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大潮下,有兩點用戶變化值得關注

編輯導語:2021年是消費新品牌的爆發之年,依賴于宏觀消費熱潮的助推和線上線下新趨勢的發展,新品牌異軍突起,年輕人的品味正在重新定義消費市場,文章對新消費浪潮下的用戶變化進行了梳理討論,一起來看看~

大眾用戶在購買“新消費”產品時,有一些心理上和行為上的變化挺值得關注。

首先從心理上看,不少用戶會將“產品消費”行為,看做是一種“個人投資”行為。

“消費”和“投資”的概念是經濟學在消費者行為學上的套用,對用戶來說,“消費”更加注重短期滿足和性價比,“投資”更加注重長期效用和產品體驗,二者的用戶決策模型也不一樣,顯然,用戶把一個產品在心理上看做是“個人投資”后,這個產品便可以實現高溢價。

最明顯的例子其實就是元氣森林,通過代糖實現甜味替代,對外說“0糖0卡0脂”,看上去是打開了氣泡水飲料品類,實際上也乘上了飲料健康化的東風,可以被用戶看做是一種“健康投資”。

“健康管理”“生活美學”都有明顯的個人投資意味,這也是當下幾乎所有新消費品牌都會或多或少涉及到的概念。

其次從行為上看,用戶的購買決策鏈整體正變得更加專業,而且這會是種不可逆的轉移。

用戶走向“專家化”的背后,既有“消費投資化”的因素驅動,也有長期垂直自媒體的種草科普教育,但帶來的影響則是品牌營銷的逐步失靈。專家用戶不再輕信包裝出來的概念,甚至不再輕信意見領袖的推薦,而會進行產品成分、參數的分析對比。

最具代表性的專家用戶群體就是3C數碼中類目的“參數黨”和美妝類目中的“成分黨”,但如今,全民都有專業化消費的傾向。

我們以美妝品類為例,或許在多年前“玻尿酸”、“煙酰胺”、“肉毒素”這類專業化學名詞只有小眾群體才熟悉,但如今對產品成分的辨識已經在大眾用戶中變得相當普遍,大眾用戶已經在“舊消費”時代中受到了充分的專業普及教育。

這種用戶對成分的關注,也能影響品牌的種種營銷和運營動作。比如說我們發現,在不少美妝品牌的營銷策略中,對一種產品成分的包裝炒作變得越來越常見,這也帶動了平替產品的風潮。從用戶行為來看,用戶在商品搜索的過程中,總體上也呈現出繞開品牌直接搜索成分的趨勢變化。

此外,在不少新消費品牌企業內部,研發人員的話語權正在增加,而傳統消費企業中通常是市場營銷人員的話語權最大,這也說明消費品公司在組織運營層面,也正在經歷一場轉型。

用戶關注“成分”“參數”“配料表”,實質上是一種“去品牌化”的過程。這就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方面用戶愿意為“新消費”產品支付高溢價,另一方面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和粘性卻正在降低。

我們可以說傳統的“品牌邏輯”正在轉變為“產品邏輯”,從整個線上流量的結構變化上看,也正在偏向于產品,而非品牌。比如電商平臺的個性化推薦,對接的就是用戶與產品,非用戶與品牌,而個性化推薦顯然是未來平臺的主流發展方向,品牌方在面對平臺時也會變得越來越弱勢。

對于用戶來說,品牌變得不重要了,產品變得更重要了;對于品牌來說,用戶變得不重要了,粉絲變得更重要了。

有意思的是,專業用戶的集體崛起,同樣影響了新品牌的定位策略。大家都知道,品牌定位理論的主要邏輯是占領品類認知,最終實現品類與品牌的聯想掛鉤。比如線下咖啡店就能聯想到星巴克,日式家居店就能想到無印良品等,都是通過品牌與品類的關聯,或者是品牌開辟新品類的方式實現在用戶心智中的定位。

根據我們的觀察,如今一些品牌的定位策略似乎開始擺脫“終端消費品類”,而進行更加“上游化”、“技術化”的定位(有更多2B定位的感覺)。這也是新消費企業和傳統消費企業在品牌運營的一大不同點。

比如說,元氣森林定位于年輕人喜歡的無糖氣泡水,廣告輸出是“0糖0脂0卡”,但長期與之深度捆綁的是“赤蘚糖醇”這一代糖成分,實際上更像是定位于一個健康代糖技術公司,這樣也能夠在后期順利實現產品品類的擴張、產品矩陣的搭建,以及品牌平臺化。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元氣森林僅定位于無糖氣泡水,那么在產品線擴張時會產生用戶認知阻力,但如果定位于健康代糖技術公司,產品線的擴張無非是代糖技術在新產品中的應用,用戶便更容易買單。

還有一個最近我們看到的案例是ffit8。ffit8主打代餐蛋白棒,按照傳統的品類化定位思路來說,品牌應該定位于代餐垂類品牌,實現蛋白棒與ffit8的關聯聯想。但實際上,ffit8如今對外宣傳口徑是定位于“蛋白質公司”,號稱是要做最懂蛋白質的企業,這便跳出了傳統的品類概念,而實現了上游化、技術化的品牌定位。

無論是元氣森林還是ffit8,都在將品牌定位上移,與某種成分或技術相掛鉤,我們也相信這會是未來新消費品牌發展的主要方向。相比于傳統消費品牌而言,這種品牌認知上的不同,更像是一場跨維打擊。

因此如果說,在品牌認知、品牌傳播內容層面我們對當下品牌有什么建議的話,首先就是迅速搶占“成分”、“技術”等專業向的品牌聯想空缺,因為不少新消費產品的成分、技術其實并不新鮮亦并不獨家,但長期沒有實現品牌關聯。哪個品牌可以率先實現品牌認知的掛鉤,誰就有可能獲得巨大的先發優勢,這也符合專業用戶大量崛起的長期不可逆趨勢。

其次是品牌可以重視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搶占,這是另一個話題了,但簡單來說就是傳統文化資源中有大量東西可以實現品牌關聯,比如“紅包文化”已經與微信關聯起來了,“福文化”已經與支付寶關聯起來了,華為注冊了大量山海經商標……總而言之,對傳統文化進行品牌關聯,可以實現長期的品牌生命力,這在新消費品牌中也值得大量挖掘。

總而言之,隨著專業用戶的崛起、平臺推薦算法的發展,品牌方有著被邊緣化、弱勢化的傾向。而品牌構建認知壁壘的突破口,一方面在于與技術、成分相關聯,另一方面在于與文化、傳統相關聯,這些或許也將是未來很多年里品牌認知的重點競爭區域。

#專欄作家#

鄭卓然,公眾號:傳播體操(ID:chuanbotica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廣告營銷、新媒體運營領域老司機,專注分享營銷、運營、商業的干貨文章及獨特見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1人打賞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新消費大潮下,有兩點用戶變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