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互聯網時代浪潮下,曾經“流量為王”的概念深入人心,但是,隨著近幾年來流量成本的不斷飆升,流量紅利已經越來越難獲得。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未來10年中國企業營銷應該何去何從呢?
很多人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利潤越來越低了,尤其在疫情籠罩下更是雪上加霜。一年不如一年,輕松的好日子過去了,其實,這源于今天的時代變了,而企業的思路沒有轉變。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商戰分為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產品稀缺時代
由于供不應求,產品不愁賣,這時生產端是核心。利用信息不對稱,跨地域買賣,賺取產品差價的生意大有人做。在這個階段企業經營者不需要做什么營銷,就可以把產品賣出去了。
國家面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也是大力發展生產力,使得工廠數量極具增加,生產力大大提升,社會進入了大生產的時代。
2. 第二階段:產品飽和、大生產的時代
生產力大大提升,商品不再稀缺、生產不再是障礙之后,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商品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進行營銷的問題就擺在了企業面前。由于歐美國家的商業發展較早,誕生了很多營銷理論,國內各家廣告公司把這些理論搬到了國內。
20世紀50年代,美國誕生了第一個廣告理論——USP理論。它強調每個廣告都應該提出一個獨特的銷售主張,告訴消費者本產品與對手有何區別,為什么要買它。
到了1960年代,菲利普·科特勒說了:企業只埋頭搞生產是不對的,必須首先研究消費者需求,知道消費者想要什么,然后再進行生產;一個產品包打天下是不存在的,企業必須對市場進行細分,針對一個特定的細分人群滿足其需求。
然后,杰克·特勞特和艾·里斯也說了: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品類不斷分化,品牌必須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據一個與眾不同的位置,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再然后,邁克·波特說了:差異化是企業的基本競爭戰略。
這些西方的理論,我們究其本質,其實都在強調同一個意思——差異化營銷,都在拼命地尋找產品的差異化賣點。
憑借這些差異化的營銷理論,市場被不斷細分。超市貨架空前飽和,消費者的各種需求都能得到滿足。譬如洗發水:去屑、柔順、修復、草本、中藥、黑發、防脫、頭皮護理……你能想象到的功能已經全有了,想要做出差異化越來越難。
最后,產品差異化營銷不靈了。
有人說其實我們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的不一樣。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如果你想讓消費者注意到你的差異化,那么你只比對手好上一點是沒用的,消費者根本注意不到。你必須比對手好上10倍,消費者才可能感知到你和對手是與眾不同的。
而為了宣傳這么一點點差異化,在線上紛紛投廣告對渠道的爭奪。流量平臺通常都有一種致命的依賴性,不投就沒有流量,投就沒有利潤。關鍵詞的競價模式總有人出的價錢比你高,最終擺脫不了為平臺打工的命運。
3. 第三階段:產品過剩、信息大爆炸的時代
我們進入了一個以互聯網信息為主導的時代,互聯網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那些以往利用跨地域和利用信息不透明賺差價的企業不行了。
今天深圳華強北出了一個新電子產品,明天內蒙古、新疆就都可以買到了,消費者也可以在網上查詢到各種產品信息,以前利用信息不透明賺錢的模式行不通了。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產品也變得透明,企業今天出了什么新品,明天競爭對手也出了同款,這使得產品也得到空前的大爆炸,沒有什么細分市場和差異化營銷了。
這是一個消費者選擇時代,搶占消費者無疑成為核心。
2020年中國的流量紅利消失了,電商的流量成本都高于實體店了。都說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
果然誕生了另外一個紅利:品牌紅利,可以預見,一個品牌回歸的大時代正在開啟,我們正在進入消費者主權時代。
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全球企業來說都是一場危機,但當對所有人都是危機的時候,它大概也是一種發展機遇。疫情淘汰了很多企業,但是淘汰的都是沒有品牌的企業,不注重品牌投資的企業,而有品牌的企業恢復得很快。當一切恢復平靜,浪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品牌比流量更為重要。
許多人認為流量高,轉化率就高,殊不知轉化率同樣依賴于品牌的知名度和認知度。
而客單價的核心則在于品牌是否有溢價能力,在流量成本持續上漲的今天,企業的品牌帶給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或身份認同,才是品牌溢價的來源。品牌有溢價,企業才有機會跑贏流量成本上升帶來的經營困局。
二、企業如何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獲得未來10年的品牌紅利
1. 品牌要洞察到消費者的超級矛盾
對路定義了超級矛盾——消費者想做一件事,但是卻有一個最大因素阻礙了消費者的行為,這個因素便是超級矛盾。只有洞察到品牌營銷道路上的超級矛盾,解決這個超級矛盾,一切營銷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今天消費者在購物時,并不在意誰是細分市場領導者,并不在意誰的知名度最高,并不在意你和對手有多大差異。
他們在意的是購買的產品能否解決他們的矛盾,超級矛盾就是超級營銷。消費者為什么要購買你的產品,因為你的產品滿足了他的需求。
需求從哪里來?
——從矛盾中來。
所有的購買都是由于消費者存在矛盾,需要解決矛盾,而剛好你的產品能夠解決他的矛盾,于是購買就發生了。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本質是產品解決了他的矛盾,不能解決消費者矛盾的營銷,如同煙花轟一炮就沒有了,熱鬧之后,消費者并不會用人民幣支持。
比如神州專車最早主打“神州專車,免費體驗”,就沒人使用,而主打“安全用車”,就解決了“消費者有坐專車的需求,但是怕遇到黑專車不安全”的超級矛盾。
才一炮而紅,讓神州專車走進了大家的視線。當你加班到深夜,沒有公交地鐵了,要回家只能打專車,你會選擇安全的神州專車還是未知的專車呢?尤其當你還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實際上,在消費社會,人們都是通過商品來解決矛盾的。
比如汰漬洗衣粉的廣告里,開始是一群小孩子在玩,然后各種泥漿、果汁、顏料等沾染到孩子的衣服上,一般的洗衣粉洗不干凈,媽媽們故作愁眉狀,該怎么辦呢?
接著答案出來啦,汰漬牌洗衣粉,什么都能洗干凈。所以,汰漬洗衣粉解決的是別的洗衣粉洗不干凈的矛盾。
比如美團外賣的廣告里,外面下著暴雨,對面的小哥哥被雨淋濕了,敲門問有姜嗎?女孩在家里找遍了,都找不到姜,想出去買,外面的雨又太大了。正著急怎么辦呢?這時候答案出來了,就是使用美團外賣。所以美團外賣解決的是送啥都快的矛盾。
當消費者買一瓶花生油的時候,他買的不是那金黃色的液體,他購買的理由是解決炒菜不燒焦的矛盾。消費者只需要花生油能夠解決這個矛盾,而不會去深究花生油為什么能夠解決這個矛盾。
當這個矛盾被解決,就是消費者購買的理由得到了驗證。那么,消費者就會認同這個花生油品牌,以后就會繼續購買這個品牌。但當他發現這個花生油炒菜還是燒焦了,解決不了矛盾了,那么他就再也不會用這個品牌的花生油了。
營銷的形式可以千變萬化,但營銷的本質是不變的,即回歸消費者,解決消費者的超級矛盾。只有洞察到消費者的超級矛盾,解決矛盾,才能走在正確的營銷道路上。
2. 品牌要有購買理由,即解決矛盾的信息——能量口號
購買理由就是一句話, 只用一句話說出消費者選擇你而不選擇競品的理由,這句話一定是你的品牌在市場上取得優勢的根本原因。
而購買的理由就是解決消費者超級矛盾的信息,我們需要將它提煉成一句話,讓無論多么復雜的業務,都能一句話說明白,一句話打動消費者,催動消費者做出購買行為,我們稱之為能量口號。
比如,腦白金洞察到的超級矛盾是“老人想要吃腦白金,但是舍不得自己購買”。
針對這個超級矛盾,腦白金提出了“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就收腦白金”的能量口號,這就解決了舍不得花錢也能得到腦白金保健品的矛盾,這樣的口號就成功轉化了消費者的超級矛盾。
比如,大屏手機滿足了人們在網絡上的良好體驗,可是手機屏幕越來越大,耗電量也越來越快。消費者選擇大屏手機品牌的超級矛盾是“有著購買大屏手機的需求,但是又擔心手機容易沒電”。
針對這個超級矛盾,OPPO率先提出了“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的口號,手機容易沒電,但是只需要充電5分鐘,就可以使用很久。這也是解決了消費者擔心手機沒電的超級矛盾,這樣的口號也是解決了超級矛盾,成功將消費者的“不購買”轉化為“購買”。
3. 通過品牌營銷成為消費者心中某個領域的首選,積累并形成品牌資產
品牌資產是什么呢?
能給我們帶來效益的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就是品牌資產,其最終目的是,要讓消費者買我產品,傳我美名!在這里就需要提供能夠供消費者識別、記憶的符號和談說的話語或故事。
比如耐克的品牌資產是符號“鉤”和“NIKE”、口號“Just do it”、故事“激情熱血沸騰的運動精神”。無論耐克的營銷內容如何變化,品牌資產它是不變的,雖然每一次都是通過不同的內容去做營銷活動,但是那種激情沸騰運動精神的核心是不變的。
這種活動做得越多,量變的積累就會越多,就會形成質變。大多數的創意都是量變產生質變的,比如漢庭酒店的“愛干凈,住漢庭”、涼茶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紅牛的“困了累了,喝紅牛”、OPPO手機的“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
尤其是當你的朋友、同事說不去吃火鍋了,怕上火啊。你就會馬上聯想,對他說:“沒事,怕上火啊,喝王老吉”。
百度的口號,“有問題,百度一下”,這是很好的資產,很好的理由,我們日常工作中,有同事問了我們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我們如果比較忙,也是對他說:有問題,百度一下。
這些口號或符號隨著營銷活動的疊加,最終由量變形成質變,不斷在消費者之間傳播,成為了消費者可以談論的話語和識別的符號。讓消費者不斷買我產品,傳我美名,這就是由營銷活動形成品牌資產,帶來的效益。
如果每一次的營銷活動都是一時的創意或者是一次性的創意,廣告只能一炮轟,廣告一停,火就滅了,就無法形成品牌資產,這就是廣告投放。如果能夠形成品牌資產,這就是品牌投資,這個錢就是存起來了。
這樣,當潮水退去,在裸泳的就不是我們了。疫情影響后,有品牌的人恢復得最快,就是把錢投資在品牌上了,前幾個月停止的銷量,都在后幾個月補回來了。
本文由 @對路品牌營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