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當下產品競爭愈發激烈,若想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創新也需要方向指引。那么企業或品牌應當從哪個角度切入創新之路?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對創新做出定義,并闡述了“破壞性創新”,讓我們來看一下。
創新,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定義,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意義,不同的環境也有不同價值。
就商業來說,創新被分為很多,如價值創新、定位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文化創新、市場創新(藍海)、體驗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
其實這些都是創新的方法,而不是創新的種類。
了解「創新」,需要從創新的定義和分類開始。
一、什么是創新
英文上,Innovation「創新」一詞起源于拉丁語,原意有三層:一個,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英文釋義為:bring something new to an environment(帶一些新的變化)。
中文上,「創新」,就是“創造/開始新的事物”。《廣雅》:“創,始也”;新,與舊相對。如《魏書》中有“革弊創新”,《周書》中有“創新改舊”。
可貴的是,在中文里蘊藏著發展的世界觀,如,“革故鼎新”;“除舊布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以,中文的「創新」也可以解讀為,當時、勢發生變化時,拋開原有的制度、方法的羈絆,進行變革,找出適合新形勢、新局面的新理論、新方法的過程。
在現代商業社會,業界比較認可的創新的定義有以下三種:
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創新理論之父熊彼特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認為——創新是企業家特有的“道具”,是將變化轉變成機遇的一種手段,然后作為一個系統整合成可以學習、可以實踐的東西。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是產業的變革與社會的重大改變,是社會性和經濟性用語,而不是科技性和技術性的名詞。
創造力只不過是把事物關聯在一起而已。當你問有創造力的人,他們是如何做成某件事的時候,他們會感到一絲愧疚。——蘋果創始人喬布斯
在這里,品牌猿借用李善友教授整理的極簡定義:「創新,就是舊要素,新組合」。
因為這樣的定義,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可結構、可學習、可實踐。
二、創新有兩種:「連續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
“破壞性創新”之父,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將創新分為兩種:一種是連續性創新,一種是破壞性創新(顛覆性創新)。
1. 「連續性創新」
「連續性創新」,指對現有市場主流客戶的需求不斷進行產品的改進和完善,以實現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利潤。
這包括了漸進性的改善,也包括突破性(這里的突破性并不是指破壞性)的新技術創新、產品的升級迭代、流程的不斷優化等,以滿足客戶不斷升級的要求。
大部分企業的創新一般都是延續性創新,為滿足現有客戶群體的需要而生。
用人話講,就是“better”,面對主流消費者,“更強、更快、更高”,這些都是連續性創新。
比如汽車持續提供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汽車;比如蘋果手機的不斷迭代升級。
2. 「破壞性創新」
「破壞性創新」,指并不向主流市場上的消費者提供性能更強大的產品,而是遠離主流市場或對巨頭沒有太大意義的新興市場:低端或邊緣市場,通過技術+市場組合,滿足這類人群某種需求的產品或是體驗。
這而這類創新通常并不涉及復雜的技術創新。
一般新興企業或者創業者進入市場時,最好的選擇就是破壞性創新,這就是“與其更好,不如不同”,就是藍海戰略,就是定位,就是市場細分(低端或邊緣),就是差異化,就是錯位競爭。
人話講,創新就是尋找一個細分市場,從某一特定人群切入,實現價格更低、性能更簡單、使用更方便等不同,只有這樣的創新,才能獲得指數級增長。而不是通過提供更好的產品,去搶占主流市場/人群。
拼多多,并不與天貓淘寶京東去搶占城市人群,而是通過微信團購+移動APP,向五環以外人群提供更低價格的產品,最終成就電商的第三足。
三、「破壞性創新」是指數級增長的第一因
無論是創新理論家,還是那些偉大的創新實踐者,都是「破壞性創新」——“與其更好,不如不同”的堅定行動者。
- 創新學之父熊彼特曾斷言:創造性破壞,才是經濟發展的唯一因。
-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對于整個市場經濟來說,一定要用創新企業去破壞老舊企業,淘汰舊企業的市場,整體才能獲得發展。
- 未來學家凱文·凱利:如果你想和巨頭競爭,不要迎頭而上,而是要找一個新的角度,去邊緣市場,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有不對稱優勢。
- 德魯克:企業現有戰略的基本要求是“更多更好”,而創新戰略的基本要求則是“更新和更與眾不同”。
- 克里斯坦森:創新的核心是專注于用戶的進步,而不是產品的進步。
- 藍海戰略:通過尚未形成的獨特價值組合,向消費者提供一個不同的價值主張。
- 定位戰略:搶占心智中的空白。
更高層次的破壞性創新,是那些偉大格局的企業家,他們不在系統內解決問題,也不是通過技術解決主流用戶的某個痛點,而是通過創新從系統外破壞了老問題的根基,給出一個新價值、新體驗,他們的創新讓老問題存在都無所謂。
這就是李善友教授所說的「破界創新」:
- 喬布斯的蘋果手機“重新發明了手機”,讓鍵盤小操作不便的問題蕩然無存。
- 微軟的納德拉刷新微軟,破微軟使命的邊界,打破windows對其禁錮。
- 增田宗昭的蔦屋書店重新定義了書店,讓書店販賣時間和生活方式,賣書可以不賺錢。
- DHC模式(直面消費者),直播電商這些模式,重新定義了渠道,讓過去的單向,被動的溝通,成為互動雙向的連接。
四、「破壞性創新」是上帝給新興企業、創業者和個人開的“后門”
想象一下,你并不是一個天才,也不是每個創業者都擁有專利技術,新興企業的產品和資本必定無法與巨頭們匹敵,那么對于普通人來說,就沒有任何成長壯大的機會嗎?
克里斯坦森認為,對于大企業大品牌來說,有一股回不去的低端市場的力量——「東北角遷移力」:
- 用戶的需求不斷提升;
- 技術進步的速度的加快;
- 技術進步的速度超過用戶需求的速度。
由于這種力量,巨頭企業總是推動資源流向更高利潤率和更大規模市場的高端產品,所以很難回去做低端市場,是「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最好解讀。
圖片來源《第二曲線創新》
特別是,這種力量不可逆,推著傳統企業向上走,越來越好、越來越強之時,必然出現“性能過渡效應”:性能雖然更好,但是大部分技術大部分消費者使用不上。
比如時速400公里的汽車,速度更快的電腦存儲……
用消費者的話來說就是:太貴、太復雜、太難、不方便,盡管他們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這就給創業者或是新興企業留的機會——「后門」:服務于高端/主流市場的技術,與大眾低端/邊緣市場需求之間的空檔。
- 日本汽車對美國汽車的顛覆、韓國臺灣電子產品對日本電子產品的顛覆、中國制造業對歐美制造業的顛覆……特別是,中國對美國的超越,就是一部「破壞性創新」教科書般的案例。
- 拼多多對天貓京東的破壞、小米對蘋果三星的破壞、故宮對傳統文創的破壞、正新雞排對肯德基麥當勞的破壞……
B站的UP主、小紅書的KOC、今日頭條抖音的創作者、李佳琦、薇婭、李子柒、老番茄、敖廠長們,這些原來的普通人,都可以走向前臺,成為一方主宰,不但對顛覆了過去的造星鏈條,更是對話語權進行重構。
那么,創新是什么?我們用「創新」不是什么,也許更加清晰:
- 創新不等于發明創造,從無到有;而是舊要素,新組合。
- 創新也不只有天才們才能做,不是孤立事件,不是與生俱來;而是能被解構、被學習、被復制的。
- 創新不僅是“better”更好;更是不同、空白、藍海。
所以,認知創新,從重新定義“創新”開始——「創新,舊要素,新組合」。
學習創新,從學習「破壞性創新」開始——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參考:《第二曲線創新》、《創新者的窘境》
#專欄作家#
品牌猿,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公眾號:品牌猿創(ID:brand-yuan),新商業生態的窺探者,品牌戰略顧問,專注品牌創新與進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