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復利”

編輯導讀:“你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這句話是對底層復利的精準描述。很多人會理解為勤奮,實則不然。如何理解底層復利?如何利用底層復利來提升自己呢?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與你分享。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復利”,先知三日,富貴十年。

在這個世界上,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千萬富翁和普通階層每個人每天都掌握著24小時的支配能力,貧富差距大的核心原因除了先天性因素外,還有一項巨大差距就是“思維”。

思維決定著我們所做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刻的想法以及決定,如果你想自我提升,改變人生軌跡,就一定要不斷訓練“自我的思維方式”。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

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時間和復利,而我覺得決定復利的,除了兩者之上,背后最核心的應該是支撐思維形成的“底層知識體系”與行動層知識體系。

簡單概括復利思維:

找到某件事物的底層規律,使得事物按照一定的指數不斷反復增強的思維模式,利用金融場景中的解釋方法為“利息獲得利息”,不斷循環的計算,像滾雪球一樣倍增。

復利最著名的案例是在“國際象棋盤”上:

從左上角的格子上依次放一粒米,第二個上放兩粒,第三個格放四粒,依次類推下一個格是前一個的一倍,直到第64個格,總共可以達到多少粒米呢?答案是1840億左右,相當于中國1000年的糧食產量。

經濟學家也曾用一個公式來形容復利:(1+r)N,R代表你做的事情,N代表時間,只要R是正數,即你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那么隨著時間的拉長,就會帶來奇跡效應。

01 復利的底層是“知識”

多數人一想到復利,第一思考會放在“金錢”上,從事物本質角度來說復利不單單是“金錢”,在我看來,它的內在核心其實是”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背后是對“知識的認知”。

一次投入多元持續收益是每個人都想要的,而且是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我們花時間做的任何事情都該帶著一魚多吃的“思維”。

理解雖是如此,有句老話說的也好,認真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怎么算?如果利用復利思考,答案就是:“沉淀下來什么”。

復利的第一步我總結認為是“建立知識體系”,決定思維是否持續成長,知識體系的輸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好比技術開發一樣分為三個層面:應用層,中臺,底層。

  • 底層是什么:“一個人知識儲備帶來的認知升級”
  • 中層是什么:“基本面擴張帶來的能力圈放大”。
  • 應用層是什么:能力圈放大后帶來的變現方式。

曾國藩曾經說過,“我在年輕的時候無一日不讀書”,著名央視主持人董卿也曾在節目中表示:“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一種時間,都會以另一種形式給自己帶來回報”。

如果你把這兩句話淺薄的理解為雞湯,那只能說明“書讀的太少”。

要知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多數問題,前人其實已經“給予答案”,只是我們沒有找到對應的方法研究透所有的底層邏輯,而學習閱讀對應的書,就可以進化思維認知,從而才能找到相對應的路。

1. 底層:思維進化的過程

從成長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在“維修大腦”,通過“新知識的輸入”,不斷讓它成為大腦下一次思考素材的累積,從而讓知識能夠不斷以“復利”的速度迭代,最后達到自我認知的提高。

若我們沒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就無法意識到其實身邊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沉淀形成復利效應,而知識體系是支撐大腦運轉的一切底層。

我們大腦所學習的過程,是外界信息經過短期記憶(思考)后,進入長期記憶的過程,過程中短期記憶會把外界信息和“長期記憶的信息”放到一起進行加工,然后存儲到長期記憶中。

這時,如果你大腦里沒有新信息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解的時候就比較困難,例如我們第一次讀一些歷史,哲學書籍,可能就會覺得特別困難,一句話要回味好久可能才理解其本意。

大腦里面若沒有相關內容的基礎概念和認知,就無法對新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呈現的形態便是“難以理解”,譬如小時候死記硬背的書,復雜的物理公式等。

如果我們有很多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解思考的時候就容易很多,那么學習新東西的速度也會變的很快,這整個的過程是一個正面反饋。

在我們的認知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習慣用已知理解未知,背后的原理其實就是這樣。

2. 中層:知識帶來能力圈的放大

知識的底層是認知世界的方法,從小學到大學攝入腦中的各種知識本質都在教育我們認知周圍的一切,這里面包括每一項學科的基礎理論。

雖然它們不能給自己帶來直接的“變現行為”,但在步入社會后會教會我們如何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更高效率的產生可以變現的實用技能。

西游記三打白骨精有個著名的橋段,孫悟空用棒子在地上畫個圓圈,讓唐僧呆在里面就不會被妖怪抓走,孫猴子畫的圈就是能力圈,唐僧一出圈就會遭殃。

現實生活中,多數人做的事情都會超乎“認知范圍以外”的圈,你看到別人開個飲品店很賺錢,自己也想投資,結果開起來后發現人力,房租成本減去后,盈利很少,這一切的過程就是“出圈”。

那么我們怎么才能讓能力出圈又決策正確呢?最笨的方法便是打造學科的認知“底層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像一張蜘蛛網,在網狀上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個“知識點”的串聯和它們所起到的作用。

而自己知識體系的擴張能讓碎片化知識也不再成為孤島,在大腦中從而進行更多排列組合,這一系列的過程就好比是“打地基”,一旦基礎打牢,后面的認知升級就不在是“線性的增加”,而是指數的發展。

你想做經營,就給大腦攝入經營方面的底層知識體系,你想做市場,就給大腦攝入“底層市場營銷”方面的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分為“底層”與“應用層”兩種,底層解決的是本質,應用層解決的是方法論,怎么做,那么為什么學底層知識?核心在于“萬物的本質”是相通的。

應用層知識體系的廣度代表著一個人的能力圈能覆蓋的領域,你的知識體系越廣,能力圈也就越大,所能做的事情也就更多。

當自己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升級到“知道自己知道”的時候,自己的認知能力圈便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3. 應用層知識:能力圈放大后帶來的變現方式

能力圈背后是知識的儲備,在你的知識結構中,學習的底層知識和應用知識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與此畫等號的是“時間”。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你有一個投資理財的規劃,每年賺10%左右,年底就會有一個利潤分配的問題,通常你會拿出來一部分花掉,然后在拿出一部分繼續在投資。

而花掉的就像是“應用層的知識”,在投資的部分就是你的底層知識,這個比例在你人生不同的階段屬性也是不同的。

比如你剛畢業走入社會的時候,通過學習完成基礎知識儲備,然后工作學習應用知識的技能,拿到手固定的工資,那么“基礎知識+應用知識”總和便是你的“能力圈”范圍。

而隨著發展時間拉長,你的底層知識可能是不變的,但應用層知識在不斷的增加,比如工作中你學會了怎么做運營,怎么做營銷,怎么搞定客戶,但這些只能是你能力的表現。

那么能力的表現怎么讓它變成“底層”呢?答案就是打造成為“高效的體系”,記住信息時代,信息反而不值錢,值錢的是對信息的處理效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新手編劇寫劇本往往是大俗大雅的模仿前人的套路,你看到后肯定會說:“要是我,結尾一定寫的足夠震撼”。

但一個資深編劇看東西則是采用經典的三幕劇結尾,在第一幕的建構上一般是普通人的視角,然后在把主角光芒露出,提供足夠的情節張力,最后結尾。

同一個領域,新手和專家的知識區別其實是不同的,新手往往看的是表面特征,專家往往看到的是本質能力,所謂的大牛,就是把學習任何事物背后的邏輯,抽成幾條公式的能力。

然后通過歸納成為“體系”進行輸出,最后達到放大的效果,把應用層的知識也就變成了“底層能力”,它的能力圈也就不斷的增加了。

隨著能力圈的增加,在回歸到應用層變現的方式也就多樣化了。

比如從原本的只能靠“單一販賣時間”工資的形式,發展到了可以多元化售賣時間,例“顧問”“咨詢”“培訓”,這些都適合素人。

而有的人則是通過更多的收益,進行資金的再分配。

例如買股票,基金,開店,小投資,而這一切原理其實就是“底層+應用層知識”的分配的機制,所以可變現方式少是因為你沒有掌握靈活的分配問題與“認知的瓶頸問題”。

02 復利的“本金”要扎實

如果你的底層不夠扎實,靠努力的方法給自己帶來的復利是很小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樣,不信你可以縱觀市場看看。

從金錢角度,年輕人和中年人相比做“復利”投資,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答案便是年輕人本金少,財富積累比較慢,而中年人收入高,風險成本也相對比較大。

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你作為一個工作3年的人,每個月收入1.2萬,一年便是14萬左右,你拿出5萬作為股票投資,如果你不小心虧損了一半,也就是2.5萬,那么你努力奮斗幾個月工資就可以把這個坑給填滿。

但是一個每月收入5萬的中年人拿出年總收入的20%作為股票投資,一不小心虧損了50%可能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現金流才能填滿這個坑。

雖然比例相同,同樣的虧損,前者可彌補的核心在于“年輕”可以支配力比較強,后者則是“信心上面的打擊”。

這個例子可以充分的說明,年輕人的財富積累不僅僅表現在“金錢層面”,還有金錢以外的“知識價值”。

那么復利要把底層基本功做扎實的核心就在于“知識價值”要足夠穩,這樣你會在要投資的事情面前“少走彎路”。

在財富投資(股票,基金)復利的表現中,“底層”所代表的便是自己的本金部分,換到其他場景的運用中(工作,成長),“本金便是你的基礎能力”。

打好基本功,才能有更好的未來,如何才能讓你的基礎能力更加扎實呢?你要先了解某個領域知識的分層,找到有效信息進行學習。

我們市面上很多學習都是可以找到源頭的,比如你現在所做的任何工種,運營,市場,產品,營銷,增長,技術開發等等。

信息按照層級可以分為四手:

一手的信息往往比較難找,一般存在某個領域的資深多年研究從業者,博士,學者身上。

它們還正在被研究,被驗證,是新鮮的思考,可能還存在這些“學者”的腦中,筆記本上,并沒有加工完成被發布,但新鮮度很高。

二手的信息一般含金量高,是一手信息的轉述,比如你看到將底層邏輯的書,比如《國富論》,比如一些權威機構發布的“行業研究報告”“白皮書”,還有一些是經過系統整理,提煉后的培訓教材等。

而三手的信息往往是“為傳播而簡化或極端化觀點的陳述”,像一些領域類的暢銷書籍,已經被改變為“公眾理解”方便傳播的文字,但因為被簡化,加入了一些大量案例,故事,可能在表達層面就會出現不精準。

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在市場營銷圈,多數人都看過一本書叫做“定位”,主要講的是“滿足顧客需求,搶占用戶心智,是定位之父特勞特的成名作,美國史上最佳商業案例”。

在市面上除了這本書以外,還有一些“譯意相同”的書籍,本質內容講的都很相似,而這些書往往是為了讓大眾更容易理解。

四手信息是“各種動機充滿個人情緒的表達”,例如你常常看到的各種碎片化公眾號文章,標題常為“按照這個方法就可以賺幾十萬”,也有很多導師解讀“一萬小時定律”,告訴你任何人努力都可以成功等等。

現在你可以檢索下,自己在上面的幾種信息中花費了多長時間,其實任何一種信息都是有效的,核心在于“利用的方式”。

若從底層復利的角度來看,我們更應該掌握“一手信息”,這樣加上“應用層”的知識實踐,基本功才會更加扎實,但一手信息比較難以讀懂,這里一般建議選擇“二手信息”去學習會更有效些。

我們如何找到所需信息的源頭呢?

首先我們需要認知到自己需要的是“方法論”層的還是“底層”的,底層一般是教科書類較多,專業的理論知識,比如你想學習播音,那么從“大專到本科”一系列的教材值得自己挖掘。

如果是“方法論”層,則需要在行業內尋找,我一般會采用找“牛人”,聽“干貨”,譬如你想學電商運營,那就找電商圈“運營”厲害的人,去買他的書,聽他的課程。

錢作為復利的結果,只是附和在“某種東西”上呈現的一種方式,比如“開門店”,“做公司”,但想經營好它,則背后需要“知識體系“的支撐。

所以當我們想做任何一種“投資”的時候,最先應該思考的是“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知識體系”夠不夠完善,把底層知識做實,然后學習“行動層的知識”相對更容易一些。

03 復利的底層“怎么持續”

錢要持續增值,就需要把它投入到一個能夠持續創造利潤的經濟中去,那么不管是底層知識還是“行動層”知識想要增值,就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知識體系。

我們在來看“復利”的核心定義:

持續并且穩定的增長,升值,不追求快速的收益,核心避免虧損。

對于“底層知識復利”的持續,需要做的也是“小規模”的學習,核心是“不間斷”,很多人常常說自己在讀書的時候非常有文化,考個本科,讀個碩士等,但在畢業以后就不學習了。

如果結了婚生了孩子,可能有時“孩子”的一道函數題就能把自己給難道了。

為什么我們學過的知識會被遺忘?

學習不是像電腦下載文件一樣,可以進行長期存儲需要的時候及時調取,學習的本質其實是“建立在已有知識”之間的。

人的大腦里面大概有一億多個神經元,當我們在學習和思考新知識的時候,相對應的神經元就會被點亮,當你經常去運用和練習的時候,這些相對應的神經元就會更加牢固。

甚至有時會變成條件反射,這些知識才能真正正正的屬于你,反之如果你只是思考過,卻沒有經常使用,那么這個知識點相對應的神經元就會很快“暗淡”甚至被“遺忘”。

一件事情長期不做,就會腦生。

金錢的投資也是一樣,如果你久久不登錄一個“基金”的賬號,幾年后再去從大腦中調取,可能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最后忘掉了,不但復利沒有了,本金可能都找不回來。

所以不能忘記學過的知識的方法便是“多練習運用”和“對外輸出”的能力,為什么要持續學習知識呢?

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持續的變現能力”,用大腦的認知來支撐賺更多錢的思維。

最終你會發現,不管是價值,還是財富投資,復利思維背后綁定的是“終身成長”。

很多人的終身學習是偽命題的核心在于“沒有屬于自己的體系”,他們的大腦學習最終就像流沙一樣,逐漸被忘記。

一個正常接受教育的人,它的知識體系建立應該是有“雛形”的。

工作以后的終身成長,就是給這個體系不斷的輸入新的技能層的知識,增加其結構的完善性,可隨著市場的動態變化,解決更多遇到的問題。

人最好的底層復利“終身學習”,應該是選擇幾個“有價值的長期問題”,持續的深挖,比如怎么做好市場營銷,怎么做好一個產品經理,怎么做好管理,怎么當好老板,怎么做好財務投資。

等你十年如一日的都在研究這些問題,你會發現自己更“更加系統的理解”,而這一切越能夠保證“你在這個領域穩步的增長”。

所以千萬不要被短期的價值所迷惑,從知識,成長,金錢三者投資角度來說,也許你的初始量不是很多,但不重要,重要的是“本金增長的能力”。

“復利并不是自動化”的過程,而是考驗人性的過程。

如果我現在告訴你,從今天起你不要喝酒了,每月剩下來的錢10年后你可以換一輛保時捷,請問你愿意嗎?

80%的人都不會這么干,所以“復利的投資”也是這樣,它是一種常識。

如果所有的復利后期都可以“葛優躺”,那些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早就不用學習了,他們還費那么大勁學習干嘛呢?難道是自找不痛快嗎?

在復利的要素中:

底層知識的認知比例和金錢的本金是一樣的,“底層知識”,相當于你能力范圍內的認知,你要不斷增加,這樣投資出去的基金,股票,創業“所做的事情”,你才會有中長期長遠的增長。

而如何持續呢?則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讓自己專注,克服一切讓自己“熵增”的雜念,這樣才能做時間的朋友,像滾雪球一樣,而這些東西往往都是最考驗人的。

04 寫在最后

想擁有復利思維,不如先學會讓“思維復利”。

你在看中別人“基金”盈利的利息時,其實別人在關注你手里“本金”的籌碼怎么增長。

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復利,本金等于“能力圈”變現的本事,本金等于“底層知識體系與行動層知識體系”的認知度,復利等于“長期學習的能力”,理解了真正”復利的底層邏輯“,其他的交給時間來見證它的增長。

 

作者:王智遠,關注心智成長,認知心理學,品牌營銷方法論,公眾號 ID:Z201440

本文由 @王智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1人打賞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