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面對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職場人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調節自身、提升動力,迎接一個更加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生活?在本篇文章里,作者總結了一份職場人可以借鑒操作的健康指南,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我以前在文章里講過:我們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問題,其實都可以通過三種方式解決:鍛煉、社交,以及良好的作息。
這句話多少有開玩笑的成分,但實際上也的確如此。
為什么呢?因為這三種方式,可以幫助你保持一個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而這種狀態,可以極大地增強你的抗壓能力和復原力。
我們在生活中遭遇到的壓力,很多時候,其實都并非來自于問題和挑戰本身,而是來自于什么呢?我們內心深處對這些問題和挑戰的恐懼。
而這些恐懼又來源于什么呢?源于我們對自己的不自信。我們不認為我們能夠抵抗它們、克服它們,因此當面對挑戰時,會更加容易把威脅放大,從而讓自己采取回避的策略。
更深一層挖掘,這種不自信,很大程度上又來自于我們對自身狀態的認知和理解。
神經科學家 Antonio Damasio 認為:我們的身體會不斷綜合肌肉和骨骼的狀態,獲取全身運動能力的信息,這些信息會構成我們對「自己能做什么」的內在認知。而這種內在認知,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因此,Damasio 認為:如果一個人缺乏鍛煉,導致他身體孱弱、不夠健康,那么這種狀態可能會造成壓力、焦慮和低自尊——而這是無法通過思考和心理的調整來彌補的。相當于說,它決定了你「心理狀態」的上限。
所以,一個具備更佳身體狀態的人,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總是能夠比一個狀態不佳的人,擁有更強的主動性、進取心、自信心,以及毫不懈怠的毅力。
實際上,這個時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壓力、焦慮以及心理問題?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世界在加速,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和復雜;而另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工作壓力太大,大家無暇放松、鍛煉,始終處于緊繃的狀態之中,從而使得我們的抵抗力變得低落,更加容易產生種種問題。
很多人看到「健康」,會認為,只要自己不生病,體檢狀況正常就好,反正慢性疾病和死亡離自己還很遙遠——但其實不是的。
先不提近幾年的種種猝死事件,身體狀態的低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使得我們更加難以抵抗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降低幸福感。
另一方面,身體狀態的低落,又會極大地限制我們的精力狀態。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精力管理」。有朋友問,那么我們的精力上限是否可以提高呢?答案是:精力上限跟身體狀態是密切相關的。
假設一個足夠健康的人,他的精力上限是100%;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這么健康,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我們的精力上限,很可能只有50%、60%。
因此,提升我們的身體素質,保持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態,對于我們的認知能力、生產效能,也會有巨大的提升。
那么,對于平時已經十分忙碌的職場人來說,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可以如何提升我們的身體狀態呢?
這篇文章,我想跟你聊聊身體與大腦的聯系,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01
首先,說說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久坐。
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每天坐著的時間有多長?8個小時?10個小時?甚至,超過10個小時?
我們的身體并不是設計用來久坐的。從漫長的進化史來看,我們在上百萬年的生活中,一直是在保持活動,行走、奔跑、跳躍、勞作……這種需要長時間坐著的生活模式,只不過短短一兩百年。
因此,「坐著」其實不是一個最佳的狀態,對身體來說,最好的狀態是什么?是不斷改變它的活動,不斷地切換各種姿勢,不要讓某一部位的肌肉持久地緊張,承受負荷。
生活中,很多讓你舒服的事情,實際上并不健康。糖分是如此,即時反饋和刺激是如此,長時間的坐著(包括躺沙發)也是如此。
挪威一個研究小組調查了超過 36000 人的數據,進行了平均超過 5.8 年的跟蹤研究,發現:當每天持續坐著的時間超過9.5小時后,死亡率就會顯著增加。(Ulf Ekelund et al., 2019)
2021 年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全球大約1.6%的高血壓、2.2%的膀胱癌、2.8%的乳腺癌、2.8%的子宮內膜癌、2.9%的結直腸癌、4.5%的2型糖尿病、5.0%的冠心病、5.0%的中風、6.9%的胃癌、7.2%的抑郁癥、7.2%的食管癌、7.2%的腎癌,以及8.1%的癡呆癥,都可以歸因于缺乏運動,也就是久坐。(Katzmarzyk et al., 2021)
2018 年的一項研究著重研究了久坐跟認知能力的關系,結果發現:久坐會降低大腦的認知能力。原因是,久坐不利于心腦血管循環,而這會顯著降低大腦的思考與認知能力。(Bakrania et al., 2018)
你必須樹立起這么一種觀念:坐著其實并不是一種休息。對身體來說,真正的休息,其實是站立、散步、坐下這三者的不斷切換。保持任何一種姿態過久,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對身體和大腦都是一種損害。
但是,由于工作的緣故,我們可能很難做到「不久坐」,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盡量降低久坐的危害呢?
2021 年的一篇論文提出了一條計算公式:1:3:12 左右的比例是比較合適的。也就是:每久坐1小時,最好搭配進行3分鐘的中等或劇烈運動,或者12分鐘的輕度運動。(Chastin et al., 2021)
論文提出了幾個相對比較有效的建議,可以極大緩解久坐帶來的健康危害:
- 55分鐘的中等或劇烈運動+4小時的輕度運動+11小時久坐;
- 13分鐘的中等或劇烈運動+5.5小時的輕度活動+10.3小時久坐;
- 3分鐘的中等或劇烈運動,6小時的輕度活動+9.7小時久坐。
這里的輕度活動主要是指散步、站立、做家務等等。更加詳細的內容,下面會講。
我個人一般會建議:每工作半小時左右,站起來活動3-5分鐘,可以是倒杯水,伸伸懶腰,到處走走。你也可以換算成1小時活動10分鐘,等等,按照自己更適合的節奏來。
另外,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結合保護視力的 20-20-20 法則。亦即每工作20分鐘,起來活動20秒,眺望起碼20英尺遠(6米遠)的地方。
一定不要讓身體長期地處于某種狀態里,這是一種損耗,而不是休養。
02
鍛煉不僅是降低久坐的危害,它也會帶來無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鍛煉可以增強全身的抑制作用,減少炎癥反應,調節激素水平,減弱身體對壓力的生理反應,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抵御壓力;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大腦的血流量。
據測算:當我們跑步或快走時,大地對腳掌的反作用力會在血管中形成微小的湍流,提高約15%的大腦血流量,增強大腦的活躍。
2016 年的研究發現:當我們進行強度較高的鍛煉時,會促進身體釋放一種叫做骨鈣蛋白的激素,這種激素會影響海馬體的神經元連接,從而影響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因此,在中年時期身體素質更強的人,在10年后往往會有更加優秀的記憶力。(Steves et al. 2016)
另外,如同我在《如何讓大腦保持年輕與健康? 》中講到的:鍛煉,尤其是需要全身各部位協調的活動,會刺激大腦對全身的控制力,鍛煉大腦對大量涉及平衡、導航和運動的信號的協調能力,有效提升大腦的認知儲備,避免大腦老化。
……
簡而言之,身體跟大腦的聯系是極其密切的。許多我們的傳統觀念,比如「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等等,也許都要做一個全新的修正了:身體素質不但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會極大地影響大腦的運作能力。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適合的鍛煉方式和鍛煉強度呢?
這里,需要聊聊前面提到的輕度、中等和劇烈運動。
我們一般把一個人靜息狀態下(也就是什么都不做)的耗能稱為一個「代謝當量」,寫作 MET,大約相當于每公斤體重每小時消耗1千卡能量。也就是說,一個80公斤的人,在完全靜息情況下的基礎代謝,大約是每天 1920 千卡(80×24)。
當然,實際情況中,由于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所以真實耗能肯定會高于這個數字,并且男性和女性也會有差異。
輕度運動是指強度在 1-3 METs 的活動,比如散步,打掃衛生,演奏樂器;中等運動是指強度在 3-6 METs 的活動,比如疾走,跳舞;劇烈運動是指 6 METs 以上的活動,比如跑步(速度越快耗能越高)、無氧訓練,以及大多數體育運動。
那么,每天采取多大的運動量比較合適呢?
2018 年一項研究發現:每天進行25分鐘的中等或劇烈運動,與完全不運動的人相比,死亡率可以下降25%;而每天進行100分鐘中等或劇烈運動的效果是最好的,可以降低80%的死亡率。再往上就不顯著了。(Saint‐Maurice et al., 2018)
美國 CDC 的建議是:每天至少進行25分鐘中等或劇烈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至150分鐘的劇烈運動。
如果你需要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的話,我個人會建議:每天進行半小時左右的劇烈運動,比如跑步、騎單車、無氧力量訓練。除此之外的時間,能多站起來就站起來,能多散步就多散步。
2019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步行5000-10000步,就能有效增加腦容量,提高認知儲備,降低大腦衰老的程度。
無論你是開車還是地鐵上班,最好保證有一段步行的路程,中午吃飯時也可以到附近散散步,晚上亦然。平時工作過程中,每半小時或一小時起來活動一下。每天最好加起來能有3-4小時的站立和步行時間。
這樣,才能使得你的身體與精力狀態保持在一個更好的狀態。
03
上面講了鍛煉的強度,下面講講鍛煉方式。
先聊聊跑步。
跑步也許是最普及、最常見的鍛煉方式。相對而言,也有比較多的研究。
比如:跑步可以促進血液中一氧化氮的產生,可以修復血管,保持血管彈性。跑步可以刺激 BDNF 的合成,提高大腦的運作效率。等等。
不過最有趣的可能還是這個:2014年,韓國科學家 Duck-chul Lee 等的一項研究表明:比起不跑步的人,跑步的人通常可以多活三年左右,即使他們有其他的不良生活習慣。
這項研究發出來之后,引發了很多來信討論。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我需要跑多久呢?有沒有可能我花在跑步上的時間比我增加的壽命還要多?(大家果然都非常務實)
于是,2017年,Duck-chul Lee 的團隊又公布了一項后續的成果:
- 數據表明,不論速度快慢、里程長短,跑步都可以降低約40%的死亡率。即使剔除了吸煙、飲酒以及高血壓、肥胖之類等因素后也是如此。
- 據估算,平均每跑步1小時,大約可以延長預期壽命7小時。
不過,這種延長預期壽命的效果,封頂就是3年。那么平均算下來,每周跑4小時也就差不多封頂了,再多也沒有提升了。
而對于完全沒有運動經驗的人來說,每周1小時可能是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節奏。
那么,是不是只有跑步才能延長預期壽命?其他運動方式可以嗎?
理論上也是可以的,因為原理是對沖久坐所帶來的健康危害,以及提高身體的有氧適能。所以只要是達到一定強度的鍛煉方式應該都可以。
那性價比更高的鍛煉方式是什么呢?
2011年,一項針對中國臺灣數十萬人的研究發現:對從不運動的人來說,每天進行約1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就能降低約10%的死亡率;而如果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想要達到相似的效果,只需要5分鐘。(Wen et al., 2011)
2013 年,一項研究發現:跟步行的人相比,跑步者患高血壓的風險降低了 38%,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 71%。(Williams & Thompson, 2013)
那么,是不是跑步一定更好呢?并不是。如果讓步行的人把他們的耗能量控制在跟跑步相似的水平,那么兩者的差異就被抹平了。
也就是說:鍛煉的方式并不是特別重要,鍛煉所消耗的能量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一個可能性是:鍛煉帶來的效果主要跟單位耗能相關。單位時間內耗能更高的活動,理論上會具備更高的性價比。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活動是 HIIT(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因為 HIIT 的理念就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加大運動負荷,達到近似極限值,然后休息,再運動,再休息,讓身體來回處于高強度負荷-放松-高強度負荷-放松的循環之中。
當然,真正意義上的 HIIT 難度很高,METs 數可能在 10 以上,甚至在 15 以上,那就不需要半小時了(大多數人也做不來),5-10分鐘就差不多了。
簡而言之,一個簡單的結論是:單位時間內越劇烈的活動,效果越好。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鍛煉身體的適應力,另一方面性價比也會更高。當然,務必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越激烈的活動也就意味著越高的心臟負荷,千萬不要發生意外。
04
講了這么多關于鍛煉的內容,最后,簡單點一點其他幾個部分吧。
1. 社交
社交的重要性,我在這篇文章,破除你對社交的困惑 已經講過了。社交本身就是人的一項基本需求。如果被動缺乏社交的話,短期來看,會引發大腦類似饑渴的反應,加重焦慮、不安、恐懼;長期來看,會對大腦的神經元連接造成損害,使得大腦加速衰老,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癥的風險,提高死亡率。
比如:針對300多萬平均年齡為66歲的人的元分析顯示,社會隔離和孤獨增加了高達30% 的早期死亡風險。(Holt-Lunstad et al., 2015)
比如:長期缺乏社交聯系對大腦造成的危害,跟肥胖或每天抽煙超過15支等同。(Holt-Lunstad 2017)
所以,我一直建議大家:一定不要把生活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每天就是家和公司兩點一線,這樣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越來越窄」的怪圈里面。
一定要主動走出去,多認識一些人。譬如,在網上加入一些志同道合的社群,認識一些聊得來的小伙伴,節假日約出來一起做一些活動,比如運動、娛樂、聚會,都是非常好的模式。
再比如,利用周末的時間去參加一些培訓班、俱樂部,或是密室逃脫、劇本殺,既可以學到一些技能,接觸未知的領域,又可以認識新朋友,一舉兩得。
哪怕你是一個社恐患者,也不妨試著讓自己邁出舒適區,打破自己的舊模式。
2. 睡眠
良好的作息主要指兩點,一是睡眠,二是飲食。關于睡眠,我在《怎樣才能睡一個好覺? 》中已經講得非常透徹了,在這里就不多說了。主要注意做到三點即可:
- 睡得好:睡眠過程中避免一切干擾。遮光窗簾,防噪耳塞,等等,能用的就用起來,盡量保持把光線和聲音降到最低,氣溫適宜。睡前也不要留有焦慮和負擔,可參考我在《怎樣才能睡一個好覺? 》中講到的方法。
- 睡得長:每天需要保持至少7.5小時的睡眠。否則有可能會影響記憶力、認知能力、思考能力,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癥的風險。
- 睡得穩:每天保持穩定一致的上床和起床時間,周末和節假日也不要改變,否則會造成睡眠紊亂,容易導致失眠。
3. 飲食
飲食這一塊,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東西,叫做「間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
簡單來說,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正常進食,一段時間里完全不攝入能量,讓身體分解儲存的肝糖原和脂肪供能。
最常見的間歇性禁食主要有兩種:一種叫做 16/8:也就是每天在8小時內正常吃飯,剩下16個小時里不攝入能量(可以喝茶、水、咖啡等);另一種叫做5:2:也就是每周5天正常吃飯,剩下不相鄰的兩天,每天只攝入 500-600 千卡的食物。
我自己是長期 16/8 踐行者 —— 在我還不知道這個方法之前就開始了,至今可能已經有十幾年了。也就是不吃早飯,每天只吃午飯和晚飯。當然,最好按照膳食金字塔來。
目前關于間歇性禁食的好處,一般集中在這幾方面:
- 刺激細胞啟動修復過程,修復和清除失調的蛋白質;
- 改變激素水平,提高身體的代謝率約3-14%,保持體重勻稱;
- 減少炎癥,降低心臟病、癌癥的風險,降低死亡率;
- 促進、調控免疫作用,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
……
很多人可能會問:不吃早飯,胃不會難受嗎?就我個人而言,完全沒有感覺。其實身體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只要你養成了習慣,它就會調整其他的各種細節來適配你的習慣。
所以,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未必天生就是理所當然的,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習慣了而已。
但是,這里要強調一下:
目前關于間歇性禁食的研究還不算多,且有一些爭議,所以未必適合你,未必適合每一個人。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了解一下,或者嘗試一下,看看是否適合。切忌一味模仿。
另外,如果你的身體有一些小問題,也未必適合間歇性禁食,可以咨詢醫生和相關專業人士。
希望今天分享的內容,可以幫到你。
身體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一定要好好善待它。
作者:Lachel;公眾號:L先生說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46sRZDLeq_alfWLGCrGfyw
本文由@L先生說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