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直播、電商無疑帶動了流量變現,并讓許多人嘗到流量紅利甜頭。但是,如何在當下營銷過載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抓住風口?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對當下流量洼地做出總結,并結合其經驗闡述了他的觀點。也許讀完之后,你會有所啟發。
如題,先給結論:
- 用直播收割的內容+投放
- 以獲客為核心的內容付費推廣
- 多平臺企業號整合營銷
- 爆品邏輯
本文主要說一下我為什么認為這些是風口、目前看到和實踐過的核心玩法邏輯、以及比較明顯需要避坑的地方。
一、背景提要
玩流量這個事沒啥長期注意,就是兩手抓。一手抓付費,一手抓免費。一手把常態產品化,一手借紅利進行創新。效果做的好,50%是趨勢,30%是產品/公司基因的契合度,20%是個人技術。
所以嘛,追風口不丟人,能追到風口也是認知。
回看過去這些年,我們發現很多公司,只做付費或免費,都可以過得很好。光我見面聊過的,只做免費一年上億營收的都有3個。只做付費一個月千萬流水的,見過2個。雖然這些在大佬眼里可能不夠看,不過你得承認這是大部分人無法企及的,很厲害。
付費和免費過去只做一個就可以出線的原因只有一個:人口紅利帶來的平臺流量紅利,且處于增量。
為了便于后面玩法的理解,要先鋪墊一個點:人口紅利并不直接帶來流量紅利,因為這些人你沒法直接觸達到。而平臺就像是一個挖掘機,通過平臺的特性挖掘出相應的用戶,再通過廣告將這些用戶變現。
所以嚴格上來說,是人口紅利造就了平臺紅利,平臺紅利造就了付費流量的紅利。
無論是付費流量還是免費流量,都是從平臺型互聯網產品獲取的,其中又以付費推廣在平臺商業化初期,流量成本最低質量最高。
過去相繼誕生了百度、抖音、頭條、微信、廣點通這些頭部平臺,也誕生了知乎、小紅書、微博、B站這些腰部平臺。并且這些平臺是相繼成長并且商業化的,所以從整個流量格局上看,是沒有太多的停滯期的,只是流量的趨勢在各個平臺流轉。
一個新平臺的商業化,一定可以緩解付費流量壓力,即便這個平臺的調性跟你的產品無關。短期內市場上的投放費用是有限的,一部分玩家去了更適合自己調性的新平臺,還在老平臺的流量玩家壓力就會減小。
但是截至目前為止,現存的這些平臺都商業化有些日子了,也沒啥紅利了。并且肉眼可見的是,短期內不會再出現一個平臺型產品,所以付費推廣開始卷。免費流量也因為平臺的成熟開始被限制。
再強調一下,免費流量和付費流量看似趨勢相同,都是隨著跟著平臺。但底層邏輯不一樣,免費流量是貼著平臺規則走,紅利是因為平臺不夠成熟,在一些漏洞上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而付費流量的質量和競爭程度,則取決于平臺的商業化程度。
所以流量洼地有3個階段。
- 第一個階段,大平臺跟隨人口增長發展下的紅利;
- 第二個階段,小平臺的從人口存量中挖掘的紅利;
- 第三個階段,老平臺上的新模式。
今年就是第三個階段的開始。你仔細去看,這個階段實際上是分化和整合的一個時期,分化的是各個平臺都隨著成熟,生態逐漸封閉,你很難像過去一樣將多個平臺流量導流到一個平臺集中變現。
沒錯,我說的就是微信。未來最佳的玩法一定是在各個生態內直接完成變現閉環,至少用戶激活是。
整合的是各個平臺的玩法,每個平臺當然有各自的調性和特點。但在大方向上很多平臺的營銷模式會逐漸趨同。原因是在某個技術背景和平臺發展期,某種平臺載體形式,是存在最佳的商業化路徑的。同時又都開始封閉生態,所以趨同不可避免。
廢話說了很多,開始談流量紅利的第三個階段:老平臺上的新模式。以下均以擁有自有產品的視角敘述,通過純內容廣告變現不在此列。
二、用直播收割的內容+投放
直播是風口板上釘釘,沒啥好說的。但我們得明確直播的定位,對于內容方直播是流量模式,對于產品方直播卻是轉化模式。既然是轉化模式,你指望它來吸流量是肯定不可能的,只有內容和活動才能吸流量。
所以我們先來思考直播的流量來源。現在常規的就兩個:
- 通過平臺規則,拿到更多地官方免費流量分發。比如增加直播頻次、時長。
- 通過私域冷啟動。
但實際上,你會發現兩個都不是杠桿率高的事情。第一個偏內容,是體力活,就往死里懟。而且跟做轉化的目的不一致。第二個是存量變現,沒有活水。
那么有沒有可能放大呢?私域不考慮,太慢。從杠桿的角度上說,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撬動更多的可變現公域流量,以及提高公域流量利用效率。
首先我們要明確,產品方除了電商是多SKU,絕大部分都是單SKU。所以我們肯定是希望直播一開始用戶就在的,中途進來肯定會有銜接問題。用戶會不知道你在說什么,也就沒辦法完成轉化。
所以,我們要圍繞著平臺的預約功能去打。
現在各個平臺直播通常都有預約功能,預約某個時間點,到點了官方幫你強提醒。Push、訂閱通知、短信之類的。
所以,首先我們可以把預約按鈕外掛在常規的內容上,比如視頻號的視頻、小紅書的筆記等等。
理論上,只要產出的內容足夠多,到你直播前就能夠預約到足夠多的用戶,然后官方幫你強提醒,一次性爆破。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產出足夠多的內容?多平臺分發+單內容拆分。
常規的內容多平臺分發,抖音、快手、B站、視頻號、小紅書、知乎等等,理論上1個內容作品你能夠分發6個以上的主流平臺,6倍杠桿。
好內容可以加推如dou+、薯條等繼續放大,吃更多官方分發的流量(內容邏輯的加推,本質上是吃更多的官方分發流量,而不是買的那一點流量)。
給一個小技巧:你的一個真人內容、高質量原創內容,可以讓多個剪輯去剪。比如錄一段20分鐘的視頻,可以讓20個剪輯拼接其他素材,混剪成20個視頻,每個剪輯都有自己的創意風格,不會重樣,官方也查不出來,然后賬號矩陣分發。20倍杠桿。累計120倍。
現在這么玩的很多,比如我見過做二類的、做占卜的。當然,大家最熟知的還是樊登。
通過以上方式,我們可以以“免費”的方式從平臺獲取的第一波公域預約直播用戶,然后直播前及直播時付費加推,拿到第二波公域用戶。整套下來,一場有目的性的多平臺同步爆破直播,杠桿是常規直播幾百倍以上。
直播是運營的一種,最重要的是節奏感。除了這種集中爆破的模式,還需要去做常態化的直播,提高權重,蹭官方的流量。以及最重要的,播什么。這個每家都不一樣,這里就不多贅述了。
三、以獲客為核心的內容付費推廣
用戶被營銷過度了就會傾向于軟內容,過去各大平臺的商業化重點都是廣告,從去年開始基本都轉向打磨可以實現生態閉環的組件。
所以我們可以這么理解,過去用戶接觸的廣告形式主要是硬廣,未來會轉向軟廣。
現在是種草營銷紅利。不明白的去看看小紅書、知乎、抖音和B站。
我們先明確一點,優質的內容是可以直接引流甚至變現的,而且變現效率極高。
但過去的痛點之一在于,內容只能被少部分人看到,且可能被算法誤殺,可控性和杠桿都太弱。痛點之二在于很多平臺并沒有變現的方式,只能接廣告或者引流。
而現在兩個痛點都解決了,你為什么不在生態里玩?
豆莢、知+、薯條,是目前比較好的三個流量洼地。三個平臺都具有種草屬性,推廣都有官方給的導流組件,可以撬動大量的公域流量,解決內容只能觸達一小部分人的問題。
做過公眾號投放的都知道,硬廣比軟廣效果好。但上面這些加推方式,實際上是軟廣比硬廣效果好,甚至不要是軟廣,就純種草。
純種草是可以變現的!純種草是可以變現的!純種草是可以變現的!重要的話說三遍。此處可以參考小紅書素人投放,然后淘寶變現的邏輯。以及蠻早之前,網賺用網站做百度排名、然后引流的案例。
這里面的坑在于,付費權過去在市場手里,市場喜歡硬廣,這是最尷尬的地方。可以明確的說,硬廣加推肯定是推不起來的。如果你覺得你的內容軟,推不起來或者變現效率極低,不要懷疑,就是內容太渣,你既沒有讓用戶被種草,更沒有引起他拔草的興趣。
所有平臺加推中,豆莢是公認比較難玩的,這跟字節系賣流量的基因有關,規則變化太快。但知乎和小紅書足夠慢,值得一試。
再強調一次,難點不在付費,在于好的種草內容。做不做的起來不看投放,而看內容。
四、多平臺企業號整合營銷
從前年開始,陷入存量競爭的各個平臺都開始布局自己的商業閉環,打擊引流。所以我的觀點是:之后大家都在各個生態閉環里玩,別到處引流,流失率高風險也高。但激活的用戶,是可以通過某些手段集中管理的。
微信是重復利用的私域沒有錯,是最香的也沒毛病。但過去其他平臺差在變現,現在這塊補足了,閉環玩法也不妨一試。
目前個人比較看好的:百度企業號、小紅書企業號、抖音企業號、快手企業號、知乎企業號。每個平臺玩法不一樣,但核心邏輯都是跟著平臺走。
總結下來就三步:用平臺的營銷組件、產生平臺喜歡的內容、參加平臺的活動。
舉例來說,小紅書給了一個抽獎的組件。一個月1次,必須關注+點贊才能參與抽獎。選品到位,一個幾百塊的產品,保底漲粉幾千,爆了漲粉數萬。一個企業可以注冊3個企業號,小紅書粉絲有多貴不用多說吧?一個月穩定吸粉幾萬還是香,并且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內容外掛抽檢活動,繼續放大。用戶不會輕易取關,算是官方給的裂變工具。
現在玩的企業還不算多,多了用戶就麻了,吸來的粉質量也會變差。好搞流量的時候先搞,變現可以之后再考慮。目前來看,小紅書平臺通過直播+內容商品外掛反復洗用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批量產出內容的方式上文提過了,當然有能力的建議原創日更~日三更(現在的算法,從企業的角度考慮,玩法一定是數量大于質量,不要天天想著出爆品。除非你是MCN或者內容公司)。
這套組合就是:穩定產出內容+官方活動組件+多賬號分發加杠桿+官方變現/引流組件收割。
這里面強調一個點,如果你有自己的產品,不是純內容公司,你就不要過于關注漲粉。官方給了活動你就參與,給了工具你就用,剩下的正常產出內容就行。
你的目的是轉化/引流,內容爆不爆不重要,都是免費的,吸到用戶就是賺。堅持按照平臺的規則玩,其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五、爆品邏輯
運營最重要的是節奏感,看過我過去文章都知道,我一直推崇把運營產品化。因為自動化省人工,容易出杠桿,也能夠保證一個穩定的節奏在里面。
但是我現在的觀點是,產品化得做,但那是保底的,你不能指望它出彩。幾乎沒成本的事,那是賺取的額外收益。
對于現在的運營來說,真正重要的是爆品。
說到爆品,最簡單的就是浪潮式發售,這招一定得會,不只是劇本模式,要多研究。去年操盤一個比賽活動,簡單的4天4條朋友圈鋪墊,裂變指數比沒有預熱的高30%。但是現在很多人做活動,還是不預熱,也沒啥好說的。頭鐵。
常規的公式是:私域預約/定金卡位+KOL/KOC/渠道借勢鋪墊+劇本式集中發售+超值贈品+階梯/限額(真正的限額)。一套組合,執行到位沒有不爆的活動。
爆品沒啥好說的,根據自己的情況來,但一定要滿足兩個點:讓利和借勢。給渠道讓利并借勢,給用戶讓利并借勢。
先付出,才有得。敢賭,才會贏。但這就比較考驗掌控力了,很多人是不敢讓利的,很多公司頁不敢讓運營做看似虧錢的活動的。大家數學都很好,都是算出不會虧才動手。但這樣的結果就是陷入囚徒困境,用戶麻了,誰都撬不動。
這個時候你搞一個良心的事情,掌控好傳播節點和收口方式,預期內的看似超預期,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
作者:葉彌生;公眾號:葉彌生
本文由@葉彌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