS產品崗對于技術背景的要求?
  • to C賽道里,是對社交電商,還是對科技金融、游戲直播更有想法?需要選擇1-2個賽道來扎根。

2. 崗位方向

2018年前后,隨著互聯網流量逐漸觸及天花板,流量越來越貴,C端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

在此背景下,于企業而言,做一個大而全的、像微信這樣面向全民的產品越來越不可行,主攻細分市場和產品垂直化成為潮流;相呼應地,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也被分得越來越細。

從工作內容的角度來劃分,產品崗可以分為用戶體驗產品經理、商業化產品經理、數據產品經理、策略產品經理等類型。假設你在上一家公司的產品經驗側重在對流量變現負責,而在找工作時想轉去做數據產品經理(工作職責主要是負責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等),那么,在簡歷過篩、說服面試官時就會有困難,尤其是在經濟受到疫情沖擊的下行時期。

產品分工細化,對公司來說,通過把每個員工螺絲釘化,增強員工的可替代性,節省培訓成本、提高組織效率。對產品人來說,一方面,負責的內容少了,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就高了;但另一方面,如果長期只負責一部分內容,就限制了自己的能力邊界。

為了對沖分工細化的負面影響,產品人要有意識地去多接觸不同的工作內容。比如,假設目前在做商業化產品工作,下一份工作想跳槽去做數據產品經理,那么,現在就要多跟負責數據產品的同事多交流、多合作,看看內部有無變換工作內容的機會。對待自己的職業生涯,產品人要像做版本迭代一樣,有前瞻性布局的意識。

小結:專注1-2個賽道,在換工作時,優先投遞跟實習經驗、上一份全職工作內容匹配度較高的崗位,先拿到offer;入職后,再尋找機會多接觸其他產品相關工作內容,掌握其他產品工作的精髓,目標是拓寬個人的能力邊界。

3. 能力模型

隨著敏捷實踐的普及,很多創業公司在進入新的市場時會推行MVP(最小化可實行產品)思想。不追求一步到位,不一口氣推出盡善盡美的產品;而是抓住最核心的流程,挑出優先級高的功能,先投入最小的資源做一個可用的版本,讓市場來驗證這個需求是否有價值、是否可行,接著通過持續的快速迭代來不斷優化產品,最終適應市場需求。

來源:騰訊,網絡

這對新人入門產品有啟發意義。有些同學看到產品經理比其他非技術崗位工作高,就躍躍欲試。這些同學不妨先從寫一份競品分析報告開始,寫完后網上找業內人員點評,驗證自己是否具備做產品需要的邏輯思維?或者參加一個產品訓練營,跟著行業大佬系統性學習基本知識,看自己能否先通過培訓性質的考核?

在驗證自己具備產品崗要求的通用素質后,再通過寫報告、做調研、參加項目等,來不斷迭代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組織影響力。

小結:產品經理自身在勞動市場也是個產品,也需要對自己的迭代優化做好路標規劃。

在找新的工作前,應該回顧、更新自己的的職業規劃。專注1-2個行業賽道,最多不超過3個;在選定的賽道里,有序地嘗試負責不同的產品工作內容,拓寬能力邊界;按照職業成長路徑,先確定自己具備適合做產品的通用素質,再在實際工作中逐步提升產品崗勝任力。

二、簡單粗暴:看融資輪次

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經常會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的職業規劃是怎么樣的?”,目的是考核候選人的個人職業規劃與企業發展方向是否一致。所以,前面花了很大篇幅來講職業規劃,作為鋪墊。

接下來,具體聊聊關于選擇公司的三個方法。

首先,最簡單粗暴的辦法,也是最方便職場新人使用的,就是看融資輪次。

筆者梳理了個人職業成長與企業發展階段之間的關系,接下來會結合這個矩陣,來繼續闡述這部分:

前文提到,對于0-2歲產品人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進入一個已上市的公司。因為上市公司可以提供完善的培訓體系,幫助你在實際工作中系統地培養產品思維和高效的工作習慣;數個月到一年的試錯期或者說輪崗期,讓你通過嘗試找到最適合雙方的崗位;以及大廠福利。

在現實中,職場新人如果想進入大廠,只有抓住校招這根獨木橋。但是,想通過校招拿到大廠的產品offer,非常考驗運氣、專業和實力。

首先,你要有運氣通過包括行測在內的、越來越燒腦的筆試;然后,很多大公司在校招產品崗時,更青睞理工科背景的同學;接著,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群面、業務面、總監面、HR面等。整個過程下來,很多人會先被非必要因素先篩下來。

如果暫時沒運氣拿到市場/D輪大廠,但是又認定一定要做產品,就爭取去到一個C輪公司。從產品階段、主要工作、團隊階段、團隊描述這四個維度來看,一個創業公司的發展會一般經歷以下六個階段:

一個公司發展到C輪,一般來說,團隊架構應該是比較完整的,技術、產品、銷售、服務、人力、法務等部分均已到位,并開始以多產品矩陣服務目標市場。盡管C輪公司的培訓體系沒有大廠的完善,但是,多數已具備經過市場驗證的商業模式,一般也會有資源安排導師,帶著新人通過融入已有的流程和團隊中,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新人建立產品觀。

如果C輪公司的產品offer也暫時拿不到,可以結合下文分享的另外兩個建議,根據實際情況爭取B輪公司的offer。

萬一B輪公司也不收自己的話,咋辦?據了解,現在市場上融到B輪的公司還是挺多的。只要你有興趣,并且用心用力,至少拿下B輪公司的產品offer是沒問題的。

0-2歲產品人不建議去天使輪及A輪公司。天使輪創業公司往往還處于創意構思階段,分分鐘有倒閉的可能。A輪還在驗證商業模式,目標用戶不一定會為解決方案買單。職業起步階段就遭遇公司倒閉,或缺少前輩帶入門,不利于新人建立完整的產品觀。

此外,在獵聘或拉勾上面,經常會看到說自己不需要融資的公司。筆者認為,“不需要融資”無非就兩種情況。一種是,后臺夠硬,真的不差錢。這個簡單,百度一下,就知道這公司背后有沒有大金主站臺。另一種則是,企業沒有愿景,老板只求混日子,不配拿融資。前者酌情考慮,后者不值得去。

在B、C輪公司拿到產品入場券后,要記得自己的職業規劃。

筆者認為,目前校招中的筆試、群面是考查不出候選人的工作能力。只是因為現在應屆生供過于求,大廠處于買方市場,所以有勇氣出些奇葩的題目來篩掉一大批畢業生,減少招聘成本。因此,沒有在校招中收獲大廠offer,不能證明一個人不適合做產品。

但是,在工作的第2-10年,至少要在上市公司有過2-3年的產品經驗。

從0-25歲的職業生涯,我們會經歷從認知→能力→資源→沉淀→成就這樣的5個階段。在第2-10年有過3年左右的產品經驗,可幫助形成健全的產品知識體系,大廠的背書也有助于樹立自己的個人品牌。所以,0-2歲產品新人在B/C輪創業公司搬磚時,要主動學習,及時復盤,為跳槽到大廠做好積累。

小結:校招拿到大廠的offer是產品新人起步的最理想情況,拿不到也沒關系,只是暫時運氣還沒到。如果堅定要做產品,爭取去到C輪以上公司,不建議產品新人去天使輪/A輪公司。

三、競品調研:看PMF

第一個觀點講得比較詳細,這個是最簡單的,也最適合欠缺市場洞察力的新人使用。因為資本已經幫你篩過了。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做競品調研來判斷一個創業公司是否值得選擇。

首先,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法,選擇2-3個行業賽道;然后,找到關于這些賽道的行業報告,比如,艾瑞咨詢、零壹財經、36氪等機構的報告;再借助這些行業報告,從融資輪次、創始團隊、想去的程度等維度打分,綜合計算總分后,排出個優先級。緊接著:

  • 優先級高(2-3個公司):沉浸體驗、深度剖析,撰寫1-2份競品分析報告,作品可以在投遞簡歷時作為附件提交。
  • 優先級中(3-5個公司):下載他們的產品,初步體驗業務主流程,讀一讀網上對他們的產品分析,形成一定的認知。
  • 優先級低(5-10個公司):到官網、官微了解創始團隊、公司背景、產品概要等,有個基本的了解。

其中,針對高優先級公司寫的競品分析,在投遞同一賽道的其他公司時,也可以提交。雖然不是所投遞公司的自營產品,但面試官還是會樂于看到你對這個賽道有認知、有想法。

理想情況是,通過做競品分析,你能判斷這個公司的產品是否遵循PMF(Product Market Fit)原則。

具體來說,通過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其商業模式、產品策略和產品要素,理解:這個公司是怎樣劃分市場的?在劃分市場后,選擇了那一個細分市場作為目標?怎樣連接產品和市場?從而得出結論:這個公司是否為目標用戶匹配了一個合適的產品?

如果暫時得不出結論,還有一招可以試試:假設你進入了面試,要抓住最后的“你有什么問題要問我嗎”這個機會,跟面試官討論他們是怎樣看待自家產品所處的競爭格局。

問這個問題,一方面,暗示面試官自己提前做了功課;另一方面,把面試官的答案跟自己已經做過的分析對比,借助面試官業內人的信息,去判斷他家的產品是否匹配目標市場。

小結:開始投簡歷前,選擇2-3個賽道,然后對這些賽道里的公司做個優先級排序;針對高優先級的公司,輸出1-2份競品分析報告,并判斷創業公司的產品是否遵循PMF原則;用好面試最后的提問環節,借助面試官的信息,去判斷他們的產品是否匹配目標市場。

四、問淘汰,不問晉升

如果能進到總監或者更高級別的面試,在最后的提問環節,除了問面試官對于競品的理解,我也經常提的問題:“您一般怎樣考核、淘汰團隊成員呢?”“假設我有機會在您的團隊里工作,您會在什么情況下把我炒掉呢?方便舉例子嗎?”目的是了解這個創業公司怎樣踐行人才匹配崗位的原則。

會問這個問題,有兩個考慮。

一是,選擇去創業公司,就要做好向死而生的心理準備。創業公司會比大廠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在決定加入前,就摸清楚在什么情況下公司會把自己裁掉,反向鞭策自己做好本職工作,是與公司同舟共濟、共同成長的應有動作。

二則,能否清晰地表述在什么情況下會淘汰員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層的創業心智是否成熟、決策是否果斷。面試官的回答,可作為窺探一個創業團隊的領導力的部分依據。

舉兩個例子。

Gshopper的高級總監是這樣回答我的這個問題的:總體來說,是通過結果來考核。對于不同的工種、不同的職位,考核都是不一樣的。

(追問:有沒有一些量化的標準?)他對于他管理的團隊,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數字本身沒有意義的,并用所管理的開發來舉例佐證。

他的建議一定是定量加定性結合在一起的。有一些數據,比如,開發交付的代碼,在測試中出現多少bug?或者出現這些問題后,開發的響應時間是多少分鐘?這些是可量化的,但還有一些是定性的。比如說,一個員工近期的工作表現怎么樣,他是能感受到的。

(追問:但是,這樣不會太主觀了嗎?)不會主觀化,人與機器不一樣,在長期的溝通與接觸中,管理者會對下屬的表現形成直覺判斷。管理層要有一套標準,但這個標準不一定是定量的。

對不同職級的人,標準是不一樣的。對于基層員工,他會看執行情況;而對于管理者,他會要求下屬有自己的思考。

(追問:可以解釋下,您會怎樣淘汰一些不合適的下屬嗎?)沒有結果,員工交付的產出達不到他支付的薪資,并舉了一個高級產品經理因為沒有做好溝通被他炒掉的例子。

而猿人創新的產品VP則是這樣回答的:

  • 第一條會看價值觀,價值觀不一致的員工肯定無法長期跟公司共同成長;
  • 第二個是結果導向,一個員工的承諾是否能兌現?不是簡單地定義一個KPI,而是在上下對目標達成共識之后,員工能否做到?
  • 第三點是考查員工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如果跟不上,他在參與團隊溝通、合作時短期可能沒問題,但長期肯定勝任不了。

兩個管理者的回答一對比,高下立判。

從怎樣淘汰不匹配崗位的人才的角度,比怎樣選拔晉升優秀的人才,更能窺見創業公司的管理水平,進而作為決策是否要加入這個團隊的部分依據。

小結:選擇創業公司,就是選擇同舟共濟、共同成長的伙伴;從淘汰,而不是晉升的角度,更能考查一個創業團隊的管理水平。

五、總結

全文從職業規劃先行、看融資輪次、做競品調研、提問面試官四個角度分享了筆者的思考與經歷。

產品新人在開始投簡歷前,要先從行業賽道、崗位方向、能力模型3個維度做好職業規劃;在起步階段,爭取加入C輪及以上輪次的公司;根據意向公司的優先級,做好競品調研,既可在投簡歷時用上,也可增加與面試官交流的深度;用好面試最后的提問環節。

 

本文由 @小明筒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四個建議,助你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創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