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商業世界的一個天然矛盾是,品牌方總是希望自己的產品能更多地解決用戶的問題,然而用戶似乎永遠都只能GET到產品一兩個特點。因此,樹立產品的品牌認知非常重要,不然用戶憑什么為你的產品付費呢?本文作者對此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眾旗下有款車輝騰,作為大眾的高端旗艦車型,其立項之初就以奔馳S級、寶馬7系、奧迪A8為對標車型,大眾汽車不惜巨資打造,為了追求豪車的卓越性能,技術狂人皮耶希曾經給他的工程師提出了多項技術要求。
然而,新車問世后,一邊是近乎完美的產品設計,而另一邊卻是反響平平的銷售業績。
直至2016年,這款曾經大眾集團寄希望用來狙擊老牌豪華車企BBA(奔馳寶馬奧迪)的輝騰正式宣告停產。上市十四年間,除了在坊間留下了低調神車的傳說,還給大眾集團帶來了超過20億歐元的累計虧損。
曾有汽車行業分析師評價“輝騰極為完美,只有兩個缺點,一個是車身頭部的大眾標識,另一個是車尾的大眾標識。”用戶所熟識的大眾生產的都是速騰、高爾夫、帕薩特這樣的低中端車型,大眾這個品牌天然就不具備豪車的基因。
也許整個十四年間只有皮耶希跟他的工程師們認為他們在造一款豪車,用戶也許從未這么認為。
這篇文章,我將重點與你討論如何匹配需求,即面向你的用戶回答“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商品或服務,為什么要選擇你?”
我把“如何讓用戶選擇你”這個復雜問題拆解成兩個小問題,即“你想營造什么樣的品牌認知”,“如何讓品牌印象觸達你的用戶并讓客戶選擇你”。
一、差異化的品牌認知
要想被用戶認識,我們需要考慮的第一件事是要以一種什么樣的形象出現在用戶面前,即向用戶傳遞一個什么樣的品牌認知?
必須明確的是,傳遞什么樣的品牌認知是用戶認知層面的事情,而商業競爭的終極戰場是用戶的心智,商業競爭不存在所謂的事實,認知就是事實。
你在做什么與用戶認為你在做什么完全是兩件事,這中間還有一條巨大的認知鴻溝需要跨越。重要的不是你是什么,而是用戶認為你是什么。
與大眾汽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豐田汽車也曾嘗試研發自己高端轎車,新車型在重要配置與豐田原有車型完全獨立,車身設計也與原有車型有較大差異,并且啟用了新的品牌名、品牌標志,4S店也都獨立于豐田其他轎車品牌。
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雷克薩斯成為全球著名的豪華轎車品牌之一。
可以想見,啟用新的品牌名、生產線甚至是獨立的4S店能給豐田公司帶來巨大的成本以及不確定性。而這一切所能換來的唯一確定性是,用戶不會認為把新車型與豐田品牌下的其他中低端車型聯想到一起,盡管在事實上雷克薩斯與豐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每個品牌在用戶的心智中都是有其特定的“人設”,一旦在某個細分領域卡位成功,最需要警惕的就是在這個品牌之下肆意擴充品類。你想一個品牌打天下,想一個品牌什么都是,往往最后的結果就是用戶覺得你什么都不是。
這一點在中國手機戰場也是被反復驗證過的,華為跟榮耀,小米跟紅米,VIVO跟IQOO,魅族和魅藍。手機廠商不惜巨資打造雙品牌的原因之一就是各品牌受限于品牌創立伊始的“人設”,很難在其他細分市場有所建樹。
原則1
這便是我想跟你分享的構建品牌認知過程中需要遵循的第一條游戲規則,永遠不要宣稱自己什么都好。什么都想做好,往往意味著什么都做不好。
如果我嘗試跟你灌輸一款我所生產的洗發水兼具去屑、柔順、滋養的功效,并且還是純天然的沙龍級洗發水。你會是什么感覺?
可能會有人覺得,“好事都讓你一家占了”,然后呵呵一笑。
而更多的情況是,當你看到這一段的這一刻,可能僅僅只是過了一秒鐘,你已經不記得我所描述的洗發水具備什么樣的功效了。
商業世界的一個天然矛盾是,作為賣方的CEO或者產品經理總是希望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能更多的解決用戶的問題,而受制于人們的認知帶寬有限或者自然遺忘規律,作為買方的用戶似乎永遠都只能GET到生產經營者極其有限的一到兩個特點。
日化品巨頭寶潔公司在回答用戶多種多樣洗發需求時,分別用了五款產品。用海飛絲來解決去屑的問題;用飄柔來解決柔順的問題;用潘婷來解決滋養的問題;用伊卡璐來解決純天然的問題;用沙宣來滿足用戶追求沙龍級洗發水的問題。
海飛絲、飄柔、潘婷、伊卡璐、沙宣這五款洗發水都是寶潔旗下的。
也許在本質上,這五款洗發水從原料到功效的差別微乎其微,海飛絲不一定沒有飄柔柔順,飄柔也不一定不如潘婷滋養,甚至也不排除某款洗發水在很多的指標上都優于其他競品。
但是在建立品牌認知上,這些品牌就都跟約好了似的,一個蘿卜一個坑,一家占據一個坑。你服務你的去屑用戶,我服務我的柔順用戶。也沒看到哪個品牌站出來說“勞資能去屑能柔順能滋養,勞資天下第一。”
孫子兵法的《虛實》篇中提到: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防備前面則后面的兵力就少,防備后面則前方的兵力就少……哪里哪里都想防備,則哪里哪里都兵力不足)
絕大多數情況下,敢自稱自己是包治百病的藥都是用來收智商稅的,甚至你有沒有想過,即便是敢宣稱自己能治百病的“包”,他的作用對象也僅僅是一小部分的女同學。
所以作為企業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你幾乎沒有可能在所有細分領域都做到最好,沒有絕對的優勢,只有局部范圍內的相對優勢。
同時,你也要認識到,受制于用戶的認知帶寬及記憶資源,我們也不用去指望用戶能把我想灌輸的十大優點全部記住。能把你的品牌與某一個特性聯想到一起就可以謝天謝地了。
基于企業與用戶的以上特點,在產品營銷上也許有且僅有的應對方式是集中全部資源將一個品牌形象(特性)做到最好,把你與眾不同的優勢無限放大,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原則2
那么,如果不宣傳自己什么都好,企業應該怎樣建立自己的品牌認知?
關于這一點,定位理論給出的答案是,找到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點,然后成為那個領域的第一名。(限于篇幅,這里不展開介紹定位理論,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翻開艾·里斯的《定位》,下文是在定位理論上的延伸推論。)
并且在定位理論的基礎之上,我想跟你分享我的第二條原則,隨著物質條件的豐富以及人們內在需求的演化,人們對同樣的產品會賦予不同的期待,因此市面上總能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點。于企業或個人而言,足夠用心,總能發現新的用戶需求。
瓶裝飲用水,過去人們只要求能解渴,行業霸主也一直被娃哈哈怡寶等純凈水品牌占據。
而同樣是賣水,剛剛上市不久的農夫山泉在當年就沒有在純凈水的賽道參與競爭,而是創造了一個新品類“天然水”。
農夫山泉硬生生的在原來的純凈水產品中撕開了一道口子,并不斷向用戶灌輸“天然水比純凈水健康”,在成功的成為行業公敵的同時,也一舉走到瓶裝飲用水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
農夫山泉造出了一條叫做“天然水”的賽道,去滿足一部分既要解渴還要健康的用戶的需求。
也同樣是賣水,今麥郎在16年推出了一款名為涼白開的瓶裝水。并且與市面上一眾純凈水、天然水、礦泉水品牌劃出一條清晰邊界:你們那玩意叫生水,我這個叫熟水,喝熟水對身體好。
涼白開造出了一條叫做“熟水”的賽道,去滿足那部分既要解渴還要對身體好還要符合我們家常喝水習慣的用戶的需求。
哪怕只是一瓶沒有任何味道的瓶裝水,市面上也會有純凈水、天然水、蒸餾水、礦泉水、熟水等等不同的品類去滿足不同用戶的訴求。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把水燒開然后灌裝的生產線上個世紀的工程師就能造出來,但是,涼白開瓶裝水直到2016年才出現。
這其中的一個原因也許是過去人們只關注解渴而不關注健康,然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缺一個洞察,一個認為人們需要喝更為健康的涼開水的洞察。
所以,市場永遠有機會,但是市場不對那些以為這個市場沒機會的人開放。
原則3
當然,找到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點并且發明一款新的產品絕非易事,那如果找不到是不是意味著很難有機會了呢?
我想分享的第三條法則是,未滿足的需求并非一定是要產品層面做出調整,你只需要找到一個未被關注的特性并且在營銷上不斷強調即可。
展開來講,打造差異并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你只需要在產品上做出很小的調整,有時候甚至都不需要調整,你只需要強調別人家品牌所沒有強調的產品特性,用戶會在使用過程中自行腦補放大這種差異。
其原因有二,一方面于品牌方而言,對于大多數產品特性都并不存在一個唯一的剛性指標去佐證他。沃爾沃說自己足夠安全,他只需要在一萬個跟安全相關的數據指標中找到一個明顯優于其他品牌的指標來說就夠了。
沃爾沃只要跟大家說安全帶是他們家的發明,他就能在安全這個特性上吹上一輩子了。
另一方面于用戶而言,用戶對于產品的價值判斷,不取決于他們真正得到了什么,而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他們感知到什么。產品使用者為了保持認知的一致性,一旦有了一個先入為主的品牌認知之后,也會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的自我洗腦。
用戶哪怕只是發現擰開沃爾沃的某個螺絲時比較費力時,都有可能會把它與“沃爾沃很安全”這一客觀上未必存在的事實聯系到一起。
“用戶感知”是極容易被操控的,食堂給你同樣分量的菜,是采用先舀一大勺再往回倒一點的方式還是采用每次舀一點分兩三次舀完的方式,給人在感受上就能造成巨大的差異。
從營銷的角度來講,通過感知上的差異來制造品牌印象的差異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寶潔采用的叫多品牌戰略,也許你會發現所有洗發水可以有的功能特性都被寶潔用一個品牌強勢占領用戶的心智。是不是意味著新的洗發水品牌沒機會了?
有一款叫清揚的產品,不在任何功能上跟你爭搶用戶心智,于是,劃出了一條叫做“男士專用”的賽道。
你覺得,清揚用在男士的效果上一定優于其他品牌嗎?或者說清揚的洗發水用在女士的頭發上效果差于別的品牌嗎?
未必。
也許只是清揚發現了男士專用這個賽道上沒有別的玩家而已,并且清揚在這個賽道上持續深耕,最終作為洗發水界的晚輩,也一舉從前輩手里奪下了不小的市場份額。
經濟學家何帆提出個茍且紅利的概念。意思是雖然看起來所有人都在做事, 但是其中有大量的茍且者。你只要稍微比他們往前一點點,就能享受到的紅利,也就是在別人覺得沒必要的地方,自己堅決不茍且,并且在別人不那么認真的地方,自己多較勁一點,自己深想一步,多認真一點,你就能享受到別人的茍且,給自己帶來的紅利。
而時代的茍且紅利給創業者留下的機會是,你需要找到一個某個品類下無人涉及但又有一定市場基礎的產品特性,并且一直強調一直強調。很多細分領域,并不要求你在事實上是最出眾的,但就因為,你在強調,別人沒強調,自然在用戶的認知里你在這個領域就是比別人優秀。
以上,是我對于我們應該向用戶傳遞一個什么樣的品牌認知這個問題的回答,總結來講就三句話:不要試圖跟用戶說明你所有的優點;找到一到兩個未被滿足的需求點改良產品;如果無法找到未被滿足的需求,可以嘗試尋找一到兩個未被關注的產品特性并在營銷上不斷強化。
二、觸點理論
為自己設計一個差異化的品牌“人設”是你走向市場接受用戶檢驗的第一步,你需要邁出的第二步是——出去走走,打扮得花枝招展不出去走走對得起你買化妝品的錢嗎。
這一部分,我想跟你分享一個叫做“觸點”的概念。
我對觸點的定義是,用戶與你的產品或服務接觸的場景,他可以是你派出去掃樓的業務員,可以是你高價租下來的商鋪,可以是關鍵字廣告或者信息流廣告中的算法推薦,可以是直播間跟你分享產品的網紅,可以是掏心掏肺跟你推薦產品的朋友,也可以是無處不在的品牌影響力,但凡能讓用戶了解到或者想到你的產品或者服務的場景都叫觸點。
我想通過觸點這個概念想跟你討論的第一件事,希望你能認真想一想:你的產品或服務有多少個與用戶接觸的觸點?
如果你只是在百度上投了廣告,那么,你就不能怪那些個用搜狗搜索、用360搜索的用戶不買你的產品了。
如果你只是安排了200個業務員出去跑業務,那么,你就不能怪疫情來襲的時候你的客戶不給你下訂單了。
我相信有相當一部分的業績不佳的同學們,在你全部的觸點列出來之后才發現,你的潛在客戶有且只有那么一兩個渠道能了解到你的產品或者服務。
對此,我強烈建議你,別總在一兩棵樹上吊死,上旁邊的幾棵樹試試。
如果你全部的經營收入極度依賴很有限的一到兩個觸點,即便你現在業務量還可以,但是,你的業務抗風險能力很差。一場疫情可以讓你整個線下銷售團隊停擺,一個關鍵人物的下馬可以讓整個商業帝國崩塌。
如果這個話題只討論到這個層面打止,我想一定有人會以為觸點“越多越好”,于是著手準備把自己家的品牌形象安排得滿世界可見。
但是,請你打住,我沒有說這樣的話。
每一個觸點都是有成本的,但不見得每一個觸點都能夠帶來收益,對于那種幾百萬的廣告預算砸下去濺不起一點水花的渠道,二話不說,跑,趕緊跑。
觸點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存在有一個行業的通用標準會告訴你,你這一行就應該有幾個觸點。
而是具體行業具體分析,沒有標準,自行拿捏,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但絕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綜合考慮邊際投入與邊際產出之后謹慎選擇的結果。(正在考慮出一篇科學決策的文章,保不齊會提到這一part的分析手段)
以上是關于觸點數量的選擇,另外想要跟你分享的是關于觸點類型的選擇。
不同類型觸點之間也是有效率的高低的,不同的觸點對于用戶的決策影響力也是有巨大差異的。在為數眾多的觸點之中,我們尤其要關注算法、網紅、朋友推薦以及品牌影響力這四大類。
觸點1:品牌
在過去的100年間,品牌是絕對的消費決策制定者。得益于大媒體尤其是電視機的出現,開啟了品牌攻城略地的時代。
深入到整個消費決策的過程中,我們以買手機為例,有的人會選擇走進一個手機商場,面對琳瑯滿目的手機品牌,歷經跟銷售溝通價格、性能、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細節后才選定付款,這是一類人。
還有一類人,會直接走進一家品牌的專賣店,然后挑一個手機回家。
發現沒有,第二類人根本就沒有參與賣場銷售員之間的競爭,他們可能在很久以前的某個不經意的品牌印象植入就做好了買哪個品牌手機的決策。
品牌影響力,是這個場景下最為重要的消費決策推動力量。
有一類產品,他們天生品牌辨識度比較低,你能很清楚的知道你用的手機是什么品牌,但是你未必清楚你們家的毛巾、你們家的曬衣架、你們家吃飯的碗用的是什么品牌。
那么對于這一類產品,我們很難通過塑造自身的品牌影響力來影響消費決策,但是這不代表不可以利用品牌影響力,一般的,這類產品通過選用渠道品牌的信用來為自己的產品背書。
用戶可能不知道A品牌的拖把跟B品牌的拖把哪個品質好,但是用戶可以判斷網易嚴選的拖把大概率會比樓下夫妻店的拖把品質更好。
用戶可能不知道A品牌的蘋果跟B品牌的蘋果哪個更健康,但是用戶可以判斷沃爾瑪的蘋果大概率會比路邊水果攤的水果更健康。
網易嚴選、沃爾瑪本質都是是渠道品牌,渠道品牌也是品牌。
擁有足夠強勢的品牌影響力,可以幫助我們免于無畏的競爭,對于一個已經影響用戶心智的品牌手機來說,當這個用戶決定要買手機的那一刻,那些個賣場里的其他品牌就已經輸了。對于一個已經影響用戶心智的品牌渠道來說,當這個用戶決定在這個渠道購買某一款產品時,那些個躺在其他渠道的同類產品也已經輸了。
品牌是一個很有力的銷售武器,品牌辨識度高的產品可以通過打造自身品牌影響力影響用戶購買決策,品牌辨識度低的產品可以通過借助渠道品牌的背書來影響用戶的購買決策。
觸點2:算法
緣起于90年代出現的互聯網和之后的移動互聯網逐漸將大媒體瓦解,品牌的溢價正在降低。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去年新冠疫情最為嚴重的一段時間。雙黃連口服液被爆出有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作用,然后緊接著,各大電商平臺雙黃連口服液全部售罄,連帶著獸藥雙黃連也庫存告急,人們瘋狂起來簡直太可怕了,連畜生的東西都搶。
當然,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沒有仔細看說明就下單,并不是有意為之。但是吊詭的是,雙黃蓮月餅也要快搶完了。
但凡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大概率都不會去指望買盒月餅回家能抵抗肺炎吧。別說編劇敢不敢這么編,月餅估計這輩子都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要肩負起抗擊新冠的使命。
那么,買月餅干嘛?吃。不是中秋節為什么想到吃月餅?因為搜索雙黃連的時候看見雙黃蓮月餅,突然就想吃了。
雙黃連口服液的意外走紅讓一部分人想到或者了解到雙黃蓮月餅,于是就有了這一出鬧劇。
我想問的是,你認為這個場景下的購買雙黃連月餅的消費決策最大的力量推動是什么?
算法。
電商網站的算法誤解了你的意圖,你要買雙黃連口服液,電商網站以為你所輸入的“雙黃連”是指雙黃蓮月餅,于是,有一部分意志不堅定的同學看到了算法推薦商家的月餅圖就買了一堆月餅回來。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在網上購物時,看似你擁有完全自主的購買意志,但是,網站的推薦算法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你買到什么不買到什么。
電商網站把流量導到哪里,你就大概率會做出什么樣的消費決策,絕大多數的購買決策都發生在你關鍵詞搜索出來前10個頁面的列表的商家里。
在關鍵詞搜索結果里,在新聞資訊平臺信息流里,在你刷的短視頻里,大數據通過記錄你的行為、習慣、偏好,加上大廠背后數以千計的研發工程師,平臺的算法總能夠在適當的時機出現你當下最需要產品信息廣告。
你以為是你的自由意志決定了你在哪個商家購買哪款產品,事實上,很大的一部分消費決策是由算法幫你決定的。
我在《關于馬斯克需求理論的幾個推論》(文末附鏈接)一文中曾經提到過偶發性需求,講的是那部分通常“事出有因”才有的需求,這類需求的一大特點是用戶沒有購買的動機,你幾乎沒有辦法說服他購買產品。
不想買挖掘機的用戶,你天天在他面前說“買它買它買它”,他該不買還是不買。對于這一類產品,最好的方式也許不是主動出擊,而是在意向用戶可能出現的路徑設法攔截。
廣告營銷界也有一條哥德巴赫猜想“我知道我投出去的廣告有一半被浪費掉了,但是不知道是哪一半。”大眾媒體總是不可避免的把廣告投向那至少一半的非意向客戶。
而算法通過精準刻畫用戶需求,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浪費,對于偶發性需求是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觸點3:朋友推薦
你選購大品牌的產品,是因為你相信大品牌不會犧牲品質來降低自己的品牌聲譽。你在淘寶選購不知名廠商的商品,是因為你相信淘寶會作為一個公平的規則制定者。
高效的觸點除了能夠規模化的觸達用戶,更重要的作用是建立信任關系,降低交易費用。
而在幾乎所有的觸點中,朋友推薦這種強信任關系產生的背書遠超于其他關系。
近些年社交媒體的興起更是使得朋友推薦變得無孔不入,正是基于強信任關系以及實時可觸達的社交媒體,朋友推薦愈發的演變成一股重要的消費決策推動力量。
市場營銷里有一個POE的概念。
- P(Paid Media)指的是付費媒體,不管是大媒體時代的電視廣告,還是電商平臺里付費的推薦算法,都是屬于付費媒體。
- O(Owned Media)指的是自有媒體,包括企業的公眾號、個人號等。
- 而E(Earned Media)指的是贏得媒體,比如你沒怎么花錢但是引起別人自發的傳播。
與大媒體的時代的電視機跟推薦算法有所不同,自有媒體是一種免費的,可以重復使用的流量。
有一個彩妝品牌完美日記,2017年才上線天貓店鋪,2018年、2019年就已經成為了天貓雙十一彩妝類目的第一名。
其核心打法之一就是貼身服務,你在完美日記的線下店鋪,很容易就能找到他們的二維碼,但這個二維碼并不指向官方公眾號,而是他們運營團隊的個人微信。
完美日記有個100人的團隊,運營了上千個微信號,可以和數百萬用戶直接連接。而這幾百萬用戶,這數千個微信號都是觸點,作為完美日記的自由媒體,可以無限次免費觸達自己的用戶。
對于完美日記來說,開店的核心,可能就是加微信。加微信,就是用一次觸點,換無限次觸點。
觸點4:直播帶貨
幾乎每一場技術變革,都會導致商業結構性的巨變,4G出現讓我們感受到的是直播電商的魅力。直播帶貨也是消費決策一支重要推動力量。
從觀感上來說,直播帶貨跟我們過去的電視購物看似差別不大。但其底層的基礎邏輯是有很大差異的。
電視購物的主角是貨,主持人是作為商家的代理人,把貨順利的推銷出去幾乎是唯一的訴求。
而直播帶貨的主角是人,網紅是作為用戶的代理人,讓用戶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產品才是大多數帶貨網紅的追求。
與朋友圈的強信任關系不同,網紅構建信任的基礎邏輯是低價,是獨有的消費體驗,是寵粉經濟。頭部網紅的自身的定位就不是幫助品牌商賣東西,而是幫助粉絲買東西,用最低的價格建立起粉絲的無條件信任。
李佳琪會因為其推薦的產品比隔壁薇婭直播間的同款產品貴了五元錢而去煽動網友退貨,其本質原因也是,對于帶貨網紅而言,更多的為用戶創造增量價值才是能持續紅下去的基礎。
20年的疫情,加速了直播帶貨行業的發展,從業人員呈現井噴式的增長。但是我想,有相當一部分腰部以下的帶貨網紅也許沒有想清楚這一點,作為帶貨博主,你代表的到底是誰的利益。
網紅帶貨的本質是逆序銷售,用戶是先認可帶貨的網紅,然后才去認可網紅帶的貨。
直播間物超所值的購物體驗促進了更多用戶的信任,用戶的信任進一步加強了網紅對于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反過來更具有性價比的產品有會引來更多的用戶。
這種良心循環帶來的結果是,粉絲逐漸形成只認人的心態,在購買商品上對主播形成了依賴,只要是主播推薦的,不知名產品也有逆襲的機會。
一方面,想跟腰部以下的網紅說的是,一切不以為用戶創造增量價值的直播帶貨都是耍流氓。
另一方面,于用戶而言。過去用戶被品牌廣告擊中到購買發生之間有一段時間間隔,因此品牌對用戶消費決策影響必須足夠深刻持久,才能保證購買時的決策引導。
而如今當你聽到李佳琦“買買買”的喊聲時只需要輕點幾下屏幕就完成了購買,商家品牌對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被大大削弱了。
有賣紙的A廠在拼命的打磨自身產品,在砸重金塑造自身品牌影響力。還有賣紙的B廠,通過與帶貨網紅的合作讓很多用戶屯了一年的用量在家里。
A廠說,“就很奇怪啊,大家突然就不買我們家的紙了。”
當然我不是在勸A廠要去直播帶貨,這個決策要慎重,我只是想提醒市場上千千萬萬的A廠,要警惕直播網紅對于用戶消費決策影響。
以上,品牌、算法、朋友推薦、直播帶貨是當下(可能也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消費決策的重要觸點。
觸點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各位看官慎用。
總結一下,過去三篇文章,我用了兩篇文章分別回答了如何發現需求(回答“客戶要什么”)、如何滿足需求(回答“你提供什么”),以及你現在看到的這一篇文章討論如何匹配需求,即面向你的用戶回答“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商品或服務,為什么要選擇你?”(文末附有前文鏈接)
三篇文章有前人的經驗,也有我的總結,希望能給你帶來哪怕一點點的認知增量。
商業世界的每一天都是異常的精彩紛呈,有人江河日下,也有人躊躇滿志,有人會覺得離改變世界就只差一個程序員了。
但是,如果認知不夠,給你一百個程序員都沒用。
推薦閱讀:
#專欄作家#
十八線PM,公眾號:十八線PM(ID:Product–Manager),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也許是代碼相對規范的創業者中最具商業洞察力的十八線產品經理,提供有深度的產品設計、產品運營、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相關內容。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