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多元化變現:如何評估一項新業務的商業化價值?

編輯導語:如今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讓你的產品變現是非常重要的,產品變現的方式也有很多,我們要根據產品的調性等等進行評估它的商業化價值;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如何評估一項新業務的商業化價值的思考,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在互聯網行業,流量等于金錢。坐擁流量的互聯網公司也挖空心思進行流量變現,嘗試各種變現方式,那么評估新業務的商業化價值,也就是評估“錢景”,就成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

從變現方式來看,大家往往會先想到廣告。很多時候,廣告也是商業化產品的代名詞。從商業化變現的角度,廣告伴隨互聯網經歷了充分發展,也成為了很多公司的業務支柱。

但我們知道,不同形態的互聯網產品,所制造的流量規模與質量有很大不同,這造成了廣告變現效率的差異,使得有些公司靠廣告就能盆滿缽滿,有些公司卻無法單靠廣告存活。加之公司對用戶體驗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訴求,在合理提升廣告收益的同時,流量的多元化變現就成了很多公司的選擇。

比較厲害的互聯網公司,尤其是頭部大廠,往往都會專門設置一個部門,或者一個職能團隊,不斷探索新的商業化領域,并有一定的預算支撐業務測試;而對于大部分中小微公司,很多時候都是創始人們自己上,規劃新的業務線,尋找更多的增長可能性。

當然很可能有一些業務最終會死掉,甚至在一些殘酷的競爭環境中,這種幾率十有八九,但正是這些探索支撐了公司的創新發展,也是增長的原動力。

但無論如何,我們做商業化探索的目標是要取得成功,而非證明不可行。那么,有什么方法來評估一項新業務的商業化價值呢?

本篇文章基于我過往商業化經驗,加之近期與公眾號讀者的交流總結,給到大家一個評估方法。不保證完全匹配每種業務,但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這套方法也在我過往的行研中多次應用,為了便于理解與使用,我把它提煉成了一個模型,供參考。如下圖:

流量多元化變現:如何評估一項新業務的商業化價值?

從流量變現的角度,針對一項新業務,這個模型將變現價值的評估劃分為了五個維度:

  • 變現市場規模,Market Size,關注目標業務能夠創造多大的變現空間。
  • 產品供給效率,Production,關注變現產品自身能否高效率供給價值。
  • 流量變現效率,Realization,關注變現產品流量鏈路能否高效率轉化。
  • 流量消耗比率,Consumption,關注變現產品能否大規模消耗流量資源。
  • 業務協同價值,Coordination,關注變現產品能否與流量平臺實現協同。

在商業化實踐中,不同的變現業務所側重的評估維度各有不同,且個別維度還可以優化為更精準的評估指標。比如有大數據能力的流量平臺,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新業務產品的研發催化,數據使用效率成為了比產品供給效率更精準的評估指標。

整體來看,通過系統化評估,我們可以更完整的看待一項新業務的綜合變現價值,以及預測一些容易忽略的變現風險。下面我們逐一維度進行分析。

01 變現市場規模

從流量變現出發,我們設計一項新的業務,首先就會想到這個業務具備多大的變現空間。具體的測算可以分兩個步驟:流量資源評估、變現市場測算。

首先看流量資源評估。一般來講,流量資源的評估涉及到流量規模(DAU/MAU)、用戶時長/頻次、用戶質量/精準度、消費需求、消費能力、消費頻次等。各家公司基于自身產品特性往往會制定自己的細分指標,此處不展開。流量資源評估能夠幫助我們更方便的測算變現空間。

其次看變現市場測算。先明確測算對象:變現市場規模是基于流量資源變現產生的營收,來自存量流量以及可預見的增量流量,而不是將這塊業務放到外部市場中測算行業規模。除非你的流量資源已經達到一個超級規模,比如騰訊、字節跳動這種量級,可以直接用行業規模及市場份額測算。

進一步講,變現市場規模可以理解成在一段周期內,一個變現業務的總營收規模。實際測算一般是以年為周期,即測算每年能賺多少錢。同時,變現市場規模傾向于測算結合自身經營能力的潛在規模,而不是搞一個虛無不可實現的規模值,沒實際意義。下面介紹幾個典型的變現市場規模測算方法。

A、付費用戶測算法

本方法是從用戶側出發,按照付費用戶消費額來測算變現市場規模,適用于客單價低且旨在實現全用戶覆蓋的變現產品。測算公式如下:

變現市場規模=每付費用戶平均收益(ARPPU)*付費用戶數量

比如:內容付費APP的訂閱會員就適合此種測算方法,像“愛優騰”這類長視頻平臺的會員變現。一個付費用戶一年貢獻150元,那么1億用戶就是150億,2億用戶就是300億,這就是會員產品的變現市場規模。

B、產品轉化測算法

本方法是從產品側出發,與付費用戶測算法從用戶側推算相比,本方法偏重利用產品價格及購買轉化率推算流量變現空間,這需要相對客觀的用戶需求及轉化率判斷。測算公式如下:

變現市場規模=活躍用戶規模*購買轉化率*購買頻次*產品價格(Price)

比如:一個運動消費社區APP要通過運動裝備變現,那么產品的變現空間就得按照用戶實際購買的轉化率(CVR)來測算。假設社區有1000萬活躍用戶,智能裝備均價500元,按照年度5%的購買轉化率每人買一件,變現市場規模就是:1000萬*500*1*5%=2.5億元;按照10%的購買轉化率,變現市場規模就是:1000萬*500*1*10%=5億元。

C、行業對比測算法

本方法從行業側出發,與前面兩個測算方法相比,如果能夠找到與自身產品類似的流量產品以及變現業務,那么就可以進行對比,大致估算自有業務的變現空間。

比如:一款社交APP要做直播變現,可以通過調研同類社交產品的直播變現能力,然后結合自身產品流量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此處需要細致分析有哪些流量因素(比如用戶規模、用戶時長等)影響到變現能力,并將這些因素與目標產品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對比,測算得出一個自己產品的變現規模。

當然,在不同流量場景下,還可以有更多甚至更精準的測算方法。如果你實在沒時間或者沒功夫細算,那還有終極的一招:拍腦袋。但我其實不太建議用這招,最好還是測算一下,以為公司制定更合理的變現目標。

02 產品供給效率

流量變現,最大的優勢一定是流量本身。但如果導入的變現產品也同樣給力,那一定事半功倍。因此,在設計任何一項新業務的時候,也要同時考慮變現產品自身有什么優勢,能否支撐更高效率的變現,進而創造更高的商業化價值,這就需要對產品供給效率進行評估。

一句話:要導入更牛逼的產品進行變現,獲得高營收,或者賺取高利潤,就怕導入劣質產品把流量給浪費了。我們可以按照產品供給類型進一步區分為:自己生產、外部引入。

A、自己生產產品

從變現產品自己生產的角度,更高的供給效率可以從四個指標進行評估:更好的用戶體驗、更多的用戶價值、更大的供給產量、更低的供給成本。如果你的變現產品能夠強勢滿足至少一個指標,則能夠帶來更高的產品供給效率。

1)同等投入下,更好的用戶體驗

與行業同類產品對比,在同等的研發資源及時間的投入下,如果可以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那么就可以實現更高效率的支撐產品規模增長,產生更高的商業化價值。

比如:字節跳動這類公司通過自研游戲進行流量變現,與普通游戲公司對比,研發效率更高,更易實現好的用戶體驗。怎么實現的呢?字節在研發一款新游戲的時候,可以利用平臺大數據對游戲用戶進行分析,實現不同游戲用戶甚至同一游戲不同層級、不同周期用戶的精準觸達與轉化,并能夠依據數據分析實現游戲快速測試與體驗優化,進而實現高效率增長,這就代表了更高的游戲產品供給效率。因此,字節流量有優勢,研發游戲也有優勢,兩者結合,變現就更具想象空間。

2)同類產品下,更多的用戶價值

與行業同類產品對比,如果自身變現產品能夠創造更多的用戶價值,即能夠給用戶帶來額外的價值,那么就更有利于變現。這種情況下,既可以選擇通過溢價實現更高利潤空間,又可以選擇通過平價提升銷量,實現更高的商業化價值。

比如:一款在線閱讀APP通過付費會員變現,如果我能夠給會員提供更多的特權,以及更多的特色功能或服務,那么在行業同等收費標準下,我就能夠提供更高的用戶價值,就會有利于會員規模增長。

3)同等投入下,更大的供給產量

與行業同類產品對比,在同等投入下,如果能夠帶來更多的產量,那么就具備更大的變現能力,創造更高的商業化價值。

比如:一款知識付費類的APP(比如得到),它的變現就來源于規模化SKU產生的GMV。一個知識產品研發團隊,一年研發10個產品和研發20個產品,不同的產品供給效率帶來的商業化價值肯定是不一樣的,后者意味著更高的變現能力。

4)同等貨量下,更低的供給成本

與行業相比,在同等貨量(比如產量、上架數量等)下,如果供給成本更低,那么就具備更大的利潤空間。這種情況下,既可以選擇通過平價實現更高利潤空間,又可以選擇通過低價提升銷量,實現更高的商業化價值。

比如:很多流量平臺都試圖通過電商變現,但在選擇供貨方式上,有些平臺在尚未跑通商業模式的情況下,就大刀闊斧的建設自營電商,雖然一定程度能夠保證貨品質量與交付效率,但因為前期過重的經營成本,導致產品根本不賺錢,反而沒有OEM/ODM類合作方式變現靈活。

B、外部引入產品

如果選擇從外部引入現成的產品,只是將流量平臺作為一個分銷渠道,本質上就是CPS變現了,此處要結合變現市場規模評估CPS收益空間。而從產品供給效率的維度,同樣也要從上游的產品供應側進行評估,即也要衡量供給效率,比如引入的產品是否是更好體驗的行業產品、能否更好滿足用戶需求、能否創造更多的用戶價值等。

03 流量變現效率

前面說了變現市場規模與產品供給效率,這兩個維度是相對容易評估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設計一個新業務,這個業務大概率是一個已經存在的領域,只不過需要拿到自己的流量平臺上來做。因此,只要這個業務有市場,且自身產品至少能夠保證行業水準,大部分公司就會去嘗試。

但很多時候之所以失敗,更大的原因是沒有規模化跑通流量變現鏈路,也就是沒有跑通商業模式。而能夠成功跑通的關鍵在于:通過錨定流量資源,建立一個面向變現業務的流量分發鏈路,實現各個環節高效率的轉化,最終達成高效率變現。這里特別強調高效率,也就是說如果變現效率低下,也沒有規模化的可能性,因為這往往意味著你的變現成本非常高。

如果從結果來評估,流量變現效率可以用單個用戶在單位時間內的產值來評估,比如日度、月度、年度等不同周期的產值,且流量規模與變現效率共同決定了商業化價值,公式如下:

商業化規模=流量規模*變現效率

比如:一款APP有100萬DAU的流量規模,一年通過某項業務產生了1個億的收入,那么這款產品的年度變現效率可以測算為100元/人/年,即年度ARPU,但其實更常用的是日ARPU。

因此對一項已經在開展中的業務,可以直接測算變現效率,并通過行業變現效率對比、用戶消費潛力評估、變現率(貨幣化率)等方式來衡量當前變現效率是否合理。

當然針對廣告、電商、游戲、直播等不同變現業務,日、月、年適用的變現效率核算方式會有差異。而不同業務間也可以用同一個標準來核算,比如日ARPU,可以進行跨業務變現效率對比,來優化業務結構。

而對于一項尚未開展的業務,或者剛開展但尚未跑通的業務,在無法定量測算的情況下,如何定性分析變現效率呢?有兩個最關鍵的因素影響了流量變現效率:一個是流量的質量情況,一個是流量的分發效率。

先來看流量質量。流量質量是指用戶時長、消費頻次、用戶垂直度等因素,流量質量正向影響變現效率的邏輯是:通過精準定義流量畫像,并不斷優化變現產品實現商業化PMF。也就是說,變現要懂流量本身,提供滿足用戶需求,且吻合流量特征的變現產品,才能夠實現高效率變現。

從這個角度,我們看一下B站。與抖音快手相比,B站的流量規模算不上頂級,主要是中長視頻內容形態決定的。但B站具備很高的流量質量,比如超長用戶時長、超高的用戶粘性、高度垂直的用戶群體等,這讓B站在商業化變現的時候,能夠從流量質量出發,匹配不同形態的變現業務,比如游戲、電商、廣告、增值服務等。

再來看分發效率。流量分發正向影響變現效率的邏輯是:通過為變現產品或者場景建立高效率的分發鏈路,以促成高效率變現。這個時候的評估重心就來到了分發對象上,它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業務場景,比如直播、商城、各類網服場景等;也可以是一款用戶付費的產品,比如一個付費會員、一個付費商品、一個訂閱應用等。下面按照這兩種情況來評估。

A、分發產品

靠一款用戶付費的產品(商品、會員、應用等)來變現,在流量質量的支持下,只要滿足用戶需求,然后進行合適的曝光,就能夠形成消費轉化。流量鏈路就是:從用戶到產品。這條鏈路很短,往往只要保證用戶匹配效率及付費轉化效率,就能夠確保跑通并保證整體變現效率,進而實現商業化價值。

B、分發場景

靠一個完整的業務場景來變現,情況就要復雜的多,與分發產品的“從用戶到產品”相對比,流量鏈路變成了:從用戶到場景,再從場景到產品。對于一個用戶來講,他首先要觸達并進入場景,然后再在場景中完成消費。那么如何評估這個鏈路的整體效率,進而評估對商業化價值的影響呢?此處總結三個關鍵評估點:

1)場景能否高效率的觸達用戶

這里的觸達是指用戶匹配,曝光,前提同樣是要有好的流量質量支撐。從行業做法來看,有很多種觸達用戶的方式,比如通過推薦算法來分發直播間、通過推薦算法來分發游戲或其他行業場景應用、通過固定TAB或者頻道來為直播或者商城引流等。

2)用戶能否高效率的進入場景

從完整的流量變現鏈路看,場景成為了比最終的產品消費更重要的變現影響因素。流量分發對應的是用戶旅程,用戶進入場景本身就存在幾率,即存在流量衰減。這里特別要關注場景的流量來源,一個成功的變現場景,它的流量大部分應該來源于宿主,除非這個場景建立起了品牌影響力,可以獨立引流。

此外,對于大部分變現業務,宿主內變現要比宿主外變現的效率高。前者比如直播,用戶可以通過各種觸達手段直接進入直播場景;后者比如線下業務,有些公司會開辟線下店,那么就要評估到店消費的轉化率。

3)用戶能否在場景高效率消費

當用戶已經處于消費場景中,那么大概率就是一個面向用戶的運營邏輯了,此處不展開。

綜合來看,如果以上三點能夠滿足,則基于業務場景分發建立的流量變現鏈路就能夠大概率跑通,實現預期商業化價值。

04 流量消耗比率

一個新的變現業務,如果能夠同時具備理想的變現市場規模與產品供給效率,并且還能跑通流量變現鏈路,那么它的商業化價值就已經很高了。但我們在做業務價值評估的時候,還要同時兼顧流量大盤,希望新業務最好能夠大規模消耗大盤流量,否則就還會存在閑置流量。這就牽扯到一個評估指標:流量消耗比率,是指變現業務消耗的流量規模占總流量規模的比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估算:

流量消耗比率=流量消耗規模/總流量規模

也可以從用戶角度測算,公式如下:

用戶覆蓋比率=覆蓋用戶規模/總用戶規模

如果是廣告業務,流量消耗比率就是廣告滲透率,也就是每天觀看廣告的用戶占比。對于非廣告類業務也同樣適用,一般來講,流量消耗比率越高,說明變現業務對于流量的消耗利用越充分,覆蓋的用戶越廣,越有利于提升變現收益;反之,說明變現業務對于流量的消耗利用不充分,存在閑置資源。

此處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邏輯:能創造高營收的產品,不一定是一個好的變現業務。

很多人會潛意識認為變現就是賺大錢,只要營收上去了就行。但高營收下,如果流量消耗比率過低,則意味著只有很小比例的用戶在消費你的高客單價產品。如果該項業務正好是你的變現支柱,那么業務結構就存在風險。一般來說,越大規模的用戶消費,局部消費變化對整體營收的影響就越小,反之越高。

比如國內某款修圖應用,坐擁數億用戶,前期靠手機變現,出貨量最高的時候才100多萬,前幾年才幾十萬,用戶覆蓋比率遠不足1%。而手機營收又一度占到整體營收90%以上。當手機受到大環境影響的時候,整體營收就會出現劇烈震蕩。

因此,對于很多流量產品,盡可能的優化業務結構,采取多元化變現策略,并且變現業務各有定位,各有流量資源匹配策略,那么就會降低由單一業務結構引起的變現風險。

05 業務協同價值

能夠同時在前面四個維度取得優異表現的變現業務,在同一家公司或者同一個流量平臺已經非常難得了。但應該說業務始于變現,但不止于變現。如果再繼續評估商業化價值,則可以往變現之外尋找,看業務還能否產生額外價值。此處提供兩個評估視角。

A、與流量平臺用戶價值的協同

如果一項新業務能夠創造與流量平臺的核心用戶價值吻合的價值,則該業務更容易與平臺形成相互促進的生態關系。

比如:一個擁有眾多主播用戶的優質社區,如果能夠專門為主播設計一個變現業務,則會正向刺激主播創造更多優質的內容,也會增強粉絲用戶的粘性與活躍,并且社區也會從中獲利。像抖音、B站等都采取類似的業務策略。

B、與其他變現業務的協同價值

如果一項新業務能夠與流量平臺的其他變現業務形成協同,彼此能夠相互促進、協同增長,那么就會取得1+1>2的變現價值。

這樣的案例也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超級會員產品。有的時候,超級會員業務本身并不能夠創造太高的營收,但它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拉動會員在平臺的其他消費,創造更高的平臺總營收。

06 總結

一項新業務的商業化價值評估,在很多時候直接決定了它是否被立項,或者是否要投入更多公司資源來加強業務。以上給到的五個維度也只是大概描述評估邏輯,在具體的業務場景中,還需要具體的細分指標及邏輯分析。

面對不同變現業務,在每個維度上建立的評估標準也不一樣,而最終都要得到一個商業化價值的評估結論,以供公司決策。為了便于高效表達與公開決策,最后提供一個可視化的雷達圖,可以靈活應用,僅供參考。

流量多元化變現:如何評估一項新業務的商業化價值?

#專欄作家#

作者:木一;公眾號:商業化VIEW,定期推送商業化研究報告。《從零開始打造商業化產品》作者。

本文由 @木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流量多元化變現:如何評估一項新業務的商業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