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在這個世界上,信任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東西,沒有人用金錢可以買得到,也沒有人可以用利誘或者用武力爭取得到。對于領導或者創業者來說,如何才能夠發揮信任的作用,讓員工、用戶堅定的站在自己這邊呢?
我最近拜讀知乎 VP Neo 的 News Letter 和他的原創特別多,Neo 是一個經歷過完整移動互聯網周期的娃娃臉中年互聯網老人哈哈,特別好看,特別能思考,News letter 給了我非常多高大上和形而上的思考。
這也是我做群響這樣如此形而下的業務所缺少的東西,感謝 Neo 的啟發。
今天讀到的 Neo 老師的「內容的長期主義」,非常受用,摘抄原文如下,并且因此寫下一篇文章,討論一下,我理解的信任有多珍貴?
Neo 是這樣說的:信任是人類社會最大的網絡效應。它是人類社會自組織和正反饋的基礎網絡。而內容,則是這種網絡中的信號機制。
首先,人類是在交流中建立信任的。信任的建立需要長期的重復博弈,需要每一次交流都帶來正向的反饋。就像不斷鍛煉的肌肉纖維,不斷產生正反饋的交流就會加強信任關系。
其次,內容是交流的沉淀和固化。交流具有臨時性,但總有一些交流是重復的,或者說是值得記錄和傳播的。這時候,內容就應運而生了。人們用內容來承載各種信息,包含知識、經驗和見解。
另外,信任關系是非常脆弱的。欺騙和背叛只需要一次,就可能摧毀多年建立的信任。這種與生俱來的脆弱性,反而讓天生具有沉淀性的內容變得更加重要。
人們通過契約來制度化交易,這本身就可以理解成內容的一種形式。
非常認同,同樣的道理可以作用到幾個例子上,為了加深讀者和我的印象,我準備用兩個例子來反芻我的運營邏輯和思考。
第一:可以用信任指導創作和票圈
我目前有 20 個微信號,都是我自己平時寫文章加進來的,我帶著 3 個助理一起親自管理和運營這些微信號。
不要小看了這些微信號,這些微信號都是讀者們看到我的文章,直接掃碼加進來的,被文章的內容吸引過來加了微信的同學中,對劉思毅這個品牌是有認知的。
從數量上來說,是 10 萬個微信個人好友;從身份上來說,是中國新流量經濟的 CEO 和操盤手;從行業來說,是新流量、新渠道、新品牌的行業。
毫不夸張,這里面已經裝著全中國我們想認識的優秀 CEO 的一級人脈網絡了。
我們是如何做的?
漏斗就是很簡單,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含量 ——
第一層,持續不斷地每天真誠地輸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發出來,在公眾號上完成每天的日更推送,并在推送下面放上自己的個人微信二維碼(不用考慮任何的技術含量,因為 1 萬閱讀量,1% 的穩定真實的掃碼添加率,真不需要考慮)。
第二層,加到好友之后,持續不斷的發票圈,發票圈,發票圈,發可讀性比較強、有討論空間,或者凸顯自己人設 IP 屬性的票圈,一天 10 條票圈是不能排練的,也不能有劇本的,這是艱難的。
核心是,創始人或者運營者,本身的運營和創業,是不是就可以是一種真誠的記錄,與愿意同行者同行,然后感染同行者。
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兒,原來我是做學生播客的,我經常在上海武漢的大學城里吃著飯,別人走過來問,是不是扯淡劉,聽出來好像你的聲音。
現在是在杭州的商場逛街,會有經常我的讀者和會員來問是不是劉老板哈哈哈哈,看著照片像。說天天看我的推送封面被洗腦了哈哈,還加了我微信號,天天刷我票圈。
大家都鼓勵我繼續勇敢發票圈,是一個很奇妙的互動。另外,信任原則也指導我們,如何 PR 和如何服務客戶?
只有一點,就是說人話。年輕的用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官話套話,官話套話不是紅和專,而是避重就輕,不說重點,或者純粹裝逼端著,這是一個很難的技術。
愿意做自己、說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持續輸出,然后擴大自己公開象限,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能力,這需要消耗自己很大的生命能力,本質上是一種對自己能量的燃燒(毫不夸張)。
最后的例子,是談談如何種草?
我和 Nice 的合伙人,原先 B612 的中國區 CEO 聊過這個問題,她應該算是中國 App KOL 營銷之王了,很早就開始微博九宮格的推廣。
她說,很多時候 KOL 的種草操盤手們都太懶惰了,以為只能卡著一個 ROI 就可以了,投放額、輸出額,算出來公式就可以了。
可是 KOL 是 to 真實的 C 的,真實的 C 可不是數字,也不是一個工業化的數據,需要做的可不僅是工業化的投放流程。
我非常同意,進一步地提出來,廣告主和 KOL 都需要珍惜自己粉絲對自己的信任,信任應該在推薦中至少不被減弱。當然,用戶的消費能力當然會被消耗,這是必然的。
但是,KOL 的種草不應該是一種用戶對 KOL 的信任消耗,廣告主要取得最佳效果,腳本和投放方式都應該順著 KOL 對他們粉絲的理解,利用信任,而非消耗信任。
這太虛了,但是這太重要了。
做得最大、最成功的那些消費類內容的創作者,都會站在自己的粉絲一邊,以自己的品味,為她們精挑細選最好的商品,無論是哪一個端,都是這樣的。
以上,信任是一種運營的黃金,與諸位 CEO 和操盤手共勉。
作者:劉思毅;微信:siyiqunxiang
本文由 @劉思毅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