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營銷“人性弱點”,是營銷人最大的“人性弱點”

編輯導語:很多營銷人都會抓住“人性的弱點”進行營銷,但這種營銷方式在很多時候前期效果好,后期可能會因為這種走捷徑的方式導致用戶的放棄;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營銷人對于“人性弱點”的思考,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01 “有哪些人性的弱點是營銷常用的”?

關于營銷,這是知乎上關注最多的問題之一,非常有趣。不是問題有趣,而是提問有趣,現象有趣。

這個現象至少反映出兩個“人性的弱點”。

第一:營銷人喜歡關注“人性的弱點”,但很少有人關注“人性的優點”。

其實普通人也這樣,成功學的祖師爺卡耐基最著名的一本書叫《人性的弱點》,“成功學第一書”,“雞湯圣經”,風靡全球,據說在國內盜版都賣了上百萬冊。但該書還有一本姊妹篇,叫《人性的優點》,內容幾乎差不多,銷量就差老鼻子了。

相對于“收益”、“優勢”,“損失”和“缺陷”更能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從書名看,《人性的弱點》比《人性的優點》更能抓住“人性的弱點”。

第二:這么多營銷人關注“人性的弱點”,是想提升自己嗎?當然不是。營銷人要找的是“客戶”的“人性弱點”,希望像武林高手扣住對方命門一樣,牽著對方鼻子走。

說到底,這是一種捷徑意識,套路意識。

跟減肥一樣,所有人都知道,減肥的基本原理是“消耗大于攝入”,就是要“管住嘴邁開腿”。但一個減肥人士通常會陷入各種“秘笈”之中,有“摸哪兒瘦哪兒”,還有“甩哪兒瘦哪兒”,以及各種“神奇”的食物和配方。

鄧布利多校長說:我們真正面臨的選擇是,“The right way,or the easy way”。大多數人選擇了easy way。

喜歡走捷徑是這個有趣提問揭示的第二個“人性弱點”,而能否克制走捷徑的沖動,是優秀人士與普通人士的重要分水嶺。

神醫都是騙子,捷徑就是大坑。喜歡玩套路往往不是因為“壞”,而是因為智商不夠。

02 營銷是以“價值”為核心的。

企業存在的價值,是解決了某個社會問題。產品存在的價值,是滿足了某個客戶需求。

這是營銷的“right way”,是可持續發展、可積累、邊際效應遞增的道路。而忽略價值,沉迷于“洗腦術”、沉迷于利用人性弱點驅動客戶,則會成本越來越高,越來越無效,最后人財兩空,還落個“騙子”的名頭。

那是不是研究“人性”不重要呢?當然不是,這里有兩個前提。

  • 是以“價值”為前提,沒有“價值提供”就是騙局,而且是非常容易戳破的騙局。
  • 營銷人需要研究的不是什么“人性的弱點”或者“優點”,而是人的消費行為規律:即不同人群,面對不同狀況,在不同環境下,做出的規律性消費反應。

營銷的核心概念“價值”,它的全稱是“顧客感知價值”,顧客能感知到的才叫“價值”,感知不到的叫“YY”。

所以科特勒老爺子說:“營銷是行為經濟學的另一種說法”,研究和掌握消費行為規律,是營銷最為基礎的功課之一。

但這是個極為龐大的課題,《消費行為學》是跟《營銷管理》一樣的鴻篇巨著,想系統掌握沒有捷徑,必須下大功夫吃透。

03 如果我們快餐一下,給一些常見方法和框架性概念還是可以的。

比如說廣告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奧格威說:“權威證言和消費者證言,永遠是最有效的廣告”,艾·瑞里說,“虛擬所有權是廣告的主要動因。”

權威證言用的是心理學上的“權威效應”,消費者證言用的是“從眾效應”。

所以我們到處能看到明星代言廣告、專家介紹式廣告、消費者現身說法廣告,以及“遙遙領先”、“繞地球N圈”。

虛擬所有權用的是“損失厭惡感”和“期望理論”。大量商品都在宣傳消費者擁有后的感覺:便利、實用、舒適、令人艷羨,這是“虛擬所有權”的運用。

用奧格威的話來說:“承諾,大大的承諾,是廣告的靈魂。”

其它如3B法則等,都是廣告中經常用的影響行為的小技巧。

有本書不得不提,那就是行為學最著名的暢銷書——《影響力》,雖然是本淺顯的暢銷書,但很實用。

里面講了改變行為的六個最有力工具,分別是“互惠”、“承諾與一致性”、“權威”、“社會認同”、“喜好”、“稀缺”。這個不展開了,可以去看書,去觀察下身邊,例子到處都是。

04 掌握消費者行為學,我們要先了解兩個重要概念:

第一叫做“模式化反應”,人類的大部分行為,當然也包括消費行為,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自然而然的反應。包括上面講的“從眾”、“迷信權威”、“損失厭惡”,也包括上面說的六個影響力工具,以及我們經常聽說的各種心理學效應名詞“切克尼效應”、“暗示效應”、“酸葡萄心理”、“對比原理”等,也包括我們常見現象,比如貼標簽,比如信星座、比如忠言逆耳、比如有圖有真相等等。

這都是營銷中需要研究的行為規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第二個概念是:在行為的驅動系統中,本能>情緒>理性。

本能有生理本能和社會本能,我們的一切行為動因其實都能歸溯到這上面來。

比如我們總是相信我們愿意相信的事情,就像我們總是希望能找到捷徑一樣。

人類不是感性的理智動物,而是有點理智的感性動物,理智的主要作用就是給自己的感性找一個理智的借口。

咱們干營銷的,最大理性就是要知道:市場從不會理性,只會用一種感性代替另外的感性。

九十年代保健品火熱的時候,圈里流行一句話叫做“心虛的男人、臭美的女人、怕死的老人和嬌氣的孩子”,用的都是本能驅動系統。

佛家說“貪嗔癡”,基督教講“七罪宗”,好逸惡勞、顯擺炫耀、懶惰貪婪、貪財好色、喜新厭舊等等,這些都是基于人類本能的行為規律。

05 人的行為機制

人的行為機制非常復雜,大部分時候并不是一兩種條件起作用,有時候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狀況下,起到的作用是完全相反的。

單單研究一兩個所謂“人性弱點”,就盯著人的“貪嗔癡”,“七罪宗”,往往會把你帶溝里。

妄想營銷“人性弱點”,是營銷人最大的“人性弱點”

從眾和個性是一對矛盾:從眾基于安全本能,個性是基于性本能

同一個人,可能有時候會做從眾選擇,有時候做個性選擇。環境成了決定因素。

再比如,饑餓、短缺、戰亂年代,大眾更喜歡有“男人味”的男人,更有“女人味”女人。

所以,以前的“男神”,都是四方大臉、寬頜闊腮。而富足、和平年代,小鮮肉就更受歡迎。

這是正常的社會學現象,不是什么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為了方便整理這些錯綜復雜的消費行為規律,我們可以按照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維度,按照消費者與自己、消費者與他人、消費者與組織(大到國家、小到一個公司、家族或者一個部門)、消費者與環境(產品、品牌或企業都屬于環境因素)的四組關系,把消費行為規律分成8個類別。

分別對應人的本能、安全、存在和發展四大基本需求的外在和內在。

兩個維度四組關系,構成8種行為類別模塊。

消費者對自己的自然行為規律——基于自我本能的內在驅動:我要爽,我要舒適,我要欲望滿足,我要長生不老(生命延續)。

消費者對自己的社會行為規律——基于自我存在的內在驅動:我要存在感,我要與眾不同,我要找到自己的角色,我要自我實現。

消費者對他人的自然行為規律:基于自我安全的外在驅動:我要比你強,不要威脅到我,你要受我掌控、對我有利,不要給我壓力。

消費者對他人的社會行為規律——基于自我發展的外在驅動:我們要良性合作,我們三觀一致,我們無縫銜接,我們要零成本溝通,我們要情感共鳴和互相依賴。

消費者對組織的自然行為規律——基于自我安全的內在驅動:我要歸屬感,我要組織安全感,組織要給我力量,給我榮譽。

消費者對組織的社會行為規律——基于自我發展的內在驅動(人是群體動物,必須通過群體才能最大化自我價值實現):我們要共享互助,我們要為組織奉獻,我們要影響組織的發展,我在組織中的角色清晰。

消費者對環境的自然行為規律——基于自我本能的外在驅動:我能獲取什么,我需要付出什么,我這樣做值得嗎,什么情況下該這樣做。反映在產品上就是使用價值、功能效果以及金錢時間成本等。

消費者對環境的社會行為規律——基于自我存在的外在驅動:我這樣做外界怎么看?怎樣讓外界對我看法更高一點?我們能否去改變和征服這個世界?反映到產品是就是用這個產品代表我是什么人,別人怎么看我,有無社交收益或者風險。

所有的消費行為規律和心理學效應,都在這8個類別中。可以拿這個模型去讀厚厚的《消費行為學》,一定會簡單很多。

06 總結一下

所謂通過利用“人性弱點”去營銷并不可取,這看上去是捷徑,往往是大坑。依賴這種方式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大部分都只存在于“雞湯故事”中。

營銷以“價值”為核心,缺乏價值的套路是忽悠,成本高收效低。僅僅適合做一錘子的“騙子買賣”。要像對待家人和朋友一樣對待你的用戶,可以講方法,但不能忽悠。

人的消費行為確實有規律可循,但掌握它是個龐大工程,使用條件的判定也很見專業功力。否則就會出現南轅北轍,賠了夫人又折兵。

本來想利用“登門檻效應”讓別人答應自己較大的要求,使用不當就容易被人認為是得寸進尺、貪得無厭之徒。

本來想利用“凡勃倫效應”彰顯一下價值感,使用不當就會被人認為是價格虛高,物無所值。

掌握消費行為規律先了解人的“模式化反應”,了解行為的非理性,知道行為驅動力中,本能>情緒>理性。

按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維度,把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組織、與環境的四組關系,劃出八個消費行為規律類別,分別對應人的本能、安全、存在和發展的內在和外在驅動。

一句話總結:營銷沒有捷徑,不要把消費者當傻子,更不要做自以為聰明的傻子。

 

作者:苗慶顯 公眾號:老苗撕營銷 ,《營銷按鈕》作者

本文由 @老苗撕營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妄想營銷“人性弱點”,是營銷人最大的“人性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