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案例:從冷啟動到規模化復制

編輯導語:產品若想實現盈利及規模化復制,做好市場調查與用戶需求調查十分重要,由此,產品經理可以制定相應的運營及盈利模式。在線教育產品亦同。本篇文章里,作者對其曾經負責的一款教育產品的盈利獲客方式做了總結復盤,一起來看一下。

2019年,筆者在冷啟動階段參與了一款內部孵化的教育產品,小學學段,課程主打趣的名師視頻動畫課。

一、先聊用戶和需求

典型用戶是小學學段的寶媽,年齡30-50之間,Androd用戶,75%首次通過APP訪問小學的課程。

孩子的數學學力在班級60%之下,較差,對數學有恐懼感,因而反感學數學,導致學習非常被動,壓力很大。

經調研討論,梳理當前用戶面臨的主要問題

  1. 多數家長無法認知、分析孩子學習中碰到的具體問題。
  2. 家長課后輔導質量偏低,投產比不均衡(寶媽們花了很多時間精力,但輔導效果不理想)。
  3. 多數家長不具備為孩子篩選合適補習班的能力,跟風為主(老師、親朋好友的推薦)。
  4. 家長很難判斷補習班的實際效果,判斷依據帶有主觀性(孩子口頭反饋)與滯后性(發現補習效果不好時往往是大考之后,已經耽誤了黃金學習期)。
  5. 部分家長仍然以打擊型教育為主,導致孩子很難建立起學習自信。
  6. 對于弱勢學科,孩子厭學,惡性循環。

用戶的目標是升學,從孩子二年級之后升學壓力逐漸增強,該類用戶的需求有三

  1. 幫助孩子提升弱勢學科成績,克服厭學,建立學習正循環。
  2. 課下輔導(家庭作業),分析孩子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并給出改進建議。
  3. 篩選輔導班,并拿到判斷補習班效果的依據。

二、再聊方向和目標

1. 先看外部

看市面上有哪些類型的玩家。

1)形式上:直播班課

直播的優點是用戶教育成本較低,真人教學互動,接近線下補習班的體驗。

缺點是規模化與家長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矛盾。名師覆蓋越多的客戶、解決方案標準化程度越高,邊際獲客成本越低;但家長的預期是孩子有機會與名師進行個性化互動,但互動機會隨著單課覆蓋客戶規模的增加而降低,導致家長的預期很難滿足。

缺點其次是直播時間剛性,與家長時間安排存在沖突,雖然提供直播回放,但會嚴重影響用戶的到課率。

2)內容上:名師真人授課

  • 優點是將名師的頭部效應充分發揮,在教育資源時空分配不均勻的背景下,主抓教育資源薄弱省份的家長客戶,盡可能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 缺點是引出了供給端(名師資源存量)的新問題,名師在行業內有頭部效應(類似直播平臺的KOL),且師資無法復制,是有一定風險的解決方案。

2. 再看內部

參考現有的中學用戶數據,我們首先在APP內上線了面向用戶基數較大的教材課程。

通過分析各省份存量活躍數據,發現

  1. 未受過高等教育(最終學歷為大學以下)的家長更偏愛我們的產品。
  2. 整體而言,0-14歲孩子數量較多的省份,使用我們的產品較多。

我們做了調研(問卷、線下活動),得到結論:

  1. 孩子科目學習成績中游以上的家長,并非我們的目標用戶,這類用戶更偏好拔高類產品,如X斯數學。
  2. 對于純粹的視頻課,用戶的愿付價格相對低(正價課約99元/學期),需要尋找利潤更高且可復制的方案。

與此同時,公司層面對業務線提出了營收的新要求,也是提供更多資源的前提。

3. 確定目標

1)聚焦復購率

新客戶平均獲客成本高于復購。

假設目標新增100W新客,50W存量客戶。當復購率60%,需要做70W新客,小轉大轉化率30%,則需要新做233W體驗班客戶;若復購率多做10%,即復購率70%,需要做65W新客,小轉大轉化率不變,則只需要新做216W體驗課客戶。

綜上,每提高1%的復購,會節省大量前置的獲客成本,復購率是現階段重要指標。

2)新客獲客

線上+線下。線上嘗試低價課裂變、高價課分銷;線下與進校團隊合作。

3)規劃目標實現路徑

① 復購率及二級指標:添加率>到課率>打卡率>完課率

通過系列指標衡量學習效果,學習效果決定家長的復購率。

② 新客獲客 = 線下獲客(進校團隊)+線上獲客(流量>體驗班>正價班)

線下進校做營收,線上做增長實驗、體驗班轉正價班、正價班分銷。

4. 給出解法

① 引入“輔導老師”社群服務

介入“課下輔導”場景,通過教輔服務讓家長感知到孩子是在【上課】而非【看教學視頻】,提高家長的價值感知,以實現產品重新定價。

在替家長承擔教輔工作的同時,建立對家長的反饋渠道,引導家長做付費決策。

② 課程形式確定為“視頻動畫課”

內容上面向數學成績較差(60%學力以下)的二年級以上小學生,目的是通過有趣的內容消解孩子的厭學情緒,通過AI題庫逐步扎實知識,最終使得孩子建立學數學的信心,自主學習。

使用視頻課的首要原因是提供時間彈性,保證到課率,確保不論在何時何地,家長與孩子都擁有相對完整的學習體驗。

其次,與直播課相比,視頻課提供的標準化學習體驗可無限復制,幾乎不受師資資源的限制。雖然客單價比不上名師直播,但更可能具備規模優勢,是值得嘗試的方案。

③ 盈利模式確定(線上:流量>體驗班>正價班三級模型;線下進校銷售)

線上,基于“輔導老師+班級”的模型,我們嘗試提供為期一周的體驗班,期望在一周內讓用戶擁有完整學習體驗。感知到動畫課的趣味性,以及教輔服務的價值,進而引導用戶轉化為正價班客戶。

線下,在下沉市場打通小學的進校業務,進校團隊通過對校方管理層的攻關,掌握關鍵角色“學校教師”,最終通過老師的影響力以“班級”為單位轉化家長客戶。

試運營一段時間后,我們對已經購買正價課的用戶提供了教輔服務,學期臨近結束前,運營同學們對正價課進行提價,并做了復購轉化,復購率比我們預想中更為堅挺,這證明介入“課下輔導”場景的決定是正確的,教輔服務確實解決了家長的問題,提升復購率是我們的長期目標。

此外,第一期體驗班約有32%的客戶轉化為正價課的客戶,這證明“小轉大”的模型是成立的,但也有一定風險。輔導老師人力成本前置在“體驗班”,“體驗班”的產品定位是“信任”與“入口”產品,這對體驗班的輔導老師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在短時間內為新用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同時穩定“小轉大”的轉化率。

內容調性也得到了驗證。以學年為單位來看,不少家長反映孩子以前害怕學數學,現在則會主動觀看我們的動畫課,成績也逐漸有了起色。而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家長購課意愿不強,這類家長即使購買課程,主要目的也是方便孩子預習,以及教輔服務,這類用戶活躍度不高,與我們前期活躍用戶分析結果相吻合。

三、新的問題不期而遇

輔導服務的引入是一柄雙刃劍,帶來最顯著的問題是邊際成本的上升。

班課邊際成本 = 邊際人力成本+邊際管理成本,意味著每賣出的每一個商品,都附帶人力成本,大量的人力成本前置在體驗班。

其中最具破壞性的是人力堆積帶來的邊際管理成本,管理是逆規模效應的,當輔導老師的數量擴張超過兩位數,平均年齡在25歲的年輕團隊明顯碰到了阻礙,當教輔團隊到達三位數時,團隊進入了失控的臨界點。

最明顯的現象就是關鍵指標的下滑,團隊招聘質量降低導致服務水平不穩定、SOP變形、客訴增加。更要命的是,業務團隊高層出現了局部的辦公室政治,降低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劇了信息不對稱。

后續會重點復盤筆者負責的以復購率為核心搭建的CRM學習/銷售體系,敬請關注。

 

本文由 @ 大北 原創首發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K12教育案例:從冷啟動到規模化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