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異化溝通設計產品的思路

編輯導讀:產品在上線之后,經常會收到用戶活躍度不高的反饋。這時候除了要優化產品性能,還要分析用戶的心理,通過異化溝通來設計產品。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此展開分析,與你分享。

我是胡子,一名野生產品經理,在產品經理崗位的成長期行業規范和方法論促進了崗位的繁榮,但在當下崗位飽和、內卷嚴重的成熟期,又需要跳出規范,尋找新的方法論,來突破限制。基于此我開始嘗試分享我在產品設計上的思考,將野生進行到底。這是第二篇。

前一篇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設計產品(http://www.woshipm.com/pd/4783524.html),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愛。對于產品更高的要求是讓用戶感受到產品的愛,避免產品中有讓用戶感受到冷漠的設計。冷漠=屏蔽愛,為什么人會屏蔽愛?在《非暴力溝通》里用異化溝通來描述暴力溝通是如何產生的,而在產品的設計中異化溝通是否也可以應用?

先思考三個問題:

  1. 為什么網易跟帖這么活躍?
  2. 為什么朋友圈里微商越來越多?
  3. 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卸載量?

如果想清楚了,請繼續往后看。

一、利用道德評判制造矛盾形成話題

道德評判使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會被看作是不道德或邪惡。例如:“你太自私了”,“他對人有成見”,“你這樣做不合適”……批評、指責、辱罵、貼標簽……都是對人進行道德評價。

適合的配圖沒版權,沒版權的配圖不合適,所以我自己畫

產品里面增加用戶持續活躍的方式最常用的方法:社區化。產品和運營也經常因為社區不活躍而扯皮。怎么讓社區功能活躍?有個很有效的思路:道德評價。

無論何種形式的UGC、PGC、OGC營造熱度經常靠道德評價產生矛盾引起的。這在內容層面涉及更多,因為最近也開始寫一些分享,想過要制造一些矛盾,例如“產品思維是這個世紀最大的騙局”“不懂產異思維,你一輩子也做不出好產品”……但是不敢,知識分享還是應該認真、嚴謹。

拋開內容不提,主要來探討產品上的應用,常見的對事件分正方和反方,這是典型的立場,比較成功的案例如網易新聞客戶端,在可以匿名評論的年代,使用城市+網友的方式顯示昵稱,如:北京網友、上海網友,我國地域廣闊,地域差異大,帶有地域標簽,比如“內蒙古騎馬上學”“北京人人都是拆遷戶”“山西人都是煤老板”……又因為認知有限和缺乏包容,就很容易產生矛盾。網易在四大門戶中的新聞評論(跟帖)量遙遙領先也是源自于此。雖然城市間的矛盾本就存在,但網易在產品設計上助推了矛盾的產生,從而形成話題。想想微博是不是也如此。

所以利用道德評判制造矛盾形成話題的方法,不僅僅考內容引導,產品設計也大有可為:

  1. 尋找道德評價的點,核心是尋找用戶的道德評價立場;
  2. 產品設計上加入立場涉及的屬性/因素(性別、城市、星座、學歷、收入……),助推矛盾產生。

斗膽假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活躍度不高。怎么提高活躍度?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用戶都是從事或希望從事產品經理的同學,雖然每個人有自己的立場和道德底線,但因為畏懼權威和不屑/無感,同學們不愿意表明自己的立場,所以針對這兩個原因來解決。

畏懼權威。當我們心里認為一個人很權威時就會放棄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成長的經歷無數次印證:挑戰權威只能證明自己的無知。所以要避免產生權威的人設,可以在某些特定功能的內容里隱藏掉產生權威認知的信息。

不屑/無感。主要來自于缺乏營養和不明其意兩類。內容是不是有營養本就見仁見智,對不屑的同學圍繞“你NB你來寫”改進產品,對不明其意的同學“解讀”來改進產品。

二、利用比較心理引導用戶

在異化溝溝通另一點是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形式,《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的作者格林伯格曾詼諧的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比較。我國自古就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傳統,從小到大都在被不斷的比較中,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和別人家的老公/老婆比較,更有意思的是這種比較的雙方共性越多對失敗方內心的觸動越大,比如90后不太會去和50后的王健林比較,不會和60后馬云比較,不會和70后的劉強東比較,也不太會和80后的張一鳴比較,但看到李佳琪買1.3億的別墅會無比羨慕,因為同為90后,李佳琪所做的也許90后覺得自己也能做,所以他們有更多的共性而產生更大的觸動。

適合的配圖沒版權,沒版權的配圖不合適,所以我自己畫

在產品中應用比較最有效的方法是同類比較,微信上“朋友在看”就是使用到了利用同類比較引導用戶的方法,游戲是如此,微信朋友圈的大量導購/帶貨也是,共性多更容易產生比較,例如“那個孩子媽媽代購已經年入百萬了”。因為我一直想嘗試更有效的知識傳播方式,通過比較的思考也有個想法:籌備的學習提升小組,計劃要篩選用戶加入,不僅為他們的職業階段相似,也是為小組的同學有更多的共性,這樣在小組里就能更好的形成比較,提升學習動力,小組中每一個人的進步和成功都能對其他人帶來促進和信心的提升。

三、利用回避責任限制用戶的操作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是人們特別愛用“不得不”這個詞。“我不得不去工作”,“因為我是個酒鬼,我不得不每天喝酒”,“因為老板要業績,我不得不欺騙客戶”,“因為朋友都抽煙,我不得不抽煙”……不知不覺中每個人都說了很多的“不得不”,在溝通中不得不是常見的回避責任的方式,而在產品設計中,我們卻可以應用“不得不”來限制用戶的操作。

適合的配圖沒版權,沒版權的配圖不合適,所以我自己畫

回避責任對應的一個詞是損失,造成損失才會有責任。設想一下如果你用支付寶取現,點擊確定后彈出提示:“確定后提取現金可能丟失”,多半你會終止轉賬動作。上周有個小伙子問我如何降低360安全衛士的卸載量?我們討論有2個思路,一個是給與獎勵引導用戶取消卸載行為,另一個是告訴用戶損失來終止卸載。固然獎勵是個正向引導,但無法觸動用戶回避責任的心理,而告訴損失會讓用戶產生回避責任的心理,所以我建議使用后者,畢竟相對于得不到,失去現有的更讓人痛苦。

回想之前做的用戶測試結果表明用戶改變的動力不足,我在測試中主要是用正向引導,但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下一個版本會嘗試通過“失去”引導用戶,例如顯示實現目標的進度,放棄意味著完成的進度付諸東流,當用戶關閉的時候提示:“留下來就戰勝了50%的同齡人”……從分析上看結果預估比較樂觀,后期數據出來,我會再做后續分享。

總結,異化溝通產生的3個主要原因: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在溝通中要避免,在產品設計中卻可以加以利用。道德評判能制造矛盾,矛盾產生話題,從而提高用戶活躍度。同類比較更容易觸動內心,通過尋找共性來促進比較,從而提升用戶使用動力。回避責任是因為人天生討厭失去,通過失去誘導能有效的減少用戶流失和避免某些操作。

 

本文由 @胡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通過異化溝通設計產品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