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對用戶而言,用戶關注的是“賣點”。所謂“賣點”,是指所賣產品具備了前所未有、別出心裁或與眾不同的特色、特點。那么,如何抓住消費者心理提煉產品賣點呢?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在新產品開發“產品定義”時我們就確定了產品概念、價值主張、競爭定位等,這是以企業為導向的產品定義,對用戶而言,用戶關注的是“賣點”。所謂“賣點”,無非是指所賣產品具備了前所未有、別出心裁或與眾不同的特色、特點。這些特點、特色,一方面是產品與生俱來的,另一方面是通過營銷策劃人的想像力、創造力來產生“無中生有”的。不論它從何而來,只要能使之落實于營銷的戰略戰術中,化為消費者能夠接受、認同的利益和效用,就能達到產品暢銷、建立品牌的目的。
產品賣點是市場營銷的前哨戰,是市場營銷的突破口。獨特的賣點就是指吸引消費者購買產品或者服務的理由。我們通過差異化,建立獨特的賣點。所謂的獨特的賣點,實際上就是能夠吸引買家眼球的獨特的利益,也是廣告的訴求點。為產品尋找(發掘、提煉)賣點,這已是現代營銷學(廣告學、公關學)的常識,隨時掛在廠長、產品經理、廣告人、策劃人的嘴上。顯然,問題已不在于要不要為產品尋找賣點的問題,而在于怎樣尋找到賣點的問題了。賣點的提煉FAB法則就是專門來講述這一問題的,如圖6-1所示。F指屬性或功效(Feature),即自己的產品有哪些特點和屬性,A是優點或優勢(Advantage),即自己與競爭對手有何不同;B是客戶利益與價值(Benefit),這一優點所帶給顧客的利益。
圖6-1 采用FAB表述產品賣點示例
從示例中看,賣點就是用一句話或者幾個字,就能傳達的競爭優勢。賣點有下面3個特點:
- 每則活動必須想顧客提出一個獨一無二賣點;
- 這個賣點必須有足夠促銷力,能打動顧客購買;
- 有長期傳播的價值及品牌辨識度。
從產品的3種屬性去提煉法則。一個完整的產品概念是立體的,包括核心產品(產品價值)、形式產品(產品的外在,如外型、質量、重量、體積、視覺、手感、包裝等)、延伸產品(產品的附加價值,如服務、承諾、身份、榮譽等)三個層次。總之,我們的賣點就是找客戶想要的,找別人沒有的,找我比別人強的,找客戶潛意識需要的,用一切我們的優點,去打動客戶,[張樂飛1] 讓別人想起一個特定事物,就能想起我們,這就是賣點。
在市場經濟環境里,賣點早已是一個熱點詞匯,對于賣點的概念,也有無數的學術人士給了無數的定義,但在經濟領域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我們總是那么難以把握準確。根據十年的工作經驗,闡述一下我對賣點的思考:對消費者來說,賣點是競品滿足目標受眾的需求點;對廠家來說,賣點是競品火爆市場的一個必須的思考點;而對于產品自身來說,賣點是產品自身存在于市場的理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經濟工作中,我們在與人交往或者商務談判過程中,總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利用賣點經營!如果我們有興趣去對愉快和不愉快的事情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愉快的總是[張樂飛2] 賣點在滿足對方的需求上是得體的,而不愉快的總會出現[張樂飛3] 一方的需求沒有得到較好的滿足或者原有的平衡被破壞,從而導致經營失敗。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賣點,還有[張樂飛4] 一個買點。
一個人的買點就是“本人非常在意和希望獲得的任何東西”,是個人方面,包括個人的認同、東西的價值等。一個人的買點是從私的,理性的;一個人的賣點是從公的,感性的。在決定購買的過程中,尤其在組織的購買過程中,關鍵人特別在意其他人的相關意見、看法和感受,你一定要知道這一點。
人們是為了自己的原因而購買,不是為了你的理由而購買。你若是想和客戶合作,就要先考慮一下:他的買點,他的私人需求是什么?如果他的私人需求被你滿足得比較好;那么,他的“公”的方面,只要感情好,細節就可以商量。精明的生意人都知道,當你在做交易時,首先考慮的不應該是賺取金錢,而是要獲得人心,同流才能交流。
抓住了賣點的同時再抓住買點,這樣你的業務也就成功了。然而有很多的客戶的買點是隱藏的,或者說是從他個人的角度出發的,有些甚至是沒法說出來的。我們要想銷售成功,就必須參透他沒法說出來的東西。比如一個公司買汽車,究竟買什么車好呢?如果是使用者,比如說司機、辦公室主任,或者是某個副總,他一定會說,還是買奔馳好。因為奔馳是威嚴的象征,是成功的標志。不過,買奔馳還有一個大家都沒說出來的理由,那就是油錢不用自己掏。如果油錢要自己掏,估計誰都不會買耗油量大的奔馳[C5] [張樂飛6] ,而會優先考慮省油的車。所以說,這里面就存在一個不能說出來的買點——不用自己掏油錢。相反,賣點卻是公眾、大家都一致的意見,即“買奔馳可以顯示公司形象”,這個理由夠冠冕堂皇吧!此時,買點和賣點統一了,生意也就做成了。
作者:長乘,公眾號:MVP-PM,歷任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產品專家!內容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獨具匠心:做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方法與實踐》
本文由 @長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