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方法論:如何打造出有內涵的好產品

編輯導讀: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有自己的一套產品方法論,做產品是需要感性多一點還是理性多一點?是需要技術多一點還是生活多一點?如何打造一個有內涵的好產品呢?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分析,與你分享。

為了找尋適應能力更強,適用范圍更廣的產品方法論,我花費了不少時間,在翻閱了大量的書籍及資料后,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大部分的方法論都是基于技術、邏輯或學術層面的,當時我就在想幾個問題:做產品是需要感性多一點還是理性多一點?是需要技術多一點還是生活多一點?都說PM做產品就像生孩子,那這個過程用技術能控制好嗎?產品真的能像孩子一樣成長嗎?

在設定了這一系列的問題后,我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探索,《如何培養出有內涵的好孩子——即如何打造出有內涵的好產品》,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與總結,僅供大家參考與交流!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斧正!

一、什么是內涵?

我的理解是:“將內在的本質思想,通過合理的手段,轉化成外在價值的過程就是內涵;只有本質思想,沒有轉化價值的內涵是毫無意義的空想”;以下是蝸牛繪制的“內涵結構圖”

蝸牛自畫

在蝸牛看來,無論是人還是產品,其內在的本質都是與“人”相關的,并且最終的目的都是服務于“人”的,那圖中的本質又到底是什么呢?

二、什么是內在的本質?

咱們可以把人的內在本質看做是初心或思想,應用在產品上的話,咱倆大可以理解成產品的核心理念;那一個有意義的本質是什么呢?蝸牛認為,只少要具備兩個基本要素,第一是目標,第二是方法,只有二者都被接受時(或可實現時),本質才有意義!

打個高大上一點的比喻:共產主義是內在本質,中國化是傳遞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外在價值體現,如果沒有傳遞和價值體現,那共產主義也就只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寫的一本書而已。如果內涵少了傳遞過程和價值體現的話,那最多就是一種自娛自樂,因為,誰也不知道你有內涵,更別提你的這種內涵對其他人來說意為著什么了。

2.1 目標

本質既然是服務于“人”的,那一定就有“人”的因素在,但如果只有“人”這一個因素的話,這樣的本質有意義嗎?比如:“我希望幫助這個人”,第一眼看上去好像沒什么問題,但仔細一想,幫助這個人是為什么呢?要達到什么目的呢?再比方說:“我想幫助學生…”,“我想幫助老年人…”,“我想服務老師…”等等,是的,只有“人”這一個因素的本質是沒有意義的,那本質的另一個因素是什么呢?是結果,如果加上結果的話,那就不一樣了,比如:“我想幫助學生減輕學業壓力”,“我想幫助老年人豐富業余文化生活”,“我想幫助老師提高工作效率”等等。

人群劃分:

如果你的目標是幫助全人類的話,我無話可說,但眾口難調,通常來說,絕大部分人(或產品)的目標都只能幫助到一部分人,那如何快速劃分人群呢?以下是蝸牛總結的幾種常用劃分方法:

蝸牛自畫

結果分類:

結果:是結束和成果的縮寫,其意義在于它要么結束了一個問題,要么給出了一個優化的成果,對于產品來說,它要么解決了“人”的一個痛點,要么優化了“人”的癢點或造成了興奮點;

蝸牛自畫

2.2 方法

目標制定完了,但如果沒有可實現的方法,那也是很空洞的,所以,為了讓目標更具可操作性,我們還得為目標加上一個可實現的方法,這樣,你的目標就會更清晰;例如:“我想通過手機的OCR技術來幫助學生進行作業掃描識別,并在3秒鐘后自動給出錯題的修改意見”和“我想幫助學生批改作業”哪個更好?你的上下級會對哪種表述更滿意?那我們又想,這樣的表述是全憑個人理解,還是有方法的呢?答案都是肯定的!

要素:

可分為“核心要素”與“可選要素”兩種,要素越多越具體,越少越抽象。通常來說,核心要素是主體,不可變,更不可少,如果要變或刪除的話,對我們的執行可是相當不利的,我們還是拿上述的例子來分析,大家可以嘗試著改變或刪除一下要素,看看都會發生什么,例如,把手機變成電視之類的:

周期:

通常情況下,盡量寫明時間周期,這樣會讓整個方法更加明確;

步驟:

添加步驟可以讓整個方法更有邏輯性,在表達時也會更清晰和更有說服力;

三、傳遞過程

好的本質要有高效的傳遞過程才更有價值,傳遞過程越長,最終價值越低,相反,則越高;能確定整個傳遞過程是否高效的兩個主要因素為:“速度”與“效果”;

3.1 速度

軟件就是信息從輸入到運算,再到輸出的一個載體,只有輸入信息越少,運算速度就會越高,所以,信息質量很重要。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一下輸入的信息該如何梳理:

人:用戶(參與者)信息:

關于人的相關信息數據,“人”即“用戶”,而“用戶”又可分為多種“角色”,即“參與者”,所以,我們首先需要將“參與者”的角色分清楚,再將各角色的基本信息按合理的分類編輯整理(可以先窮舉,再根據需要刪減,直到滿足軟件需求),最后用圖或表展示清楚即可;蝸牛比較喜歡用圖,舉例如下:

蝸牛自畫

物:目標結果信息(含工具、模塊、頁面):

還是之前的理論:“所有軟件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人的”,那此處所表述的“物”便是最終服務于“用戶”的物品,在軟件中體現的就是“虛擬物”,而且該“虛擬物”必需與“用戶”發生有效交互或關聯后的才算是“有效物”,反之,則為“無效物”,即為無效,則沒有存在于軟件中的必要,怎么理解呢?還是以上述的業務舉例:

蝸牛自畫

進一步對老師角色的相關信息進行分解梳理:

蝸牛自畫

3.2 效果

有了高質量的信息,那如何將信息組織及豐聯起來,并最終為用戶帶來期待的結果就顯得尤為重要;

事:業務流程信息:

“人”與“物”之間,按怎樣的流程和方式協同工作呢?這就得靠“事”來說明了,通常我們可以用流程圖或用例圖來表述“事”的過程;

蝸牛自畫

組織:層級結構信息:

有了高效的業務流程,那如何引導用戶按照設定的流程來完成業務,并將結果展示給用戶呢?沒錯!設定深度合理的層級和廣度合理的結構,以及清晰的節點命名(不可重名且一目了然)就是重中之重了;

蝸牛自畫

四、外在的價值

何為價值?蝸牛認為,價值無外乎四個要素,即:“可用程度、可用范圍、可用周期和獲取成本”,缺一不可;

4.1 可用程度

如微信可以打語音電話、發信息、發圖片、發視頻、發朋友圈、視頻聊天等等都是它的可用程度,

蝸牛自畫

4.2 可用范圍

微信經過“適老化改造”后,適用對象進一步擴展;

蝸牛自畫

4.3 可用周期

溝通聊天是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微信還增加了很多小場景及其它功能,拓展后,人們使用微信的周期就更長了;

4.4 獲取成本

微信可以免費獲得!

需要提示的是,在獲取成本要素與我們平時買東西和造東西不一樣,對于用戶來說,獲取的成本越低,內在本質體現的外在價值就越高;

五、結束語

通過以上方法,我們可以快速的,并通過我們比較熟悉的邏輯和認知(從人文角度出發)來打造一款具有強大內涵、邏輯清晰的好產品,我們更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從比較感性一點的角度去理解產品,讓我們的產品更有人情味!希望通過本文幫助到一些“文科生”的新同行盡快的掌握一些“理科生”做產品的邏輯與技巧,方便大家更快的融入工作!

奉上一首打油詩:“工作之余寫分享,經常搞到鬧鐘響,文中如有不足處,還請大家好商量,并且留言告訴我,我會盡快改進的”,謝謝!

 

本文由 @PMSnail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3人打賞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產品方法論:如何打造出有內涵的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