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作為金融界的“小網紅”智能投顧活躍在各大互聯網證券平臺上,它被作為數據驅動的決策依據,其核心功能就是輔助進行更好地投資理財。它到底有多寶藏,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寫在前面:
“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預謀已久的安排。”
人的一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作為一個金融院校畢業的學生,畢業后一直混跡于金融圈,創業也是做的金融相關的人來說,你的學習和認識世界的角度已經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作為一個和金融一直打交道的產品經理,不論是大學的金融相關專業,還是畢業后的投資生涯、創業后的打造的金融教育產品,對于金融,我始終擁有一個最質樸的認知:“金融最重要的就是風險控制,本質是資金的融通。”
所以這次,我們回到了本行,從0到1打造了智能投顧工具產品,同時也帶你來拆解一下金融的智能投顧的研發是如何誕生的。
智能投顧,聽起來是略顯高大上的一個名詞,從17年下半年開始,互聯網證券行業吹起了打造智能化數據工具之風,各家券商紛紛效仿,至今,點開任何一個平臺你都發現到智能投顧的身影,大到策略,小到選股,五一不為智能投顧的表現。
回顧其定義,是利用行情數據、財務數據、研報數據等基礎數據進行量化計算處理,輔助用戶進行選股、擇時、交易和綜合復盤的策略工具。
簡單講就是,數據驅動的決策依據,一定程度上對抗用戶的人性弱點。
這一工具最核心的功用就是如何能幫助用戶更好地進行投資理財。注意,這里是更好的投資理財。受限于金融本身的風險控制需求,準入門檻還是很高的。
了解了智能投顧,我們就來從產品的角度一步一步的分析,智能投顧的工具路徑。
一、業務分析:我的產品細分賽道是什么
- 是什么驅動選擇了智能投顧工具作為創業的方向?
- 在這一方向中,核心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 智能投顧工具的用戶是誰?
- 智能投顧提供的核心價值?
- 其買單的動力是什么?
- 怎么樣的設計會讓用戶愿意付費?
- 怎么做智能投顧的商業化?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做事情前多問為什么,大概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按照以下思考模型,我們繼續分析。
1. 來自投資的三段論——天時、地利、人和
- 天時,即大趨勢;
- 地利,即細分機會;
- 人和,即團隊。
這一模型,放之各個領域,都有其可取之處。
回歸第一問,為什么,智能投顧工具成為了我們最好的選擇呢?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有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對,“一個真正的成年人,一定要有邊界意識”。
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作為一個金融從業者為主的團隊,做金融幾乎成了我們不二的選擇。
公司老板是國內TOP的投資機構出來的,國內名校背景,方向也一直是金融、保險和證券這塊,開發團隊的leader之前在保險相關的公司做算法、做策略。團隊的組成,給予了我們思考的邊界意識,金融相關是我們創業的唯一選擇。
至于為什么是智能投顧工具呢?
作為一個長期的金融從業者,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投資中,二八定律是繞不過的。
作為主要的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之一的個體,更是完美的詮釋了這一定律。
受限于個體的認知、經歷和背景,獲取信息的知識面參差不齊,所以他們的行為,操作都有固定的通性:跟風、追漲、殺跌等。
所以也就成為了韭菜,韭天玄女和韭財童子。追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場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認知局限導致的操作的隨機性。
所以,對抗這一弱點,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充分的信息源是用戶可能的訴求之一,利用技術的手段解決可能是一個好的方式。
2. 用戶投資場景下的市場抉擇
“成功的投資是反人性的事情!”
“投資就是認知的變現,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之外的那部分錢!”
這是投資圈常說的兩句話,所以在這種場景和條件下,用戶產生了明顯的割裂形態。
- 有信仰技術指標的技術派
- 有信仰價值投資的價投派
- 有信仰事件驅動投資的事件派
- 有信仰博弈的博弈派
每個需求又不同,需求又相同。
所以如何抉擇,落在了我們的面前,是全都要?還是有條件的側重?這就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截止到此,都只是簡單的背景介紹,我沒有一項一項的羅列原因,比如:
- 市場的增長趨勢、中產財富增值的需求、市場多樣化資產配置的需求、用戶需求層次的多樣性;
- 技術的完善程度、基礎設施的完善、過往的經歷能夠cover這件事;
- 新生代的潛在用戶的逐漸成熟等等。
做一件事情能找出很多理由,所以這些背景分析,原因分析就略跳過。
不做一件事情,可以想到一百個理由,做一件事情,一個理由就夠了。
二、 產品分析:產品主要解決了用戶的什么問題(用研、需求分析、需求評審)
“我們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我們是能把螃蟹吃的更熟練的人。”以此再次自勉。
首先,我們選擇的賽道先給自己限定了A股、細分且熟悉,是我們選擇這個賽道最大優勢。
既然賽道已選好,那么接下來就是做什么的問題,圍繞A股相關的行業和方向實在是太多了。
在這里,我們就先不去考慮那些注冊資本動輒上億的方向,僅從一些門檻相對低的角度著手。
大概羅列:比如財經自媒體,實時盯盤助手,投資者教育,研報助手等等,都算是還不錯的點。尤其是投資者教育,2020年必是賺的盆滿缽滿。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
這里,繼續回到需求分析階段。
大多數投資者都有一個問題是:買什么、什么時候買的、賣多少、什么時候賣的問題。
用專業的術語就是選股、擇時、建倉、策略。
在這里,我們對選股、擇時、建倉、策略做一個思考分析:
- 用戶選股時決策依據是什么?
- 用戶選股時受什么影響最大?
- 外界的干擾項是如何影響的?
- 如何決策才能真正賺取到收益?
- 決策時用戶的心理動態是什么?
- 是否有其他產品滿足了用戶的痛點?
- 用戶痛點的滿足程度如何?
- 競品的收費策略是什么?
- ······
以上這些問題,就是在產品選擇上必須要處理和解決的。用我一個非常崇拜蘇格拉底提問法的朋友的話來說,就是不斷追溯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即將發生的結果,探尋最優解。
所以,針對以上,選股、擇時、建倉、策略四個點,以蘇格拉底提問法的邏輯,層層盤剝,大概得出以下部分結論:
- 產品定位上,區別于市面已有的動態盯盤助手,財報助手,投資研報。狹隘化競爭,避免主力沖突,避免實時行情,畢竟一個A股投資者,誰沒有雪球、同花順、東方財富、淘股吧之類的App呢?更何況,證券類App不是誰想做就能做。
- 產品的核心體驗上,優先挖掘用戶事前或事后的需求,不做事中,更多以輔助信息為主,保證產品功能,發揮用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畢竟幫助做決策容易出錯);
- 產品的載體上,輕便可用、便攜好用是選擇的一大重點,輕量化的載體是必須的選擇;
- 產品的定價上,避免高昂費用,以低價快消為基礎、降低門檻,提高信任和雙向選擇。雖然愿意為投資付費的人,幾千上萬都只是“灑灑水”。
那么既然結論已經出來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滿足我們結論中的用戶需求。
三、結構設計:產品整體應該有什么樣的框架體系(產品方案設計、產品架構體系)
接著上面的結論,對于產品大概有了初步的定位和功能實現。考慮到后面可能存在新的問題,我們先簡單做一目標用戶的假設。并對功能做一大的區分。
在A股上投資過的朋友肯定知道,A股的賺錢,主要靠低買高賣,沒有做空機制。
所以,主要套利的點就集中在了以下2點:個股收益和打新股收益。
因此,在產品的設計中,核心就是圍繞這兩點展開的,畢竟定位是智能投顧工具,工具工具,真正有用才是好工具。
所以針對個股收益和新股收益,就產生了如下的核心功能:
個股為主:
- 個股評級評分
- 個股金牌鑒股
- 個股短線必勝
- 個股組合策略
新股為主:
- 新股今日申購預期收益
- 新股今日上市的操作預期
以上的核心功能,就是一個投顧產品的2個核心功能點了。到這里,核心功能點完成了,那么下一步是不是該具體實現的功能了?在這里又產生了疑問:
- 要不要保留k線行情,日線、周線和年線?
- 要不要做自選股,加入到用戶自選?
- 要不要做評論社區,增強互動與粘性?
- 要不要有些功能實時更新,增加打開市場?
- 要不要全部都數字化,把量化做到極致?
- 具體的功能應該是什么效果,要不要表格化?
上文說到,產品的用研分析給了我們一個結論:做狹隘化競爭,避免和主流競爭。核心滿足用戶的復盤和決策訴求,把產品功能做到極致。
所以,經過不斷的嘗試,我們得到以下結論:
- k線行情我們暫時不做,尤其是日線、周線和年線,做了k線,不可避免的就會涉及到實時行情;
- 自選股有必要嗎?自選股暫時沒有必要,作為其他產品都有的功能,放進來并不能為我們的產品增添聲色,相反壓力會更大;
- 社區呢?也不需要,雪球、同花順、淘股吧是做的不香嘛?而且社區 需要審核機制,很容易出現政治風險,盡量避免。
基于上述結論,有舍有得,使用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完善個股和新股的核心功能,到此產品就形成了如下:
1. 具體功能的展示
(1)新股核心功能
新股功能核心做了基于三眼分析,基本面、技術面和熱度面,通過分析新股的行業,調取過往行業的數據,新股的招股說明書,資金的認同程度,申購情況等等,做出了新股的財務預測模型。
但是,考慮到新股申購畢竟中簽率感人,有些人申購了幾年,愣是一簽沒中,那么沒中簽就不能參與了嗎?
顯然不是,所以依托于新股上市當天的上市表現,更新未中新股的量化推薦目標價位,畢竟市場在某種情況下會存在著偏差,當然并不是所有新股都值得參與。
(2)個股核心功能
個股功能做了基于三眼分析,并將每股收益、股價強弱評級、基本面指標、港資持股、基金持倉、行業強度這六個維度作為主要點,做出了新股的評分模型。
這個評分的合理性,就不多說,基本上包含了價值投資派的核心點和趨勢投資的核心點。
個股功能做了策略分析,基于人為+機器+數據的模式,做了指標選擇和策略分析。不止如此,鑒股也是一種半人為評價指標。
(3)干貨充電
考慮到產品的功能,學習提升應該也是一種產品訴求,所以也增加了干活充電功能,讀書和原創免費課程會增加部分的用戶粘性。
產品結構上大體即使如此,在智能投顧策略中,其中最核心的是后端的算法和模擬,前端其實更多的只是一種呈現形式,這是一個尋求最優解的過程。
以往認識一些朋友,在做功能的時候會什么功能都想往里面加,總覺得用戶需要很多。但是,我們在智能投顧的工具中,做了一個無情的減法。任何非核心功能,不影響使用的功能,一概減去,用《梁寧產品30講》的說法就是少即是多。
講到這里,基本上產品功能已經完善了,但是作為一個產品經理,需要考慮的另一個與用戶體驗相違背的事情就是商業化。
- 什么樣的定價和收費模式用戶能接受?
- 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情況下,最大化商業利潤?
四、商業設計:我的產品的如何盈利(商業化與用戶體驗)
“千篇一律不是美,百花齊放才是春。”
因為提供的功能是智能投顧工具,所以定價上不會按照之間做金融投資教育的模式,畢竟教育的收費是一次性的收費,中間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知識是無價的,但是提供知識的人是可以定價的。
無論哪個時代,社會都需要一個超級商業主題。泡沫從來不是問題,市場需要的是想象和籌碼。某種角度來看,訂閱制是將商品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操作,這就催生出很多新的想象空間。
第一,讓付費門檻降低。
用戶得以用相對(買斷)更低廉的價格訂閱商品。低價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付費用戶,「薄利多銷」,這點從Adobe擁抱訂閱制后,收入反而節節攀升的事實中得到佐證。
第二,產品更加靈活。
加入了訂閱制之后,用戶可以自行選擇附加功能,預算少就簡單用,需求多就多花錢,這和選配置的區別是,訂閱制可以隨時使用、隨時取消。這又應和了第一個優點,付費門檻降低。
第三,持續升級的體驗。
買斷式雖然爽快,但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最明顯的就是,對于我們來說缺乏持續收入。訂閱制將原本的“峰谷收入”變成平穩的現金流,賦予了我們更新的動力,而持續迭代也使得產品的品質上升,用戶體驗更好。重要的是,就算服務棄坑了,訂閱用戶也可以馬上退訂止損。
所以,我們最終選用的產品的邏輯就是訂閱制的,按月付費。
五、后續策略:產品在市場中會收到怎樣的認可(產品預期、運營賣點、營銷策略)
對于新的產品而言,其實獲客是一種成本的極大消耗。如何低成本的批量獲客是作為一個產品需要考慮的問題。買量誰都會,如何低成本的獲客就是難點了。
A股投資用戶有一個很強的屬性就是——分享或者記錄。不論是在雪球,還是在淘股吧,抑或者是在朋友圈,盈利分享是常見且很炫的事情。所以,基于此點,做了一個邀請分享活動,邀請用戶參與即可獲得一天會員。
至于,上面提到的實時行情、社區、自選股,k線行情后面會不會增加,會不會增加更多功能和服務, 這就需要在運營過程中,和用戶不斷的溝通反饋了。
六、總結
通篇下來,大家能看到的就是非常多的字。至于有沒有什么感觸,那就見仁見智,我也相信智能投顧工具產品會不斷的慢慢發展,智能化程度更高,勝率更高。
以上,就是簡要的介紹,受限于一些商業機密,很多未能完善的表述,如果有興趣可以一起探討!
作者:cainyarn;微信:cainyarn
本文由 @cainyarn 原創投稿,并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編輯。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