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公眾號了”:給新媒體運營的10點建議!

編輯導語:如何做好新媒體運營?其中,運營人員需要把握用戶心理,具備獨特的觀點,生產讓用戶關注你的理由。同時,當下的新媒體運營工作還涉及到品牌、產品的多個方面,這考量了運營人員的綜合素質。本篇文章里,作者總結了新媒體運營的幾個策略,一起來看一下。

如你所見,現在公眾號做起來越來越難,打開率、分享、點贊都在下滑。其實都不用看大數據如何,就身邊的這幫人,頭部、腰部、底部號都有,基本都反應數據在下滑。

再加上短視頻的崛起,刷視頻的人越來越多,對微信生態也造成了擠壓。

所以,就有人說別做公眾號了,那已經是過去式的東西,快死掉了。

好吧,從公眾號誕生之日起,基本這些人每年都會說這樣的話。我看也有很多人開始唱衰抖音了,挺沒意思。

仁者見仁吧,這話題討論起來沒勁,也沒什么意義。如果你還在做公眾號自媒體,或者在企業做公眾號運營,那我寧愿給你10個新媒體運營的建議,這個更實在。

一、熟悉的事熟悉的場景沒有吸引力,打破認知才是吸引點

一般做新媒體內容,大致有4種:

  1. 針對熟悉的事物講熟悉的東西;
  2. 針對熟悉的事物講陌生的東西;
  3. 針對陌生的事物講熟悉的東西;
  4. 針對陌生的事物講陌生的東西。

很顯然,第一種 “熟悉的事物講熟悉的東西” 太過貧乏,激不起什么興趣;第四種 “陌生的事物講陌生的東西” 只會帶來生疏感,讓人避而遠之。

第三種和第二種是比較受歡迎的,都是在打破人的固有認知,帶來一些新的認知和驚喜,能引發用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當然,我個人更喜歡第二種,從熟悉的事物出發,帶來更豐滿、新穎的內容。

因為喜歡=熟悉+意外。

做新媒體運營,一定得培養 “逆向思維”,也就是打破一些常態,提出反向的觀點,制造沖突。

比如《如何管理你的老板?》、《好身材大多是吃出來的》、《我是從何從CEO一步步做到普通員工》等等。

一個出乎意料,內容又情理之中的選題角度,會顛覆大伙常規認知,從而引發興趣,借此有效地牽住用戶。而且,這種打破認知的內容,不點開看看你就渾身難受!

二、好奇心和與“我”相關,是內容吸引人的強勁保障

每天無數新媒體內容漫天飛,不到一秒的時間掃描標題,用最快的速度跳躍式閱讀,喜歡就看,不喜歡就關閉,愛了就關注點個贊,憎惡了就取關甚至舉報。

這就是當前新媒體內容的現狀。

那人們一般會對什么內容感興趣呢?有2個方向在我看來是肯定的。

1. 滿足好奇心的

好奇心是人類行為的內在核心動機之一,也是內容創作最可靠的一種選題方向,人的好奇心是永無止境的。

所有未知的、新知的、顛覆創新的、提高技能的、漲見識的、留有懸念的……等等,都容易吊起人的興趣。

2. 與我相關的

人們永遠都會關心與自己相關的內容,但是你講的其他內容可就未必了。這就像人們永遠關心的是一個產品給 “我” 帶來什么好處。

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注意力超級稀缺的時代,內容與用戶強關聯,與 “我” 高度相關,這才更有機會!

不管是視頻、音頻,還是圖文、條漫,在做內容時可以首先突出與 “我” 相關,多使用用戶關注圈內的信息。

比如很多賬號會刻意塑造出一個人物形象,講與目標人群類似經歷的故事,讓讀者看著看著就覺得 “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結果就是高度卷入。

還有人會明確描述對應人群所在的地域、年齡、方言、性別、職業、社會身份等標簽,讓用戶一眼就知道這條信息與 “我” 相關。比如《8090后社交指南》。

三、有槽點,人格更完整

90后、95后乃至00后大軍日益成為各大平臺消費主力,越來越多品牌想通過年輕化來獲得這個群體的喜愛。

年輕人喜歡什么呢?

未必是大品牌,更重要的是,他們認可的,覺得有個性的品牌。

這樣的品牌像朋友,可以交心,可以一起玩,可以一起哭,可以一起吐槽。并非要是完美的,而是像一個真實的人,有優點也有槽點,不再是過去品牌那樣每天都樹立高高在上的形象。

做新媒體運營也是如此,新媒體時代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平臺人格化,這就意味著有血有肉,有優勢也有缺點,當你有槽點的時候,更容易拉近與用戶的距離,人格也更完整。

別造完美人設,累,招煩。調侃自己,娛樂大家嘛。

四、想到更多分享轉發,就得多制造刺激點。

做這一行誰都想獲得更多的分享,那么首先,內容本身要過硬這個點就不多說了,這是一切的基礎,也是最強刺激點。

內容沒有一點價值,讀起來磕磕絆絆,毫無邏輯性,讀者馬上就關了,還何談分享?

然后,你的內容需要有更多刺激分享的點。就像賣一個產品,我們需要有清晰的賣點,那想要擴散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讓讀者分享的 “賣點” 是什么呢?

可以好好思考:

  • 我的內容能給讀者提供談資嗎?我的內容能幫讀者表達想法,說出了他內心想說的話,分享后能表達一直壓在心底的想法嗎?
  • 我的內容能幫讀者分享后,塑造和強化他想要的社交形象嗎?
  • 我的內容能夠讓讀者分享后,幫助到自己的朋友、家人、同事,完成利他的舉動嗎?
  • 我的內容分享后,能讓讀者看起來更有地位、更有逼格、更有錢……能讓他參與到社交比拼中嗎?

這些都是能誘發社交分享的有效手段,能幫助讀者更好的在社交關系中建立自己理想的形象。

當然,你和用戶關系經營得好,經常互動;內容中有引導分享的文案;有在文中發起促進分享的活動,比如分享得紅包、分享領資料、分享進群等等…..這也都是刺激分享的點。

強調一個點,強制分享的效果肯定不如主動誘發,且分享不能損害讀者利益。

比如你寫一篇文章叫《我朋友圈的人都是豬》 ,內容寫得非常好,但你覺得讀者會分享到朋友圈嗎?

顯然,我們還需要考慮內容的積極性,內容本身不能過于消極。特別是標題,你需要管理用戶預期體驗。

因為他可不愿意成為 “標題黨” 的傳播者,同樣的預期體驗他也不愿意給到朋友。標題應該有利于分享,如果分享朋友圈會影響用戶的社交形象,那他也不會分享。

標題要利己,更要利用戶。

五、犀利的觀點,就是引爆點

犀利的觀點和獨特的見解,一直都是新媒體內容傳播的寵兒。

很多選題,角度可能是一樣的,追的熱點可能是一樣的,故事也可能是一樣的,但是新穎的觀點卻是獨一無二的。

新媒體寫作,你的內容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內容好,那只是質量高,大家會點贊。

但帶有個人意志的觀點才是促使讀者共鳴和分享的利器,往往觀點即引爆點。

我認識很多人,看微博喜歡一條一條的看評論,比看正文認真多了。

甚至有人說:我看微博只看評論!

詳細一問,為啥?然來高手在民間,評論區很多觀點犀利得簡直銷魂。

很多爆款文章,不是因為他們的文采好,也不是他們技巧有多強,而是他們有全新的觀點,有下功夫去挖掘生活中的新洞察。

雖說“太陽底下無新事”,人們喜歡的話題一直沒變過,像直男癌、奮斗逆襲、仇富、曠世愛情等等。但同一個話題你需要有鮮明的觀點和態度,觀點即爆點,態度即溫度。

否則,寫不出新意,誰都會看膩。觀點哪來?憋不出就多看評論區的大神。

沒有觀點,中庸等于平庸。

六、注重自我表達,也需考慮用戶需求

做新媒體,要有自己的態度,要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肯定的。

大家都在強調要有個性,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就是自我表達。

但是,自我表達不是自嗨,更不是獨角戲,它是介于用戶需求與自我的中間區域。

你看有很多大V整天瞧著我行我素,特別有個性,那是因為他想清楚了自己的定位,也考慮好了他想要什么樣的用戶以及對應的用戶需求。

不是用戶喜歡什么我們就寫什么,這就喪失了自我表達;也不是我們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更不是用戶越反感什么我們就寫什么。

一個做起來快樂、輕松、有黏性的平臺,應該是不斷挖掘自我表達和用戶需求之間的交集。

七、學會合理裝逼,不太低也別過高

陽春白雪的東西大家都不怎么愛看,特別高深的論調大伙也看不下去。如果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大家喜歡的,往往是那些不超出他的認知太多,且踮起腳尖恰好夠得著的內容。

這就需要運營者能學會 “合理裝逼”。

意思是,你表達的觀點、寫的內容,首先要有一定高度。但是,這個逼格不能太高,保持略高于目標讀者認知和知識量即可。

這樣,讀者才能獲得持續的滿足感、驚喜感以及身份認同。

逼格太低,沒什么新東西,讀者沒興趣,不看。

逼格太高,get不到,理解不了,好像不是給我寫的,也不看。

這就是為什么總說做內容不單是寫字,還一定要學會了解讀者,和讀者做朋友、甚至讓讀者參與到創作。

就算你懂得很多,也別動不動在讀者面前過分 “炫耀”。因為你有你的定位,找到自我表達和讀者之間的交集才是一個運營者該做的,而不是掉入“知識的詛咒”。

這就意味著你必須得不斷進步,且至少要快過你的大部分讀者。

因為讀者他在不斷成長,當你內容比他高一點點的時候他會留下來。而當他成長到你不能在他面前 “裝逼” 時,當然就會離去。

你想要一直領跑,就要提供比他們高一點的內容。高出認知,高一點點,你才能裝逼成功,獲得認同。

八、要有足夠讓人關注的理由,且門檻超低

不管你做什么樣的內容,做何種的努力,最終肯定是讓更多人關注你。

但問題來了:別人為啥要關注你?

一句話,你要給新過來的人提供足夠關注的理由。

內容本身不用說,前面說了要過硬。

接下來就是你公眾號內容的垂直性和持續性,一般新用戶看到你的文章覺得不錯,他就會看看之前的文章,如果他發現你過往內容雜亂,幾個月才發一次文,很可能就不會關注。

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注有禮的活動,比如關注后獲得資料包/工具包/優惠包/課程包/關注后進粉絲交流群等等。

有的公眾號經常喜歡做連載型文章,這樣新用戶對一篇文章滿意了,自然而然就會關注,想持續看之后的系列文章嘛。一些公眾號會做下期預告,道理一樣。

還有些公眾號很聰明,秉承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的理念,總是比其他公眾號要高出那么一點點,比如每篇文章除了文字,還都附帶錄音/視頻;比如每篇文章都會附帶思維導圖;比如每個話題都會有討論互動……這都能有效提高關注率。

當然,還需要在推文里引導關注公眾號。要知道,少數新讀者會特別想關注你,而大多讀者都是處在一種可關注可不關注的狀態,這時候有一個明顯的提示關注就會起到 “心理暗示” 的作用。

關注與不關注之間,可能就差一個“引導”。

總的來說,提供的關注理由越充足,越誘惑,門檻越低,量就越大。且你多做任何一步引導關注,都好過什么都不做。

九、好標題,是篩出來的

標題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再多說,估計國內所有的新媒體頂級團隊,都在研究如何把標題寫得更好。

或者說,不是 “寫出” 更好的,是 “篩出” 更好的標題。

如果你想標題效果更好,別依賴于某一個人的判斷來寫,咱們盡量靠科學:

  1. 基于一個選題,寫出10個標題(根據團隊自定多少個)。
  2. 自己基于過往歷史推文標題的經驗,好好對比標題,選出5個來。
  3. 將標題發到粉絲群里發個小紅包投票。
  4. 根據投票結果及大家反饋,組合并優化標題,最終敲定。

比如咪蒙團隊,當時據說是取100個標題,5000人投票。她們會把取好的100個標題發到5000人核心粉絲群里投票,不靠自己猜測,始終把 “洞察” 交給用戶本尊。

好標題要取100次,這句話應該也經常聽到。能做到,那本身就是牛逼的資本。

當然,有條件的團隊,還會有粉絲屬性比較接近的小號,最終標題會在小號提前測試,然后大號再用,讓每一篇推文的打開率最大化。

十、新媒體崗,從來都不只是純寫作崗

最開始做公眾號運營,大多是不需要很深入了解產品、銷售邏輯以及品牌的。

把粉絲做起來,找到好選題,輸出不錯的內容,最好做出一些10W+,也就夠了。基本是一個野蠻生長和擴張的狀況。

但這要放在之前也就罷了,現在越來越多企業都是結果導向,偏向業績,要求的是精細化運營和營銷

你得更深入了解產品、業務邏輯,關注轉化率、策略效果,產品思維要重,營銷思維要起來。我一直覺得這些本就是新媒體運營該有的硬實力,只是現在更需要這些能力了。

特別是這幾年以來,看到無數公眾號運營開始更賣力琢磨轉化,或者慢慢轉型,有的甚至直接被淘汰。

沒辦法,至少,你得站在產品或品牌的角度來做新媒體運營。純寫作,真不夠。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

最后再多掏一句心里話,新媒體運營這活兒拼什么?

我目前看到的還真是在拼用心!比別人多想一步、多做一步、多反思一次、多優化一處細節、多熬一個夜、多失敗無數次……

你說呢?

#專欄作家#

木木老賊,微信公眾號:木木老賊(ID:mumuse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知名上市教育集團品牌總監,專注于持續生產新鮮又有料的品牌營銷、新媒體運營貨、文案進階技巧。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別做公眾號了”:給新媒體運營的10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