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新消費品牌的線下敗局(一)

編輯導語:“每一種消費品,看來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了。”隨著5G、AI、直播等各種新技術的加持,不少行業進入了互聯互通與去中心化的新階段。后疫情時代,打通線上線下營銷渠道新策略已成為業界共識。對于新消費品牌來說,如何打破線下敗局呢?

一、新消費品牌掀起層層巨浪

近幾年,新消費品牌橫空出世,受投資人寵愛,被消費者追捧,橫掃各大電商平臺的銷售榜單。

  • 去年618,三頓半力壓雀巢、星巴克兩大巨頭,躍居天貓618沖調大類銷量第一;
  • 7月,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鐘,成為首個登陸紐交所的國貨美妝品牌;
  • 雙11,小仙燉鮮燉燕窩銷售額破4.65億元,位列健康、滋補及燕窩行業第一;
  • 12月,泡泡馬特登錄港交所成功掛牌上市,市值千億;
  • 短短1年時間內,喜茶估值從90億漲到160億元;王飽飽、自嗨鍋、好麥多、二廠汽水、CHALI茶里等新消費品牌,均獲得億元級融資。

消費新物種來勢洶洶,消費市場熱浪滾滾。

大量新品牌生于互聯網,在各類社交媒體平臺發育,經小紅書達人、抖音紅人、微博大V、淘寶KOL等人士推薦,打開知名度;吸收UGC、 PGC、 OGC、MCN等精華,建立口碑。

當然,線下門店也總有人不遠萬里排起長隊,新品牌變成一杯杯“秋天的奶茶”,成為打卡分享的內容主角。它們深度潛入互聯網的邊角,滲透生活的細枝末節,填充那些連我們自己都還沒察覺的“細分需求”。

互聯網把一二三四五六線城市,擰成了同一根網線;物流便利,讓潮流和農產品都能迅速擴散;8090后的新消費者,與以前相比,有更多的能力和機會,享受品質生活,也愿意多花一些錢,買一個美好生活。

這或許是社會發展穩定,基礎設施鋪設完善,擴大內需后,消費發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經之路,但新消費品牌像野火一樣蔓延的態勢,著實像一個奇跡。

二、新消費品牌缺失根基

新消費品牌,聲量大、漲勢快,猶如山間一團野火,風一吹,燒得更狂。而老牌子,正遠遠站在草叢里觀望,雖然被煙迷得夠嗆,心里都清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正如可口可樂前董事長伍德魯夫所言 “假如我的工廠被大火毀滅,假如遭遇到世界金融風暴,但只要有可口可樂的品牌,第二天我將重新站起來。”

目前,很多新品牌能干過老品牌的線上銷量,但拼不過老品牌的線下實力。

它們入駐各類電商平臺,但在線下還沒有搶占傳統渠道的話語權;有些新消費品牌在營銷廣告上大量投入,費盡心思追流行、炒話題、買流量,卻不去琢磨品牌差異化、疏忽搭建獨立完整的供應鏈、產品壁壘和群眾基礎。

大部分品牌在線下,都沒有采用數字化手段追蹤營銷和轉化效果,完全不清楚火勢,也不清楚摻和了多少水分,只有競爭對手邊湊熱鬧邊拍手稱贊:“這錢燒得好!”

因為老品牌有根基,受眾認知、產品研發、銷貨渠道、穩定流量,這些都是老品牌的根,穩扎穩打多年,深耕腳下的土地。它們經過長期互動,培養用戶的認知、占領用戶的心智。群眾基礎,是流量源泉,讓品牌根深蒂固。

如果新消費品牌沒有根基,也沒有練就火眼金睛,即使一把野火燒完了草坪,灰燼也將成為他人的肥料,下一個春天,還是屬于別人。

“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三、新消費品牌如何打入線下?

當新消費品牌逐鹿線下,主要得解決兩個問題:用哪種方式入局,依托何種“落地空間”?線下流量在哪里,如何進行實現獲取、轉化、留存?

目前來看,線下扎根主要有三種形態:單品牌門店、零售終端及多品牌集合店、快閃店&慢閃店。

1. 線下開門店會很坎坷

坎坷在哪里,我們知道很多新品牌都是代加工、代零售,沒有獨家穩固的產品研發實力,沒有完整可靠的供應鏈,不像老牌子經過幾十年上百年,建立自家工廠培育專業工程師,擁有領先安全的技術。

線下開店難,難在獨立性和差異化,宛如開了一具空殼,從產品到門店裝潢都很容易被模仿、被同質化品牌替代。

很大一批茶飲新品牌,是線下開店起家的。

當漢口二廠重回大眾視野、當茶顏悅色終于走出了長沙;當蜜雪冰城開到第一萬家、當喜茶開始做平價品牌“喜小茶”、當奈雪的茶開“POR”版新型門店。我們見證了一個熱門賽道變得擁擠不堪。

品牌不得不變換更多花樣、嘗試其他玩法來爭奪市場,原本的優勢因此變得越來越模糊。過多的門店數量,也讓品牌陷入運營管理的難題。

今年三只松鼠持續發力線下,2020雙11后數據顯示,三只松鼠聯盟小店785家,直營店164家,而這兩個數字,在2018年底僅為53和12。其三季報數據,所有門店銷售收入僅占總營收8.89%,管理費用卻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7.17%。門店營收增長似乎沒有開店速率那么快。

如今很多品牌把門店開成體驗店,線下以宣傳品牌為主,對銷售數據甚至不作要求。但門店租金和人工費用確實擺在這里,長久以往,新消費品牌恐怕難以承擔門店長期租賃費用。

2. 零售終端:寄居的流量

既然不具備線下開實體店的基因,新消費品牌可以寄居其他分銷渠道,邏輯也挺簡單:匹配受眾,找準流量。

一種是覆蓋商超、便利店等零售終端。元気森林最先進駐711、全家、羅森、便利蜂等連鎖便利店,兩者客群高度吻合。去年,王飽飽在線下持續發力,覆蓋終端門店突破1萬家,包含盒馬、永輝、大潤發等KA渠道以及天貓同城購、叮咚買菜等O2O渠道。

還有一種是品牌集合店,很多線下服裝店、母嬰店、美妝店、生活家具館等匯集了多種品牌,共享受眾流量、分擔渠道成本,HARMAY話梅就是這樣一個美妝品牌集合店,線下門店裝修工業風,產品陳列像個倉庫,帶給消費者新鮮的購物體驗,也給新品牌提供良好的生長空間。

3. 快閃店&慢閃店:場景的流量

快閃店作為一種生動的營銷方式,受到品牌歡迎。但線下營銷行業普遍輕視,快閃店作為商店天然所具有的銷售功能,它更是一種靈活的開店方式。

去年,美妝新銳品牌橘朵在上海、長沙、杭州等地開設快閃店,吸引很多品牌忠實粉絲前來打卡,由于活動現場火爆,橘朵延長了開店時間,半個月變成半年,快閃店開成了“慢閃店”。

新消費品牌來到線下,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沒有老牌子強勢的話語權。

需要持續增長、需要低成本擴張、需要一種銷售和曝光兼具的渠道。除了“短平快”的快閃店做曝光,其實更適合“慢穩賺”的慢閃店去培育市場(慢穩賺:周期更長、穩扎穩打、重視銷售數據)。

當新消費品牌轉到線下扎根,更需要新的銷售模式、營銷手段、和數字化監測體系。

下一篇將聊聊線下營銷傳統體系存在的病態信仰。

 

本文由 @六兩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打破新消費品牌的線下敗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