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求職面試,是橫在每一個職場人面前的巨石。不斷在職場上打怪升級,不斷積累經驗,面試也會更如魚得水。本文作者從一個職場新人成為資深大佬,從求職者成為面試官,對面試也有更深的理解。本文從一個觀念,二個原則,三個考察層面進行分析,與你分享。
我換工作的次數不多,10 年 2 家公司;不過,求職面試的次數,應該不算少,大大小小,也有幾十次。
從一面試就緊張發抖,到跟公司高層侃侃而談,我在面試中,積攢經驗,逐漸升級。
例如,有次面試,一位老板,說我缺少方法論,點醒了我,讓我在日后的成長中,有意識去總結方法。
走上管理崗位后,更多是面試別人,又得從企業的角度,去思考選人的方法。
搭團隊那會,每年要看近千份簡歷,面試近百人。一忙起來,整天都在面試,甚至晚上還要加班,等求職者過來聊上兩句。
這些經歷,讓我有機會切換視角,去思考面試這點事。
總結起來,可歸納為:一個觀念,二個原則,三個考察層面。
01 人生處處是面試
關于面試,多數人只想知道,怎么快速提高自己面試的成功率,有哪些技巧,可以搞定面試官。
當心,一盆冷水正向你襲來。
如果平時的積累不夠,過多的技巧,只會讓你原形畢露。
只有能力與應聘職位的要求匹配上了,技巧才能錦上添花。
想通過面試,且找到一份滿意、合適的工作,重在日積月累,非一日之功。
只有平日里持續學習,刻意練習專業技能,踏踏實實把工作做好、做出成果,才能確保我們在面試時,有話可說,有案例可舉,有數據可擺。
這些年的經歷,讓我深感,人生處處是面試,并非找工作面談才叫面試。
向領導匯報工作,提升職加薪的談話,與合作方洽談,乃至會客、相親,這些關鍵對話,都與面試一樣,要靠平時的練習和積累。
方能做到表里如一,隨時都有好的表現。
曾經有個同事,每次提加薪都失敗。我從領導那得知,他到調薪的一兩個月就積極主動,平時卻要事情推著走,很少主動承擔、分享。
職場如戰場,時刻在考驗我們。
我們要有結果導向的思維,把握每個機會,拿結果說話,證明自己的價值。
產品經理可從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兩方面去積累,對公司的貢獻。
提升收益,用專業能力,實實在在幫用戶解決問題,創造用戶價值,才有商業價值。
降低成本,可發揮的空間更大。
我曾引導一個小伙伴總結常用的原型模板,幫助團隊提高效率,獲得績效獎勵。
還有,曾經不少部門向我提需求,一經分析,已有成熟、現成的工具,我推薦他們使用,避免無謂的浪費開發資源,又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
此外,要有擔當,主動幫團隊解決問題;樂于分享,將自己的知識、經驗,分享給團隊。
做到這些,好比過了一次次面試的考驗,讓你無形中增加了籌碼,無須跳槽,就越來越值錢。
02 真實為基礎,平等且尊重
面試守好這兩個原則:一是真實,二是平等尊重,能讓我們踏實地走得更遠。
1. 因真實而真誠
面試時,對自己的能力、經歷、數據等,不要夸大,更不能弄虛作假。雖然可以適當包裝,但要以事實為基礎。
一旦講的不符實際,就容易露出破綻,有時面試官多問幾個問題,就能察覺到。況且,很多公司還會做背景調查。
因此,千萬別高估自己的表演水平。
有次跟朋友聊起面試,他分享了個趣事。
他在某大廠做技術,有一回,他面試的兩個開發,居然是同一家公司、同一個項目的,而且他們都說自己是那個項目唯一的主力開發。
他們可能做夢也沒想到,居然不約而同去應聘同一個崗位,結果可想而知。
真實,或許難免會暴露不足,卻讓你顯得更加真誠,更能打動人。從長期發展來看,真實是最優之選。
2. 平等且尊重
面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企業在找靠譜的人,我們也在識別企業的坑有多深。
面試雙方,是平等的合作關系。我們付出自己的勞動和時間,換取報酬。
求職,是追求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而不是乞求,沒必要一味迎合討好。
我看過一些所謂的面經,教人觀察面試官的喜好,迎合他們去回答。
都說找工作像相親,的確如此。
如果一個異性無條件地對你好,你會是什么感覺?此處必有詐。
一味的迎合,沒有自己的目標方向,很難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作為求職者,既要有自己的態度和立場,也要學會尊重他人。
強調這點,全因看到現在不少人對面試不太重視。
遲到、無法參加沒提前通知,不帶簡歷、交流時語氣、態度傲慢,還算好的。
我遇過,面試時不斷看手機的,我心想這是來玩的么。無奈之余,只能問幾個問題,盡快了事,免得耽誤彼此的時間。
尊重他人,是一種最基本的素養,還能幫到我們。
比如,提前一點到現場,以表重視,還能利用等待時間,觀察這家公司的環境、氛圍,員工的精神狀態等。
這是在收集重要信息,幫我們判斷這家公司是否值得去。
又比如,溝通時,多使用尊稱,客氣地請教,禮貌地致謝等,都能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的誠意和素質。
03 知行合一,三觀正
一談面試,普遍關心怎么回答問題。
面試官提的問題,往往是有目的的,旨在考察求職者對應的能力,或潛力。
想要在面試中,從容回答各種難題,見招拆招,則需要理解每道題背后考察的是什么,結合自己的實踐去作答。
怎么理解每道題背后的邏輯呢?
答案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產品經理,天天喊同理心。可一到面試,能從面試官的角度去思考的,說實話,真沒幾個。
只有學會換位思考,才會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去介紹陌生的項目、復雜的邏輯;才能洞察題目背后的意圖。
這幾年下來,我總結各類題目,考察的無非這三個方面:認知層面、運用層面、三觀層面。
1. 認知層面
認知層面,考察我們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甚至對自己的認識與了解程度。
透過這些,基本能看出我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如何,再進一步,是對自我的認知情況。
值得一提,又容易踩坑的是,自我介紹。
很多人不重視自我介紹,覺得簡歷上已經寫那么多了,還介紹啥呢?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通過自我介紹,至少能看出求職者對自己的總結能力、表達能力如何。
面試官偶爾會要求自我介紹的時間,建議多準備幾個版本,如 1 分鐘、3 分鐘的版本。
如果沒要求,盡量控制在 3 分鐘以內。
每次要求自我介紹,常見到兩個極端:一種是講沒幾句就完了;一種是講個不停,讓我好頭疼、不得已打斷。
更有甚者,想了想,說沒什么可介紹的。那一刻,我的下巴都快掉地上了,心想不會又是來玩的吧。
自我介紹,一般包括姓名、任職公司、高度概括自己的從業經歷,能力水平,核心優勢等。
別簡單重復簡歷(像背簡歷似的),而要提煉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爭取用簡短的幾句話,打動面試官。
想象自己是一個商品,要在短短 3 分鐘內,把自己銷售出去,你會怎么說。
這是對自己過往的一個高度總結,建立在自我認知清楚的前提下,用簡潔的語言,提煉出自己的廣告語。
2. 運用層面
運用層面,考察我們做得如何。企業不僅要知道求職者懂多少,還要知道他用得怎樣。
進一步說,是考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面試考察的重中之重。
發現沒?這只有靠日常實踐,沒得臨時抱佛腳。
認知層面,還能多看資料惡補;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要有相應成果或事例證明,沒得紙上談兵。
面對這類問題,假如你平時思考總結不多,會很懵。問題看似很泛,實則想看我們遇到困難怎么處理。
還有個常見誤區,即介紹項目、描述怎么做,往往照本宣科。例如,說自己進行用戶調研、需求分析、設計功能、跟進開發測試等。
拜托!這些工作流程,大家都知道。
面試官想知道的是,你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如何思考,采取了哪些行動,效果如何。
簡單舉例,我會這么描述。
我曾接到一個需求,業務方把兩個系統需求合在一起,以為很簡單,要一個月上線,趕上合作方搞活動,預計收益不錯。
我第一時間跟業務溝通,當場在會議室白板上,畫出業務流程,邊分析邊確認,讓對方明白需求的復雜性。
然后,我結合業務情況、時間節點,拆分需求,列出優先級。
經過這番溝通,明確需求,定下系統結構、優先順序。
系統如期上線,趕上活動,第一個月,流水最高達到 100 多萬。
因此,要多復盤、思考、記錄:自己遇到的問題,怎么尋找解決方案,結果怎樣,就算解決不了,有哪些經驗教訓。
這個時代,不缺知識,缺的是行動背后有價值的思考。
這樣得出的答案,才能令 Offer 心動。
3. 三觀層面
三觀層面,考察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世界觀決定了我們怎樣理解世界;價值觀決定了我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愿意與誰為伍;人生觀決定了我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們都知道三觀不合,很難相處。
如果一個人成長訴求很大,內驅力很強,他或許不愿待在周圍都是老油條的公司。
如果一個人指望拿工資,摸摸魚,混日子,想必在天天喊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的環境中,也待不下去。
透過這類問題,能判斷求職者的價值取向,是關注短期利益,還是看重長遠發展?是注重利益回報多,還是關注自身成長多?
我們有怎樣的價值取向,就有怎樣的表現。
同樣是向面試官發問,有人只會問福利待遇,有人則關心職位與公司的發展空間。
每個面試官、每個企業也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為了更準確判斷對方是否適合自己,面試時,不妨多了解對方的工作氛圍。
比如,觀察他們墻上的標語,研究他們宣傳的企業文化,這都有助我們分析、判斷彼此三觀是否一致。
04 再補一叨
面試,是一個照鏡子的過程,對每個階段的自己,進行考核。
每次面試后,我都能發現自己的問題,然后抓緊惡補,刻意訓練自己。
在這一次次驗證之后,我更加堅信,人生處處是面試,時常保持學習、進步,才會有所收獲。
我更加堅信,真實做自己,會感染更多人;用平等的心態,常懷尊重之心,能讓我們越走越順。
海量的面試題目,看也看不完。
不如學會把握其思考邏輯、解題思路,從認知層面、運用層面、三觀層面,有意識去培養自己,成為閃光的自己。
人生何處不面試,又何止金三銀四。
作者:四月;公眾號:四月喃嘩
本文由 @四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