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隨著互聯網工具的發展,分享和協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人們的自由時間可以被充分利用起來,從而變成一種資源,我們把它叫做“認知盈余”。作為運營人員,經常會感到自己缺乏創意,能力止步不前。認知盈余決定了我們運營的高度和廣度,自由時間積累成就運營能力。
今日拜讀了樊登老師講解的《認知盈余》,發現自己從事的新媒體行業內容運營的一切實現,都來自盈余的認知力,才會有創意,才會有趣味,才會有認同,才會有現在短視頻崛起的時代。
用書中原文解釋“認知盈余”,從自由時間說起。當社會步入工業化,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后,人類開始有了自由時間。一個受過教育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如果適當利用這段自由時間,即可產生不弱于工作時間的價值。
二龐大的潛在人群,有機會和分享欲望的推動下,運用便利的工具和新穎方式,發掘利用累積起的自由時間,則可能產生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與效應做著稱之為認知盈余。
不言而喻,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你不是在電腦前,就是在手機前,其實生活里都有很多不工作和自由的時間,你又會做什么?現在社會的很多平臺鼓勵創作,就像pm鼓勵創作關于專業領域內的種種知識和經驗分享,這就是讓我們的認知盈余,有創造價值的地方。
“運營能力”我們都知道,它是在大學里很難學到的東西,它始終會跟隨其他實體、項目、內容、服務伴隨而生,而且千變萬化,無止無休,門檻很低且看不見頂點,它更是一種個人的能力,一種不只有在工作中才能運用和創造價值的能力。
我的觀點就是:一個人的認知盈余決定了你運營的高度和廣度,在運營解決一件事的時候,會有足夠的能力和知識用不同維度和方法處理。
一、自由時間積累成就運營能力
“工作或生活”比喻成“一個人”,當它口渴的時候,表示有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甲和乙都給它帶來了一杯水,意味著甲乙都能解決他的問題,但是,乙這杯水是從桶里拿的,甲這杯水從湖里拿的。
這就意味著,相同的問題,甲有源源不斷的“運營能力”去解決它口渴的問題,而乙只能提供有限的服務。“湖”和“桶”就是甲乙的認知盈余。
在解決了同一件事后我們還有多少盈余可以面對不同的問題高效、快速的處理好。
在工作中每天都會碰到不同的問題,有需要解決的麻煩,我們運營每一個環節讓時間串成線挑起整個項目,有些可以解決,有些解決不了就會導致停滯。項目因為自己停滯,多少人體會過。
又回到了“湖”和“桶”的問題,乙的桶是他花一天時間就裝裝滿的,沒有想著擴充,覺得桶滿即可,甲的湖是他從一點點不斷往小水池里加,不斷地加,取的沒有加的多,始終如此,時間長了,才會有湖。
有人想,為什么甲可以有那么多的時間往湖里加水,明明甲和乙都是一樣的效率,一樣的工作時間。
就是因為自由時間的支配,甲愿意用更多的自由時間去加水,就像很多老運營閑下來就需要去充充電,不斷學習,不斷從生活中,空閑中借助別的信息和力量充實自己,即使很多知識是現在用不到的。
但不代表用不到的就不需要去學習,運營的終極目標,就應該是在專業內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那么這種能力,僅僅靠工作積累是不夠的。
很多做內容運營的小伙伴,每天最多的時間就是輸出內容,但就是和乙的桶一樣,每天的輸出和輸入是一樣的量,甚至少于輸入的量,這樣會導致一個現象:面對新的問題,抓耳撓腮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干著急,最后吐槽一句做運營太難了…
工作的地方是需要你運營不斷輸出的地方,人總有江郎才盡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輸入要大于輸出,經過時間,其中自由時間的累積就會影響你的運營能力。
二、新媒體賦予可能性
原來的時候,大家最愿意消磨時間的地方是電視機,到后來的電腦和手機空前發展的擴張,讓我們一個個都變成了低頭族,也就是它們空前的規模,累積了互聯網信息時代最大的創造和分享。
全球受教育人口累積每年超1萬億小時的自由時間,而公共媒介,也就是后來新媒體的出現和擴散,利用文字內容,圖片,短視頻,直播等等形式永不停息的擴散信息,來消費這些自由時間。
這時候,就能理解,新媒體對商業就是營銷工具,對集體來說就是分享傳播的工具,也是新媒體讓我們的認知盈余有了分享的地方,也讓我們的運營能力有地兒發揮。
發展到今天,認知盈余只有通過集體協作并且利用起來才有意義,也就是形成了流量,且流量是具有消費力的時候,它就有利用的價值。
三、運營無酬的動機
大家都知道,傳統媒體已經被新媒體擠壓和取代掉了全部市場,就是因為沒有吸引力,讓人覺得沒有參與感。因為新媒體把大家的盈余時間全部抽了出來,用內容的方式占據他們的盈余時間。
大多做運營的基本都是在為企業項目或者甲方服務貢獻力量,那就要考慮內在動機是什么,大家從新媒體的受眾到參與者,內在和外在的動機是什么?
大多數人的內在動機是出于熱愛,覺得運營本身的行為就是一種回報,那種勝任感,那種出結果的心里榮譽感,外在動機可能就只有薪酬了。
這是一個現象:拿抖音舉例,剛開始的創作內容者,就是個人行為,分享的內容,就是自己認知的盈余,完全是出于自己想做,自己熱愛的動機去做,誰也沒想到后期有如此系統的變現力。這種去運營無酬無回報。
還有互動的問題,很多平臺通過評論、字幕、語音、點贊等,太多新媒體會讓用戶有參與感,要知道大家對內容及服務的創造、分享、共情的需求遠遠高于消費。
有些初心很難改,有些運營沒有初心。比如我在pm寫東西,沒想過變現,就想著可以把自己所學所想可以分享出來,借由專業的平臺,獲得更多不同的正面的建議,我的初心就是在于可以很好完成公司的工作后,又能通過分享自己認知的知識來發掘新的信息和觀點,擴充自己的認知池。
我無酬的動機反而為我帶來了更多的朋友,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沒有批評,沒有挖苦,只有分享,只有建議…..
一個人無法掙到他認知之外的錢,同樣,一個人無法運營他認知之外的能力。
四、活躍運營者獲得機會
“沒有什么新聞能發生在不為人知的地方,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他人的身邊。”
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我們已經懂得并且開始去協作、分享,去把我們的認知盈余以最大的程度擴散到身邊的圈子,生活的脈絡。新媒體是一部分運營者探索和改進傳統媒體的產物,若不是他們利用自己的認知去創造,我們也許沒有那么快能體驗到信息內容“爆炸”的時代。
運營人開始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運營團隊之間的價值創造和相互協調,成就一個個面向社會的平臺,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機會,看到了可以把自己認知傳遞給別人而產生的互動,產生贊賞,更產生粉絲機制。這就是流量時代的起因。
很多人喜歡講紅利期,喜歡講早入局。其實也沒有那么急,他們所追求的往往是某一個領域里的商業價值,急是因為競爭者太多,自己能想到最快駕馭并且獲得利益的方法就是緊緊跟隨。
科普號火了,所有人去干各種知識的科普;劇情號火了,一段段的劇情內容充斥短視頻;生活號火了,仿佛所有基層老百姓的生活都值得記錄…..
想起來之前網上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地方有石油,一個猶太人去開了個加油站火了,然后其他猶太人跟著去開了酒吧、旅店、餐廳…不久,一個小鎮誕生了。
而一個東方人去開了個加油站火了,然后第二個人去旁邊開了個加油站,第三個人又去開了個加油站……
作為活躍的運營者,如果僅僅為了工作或者符合大勢,去照搬,去模仿,去追隨倒是也無可厚非,但千萬不要期待可以擁有先驅者一樣的結果,人家看到了機會,而你是在追求別人玩剩的機會。
真正的機會,個人覺得,還是在于活躍運營者的認知盈余。
五、運營慷慨文化的時代
現在運營機制產生的新媒體內容,已經由匱乏轉變到過剩,太多內容和信息被以各種手段和渠道發布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產生了文化,但是也有句話:“別被網民帶壞了”,所有用戶都會通過自己的認知來產生不同的信息,這就是新媒體時代的文化效果。
何為慷慨的文化,就是我們在分享和運營的時候,不要“留一手”。尤其是企業方,其實運營方式和手段就那么多,再怎么保密也就那么多,只有運營人的不同,沒有運營方法的不同。
慷慨一些,把經驗和好方法分享出來,不要只盯著利益,時代不一樣了。沒有利他的思維和執行,是無法走遠的。
這是個慷慨的時代,大眾愿意接受有幫助的信息,無論有償無償。我們通過自己真實的認知盈余為別人帶來幫助是慷慨的,大眾也會慷慨的接受自己,這是一定的。
文化比市場更能創造價值,因為它能更快建立共識。本就是透明公開的信息,就不要覺得收割信息差是值得得意的事。認知有盈余,知識也有兼容。
結合樊老師的綱要做一個總結:我們新媒體運營人,要以社會群體形式去嘗試運營新事物,不斷地嘗試試錯才可能挖掘新媒體最大的價值。
因為技術和社會的雙重層面才可能將運營能力轉化為機會,我們已經在創建新型社會化新媒體中起步、成長、調整學習了,所以,讓我們一起開鑿認知盈余,一起分享,一起獲益。
本文由 @索南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