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常規的用戶調研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成本費用也高,同時用戶也難找,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用戶調研的難題呢?作者分享了直播調研用戶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一、用戶調研的現狀
用戶調研,是獲取用戶反饋、了解用戶的一種方式,通常有訪談、問卷等多種形式,調研面向的是真實用戶,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問題,其中最常見的3大問題是:時間周期長、成本經費高、找用戶難。
1. 時間周期長
常規調研從調研設計到招募用戶到實施調研到分析,平均需要2周以上的時間
2. 成本經費高
問卷信息收集單張5元,電話訪談的價格在150-300不等,而邀請用戶線上測試更是高出這些價格,往往一次完整的調研下來都要小幾千經費
3. 找用戶難
招募用戶參與到測試來,需要投放招募問卷才能“撈”到合適的用戶,一般項目都會有固定的維護用戶群,但只有重大的調研事務才會邀請這部分用戶,否則測試次數過多,用戶容易疲倦,效益也自然下降
二、直播潛在的調研價值
根據CNNIC數據,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億人,直播已成為宣傳/帶貨重要平臺。
1. 用戶基數大、互動多
直播也有著信息交流的重大意義,用戶會在直播時與主播積極互動,分享自己的想法。
頭部主播李佳琦就在博鱉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期間訪談中談到直播對于走近用戶這一觸點的重大意義。
他這幾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賦能國貨,為什么要賦能國貨?
因為李佳琦的腦袋里有很多可能阿里巴巴都想要的數據、他們沒有的東西。每天最快的和最大的收獲就是當我拿出一個產品的時候,所有人對于這個產品的喜愛、意見、建議,全部都在彈幕里面及時輸出給他。
所以這五六年,他的腦袋里已經積累了非常非常多優秀的數據。
直播過程中,主播能夠從成千上萬乃至上億的用戶處了解到用戶的反饋和想法,這使得直播成為一個最快捷的和用戶交流的平臺之一。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在直播中穿插上調研問題,由主播和觀眾互動詢問,就可能得到用戶反饋,從實時互動中獲取我們想要了解的信息。
2. 時間周期短
直播通常是以高頻形式出現的,期待培養的是用戶參與直播的習慣,通常是周期性的、且時間周期短,幾天~1周1次,這種模式下,能夠快速響應一些相對緊急的、獲取用戶一手信息的調研需求。
3. 無需額外經費
本身直播承載著帶貨、營銷的目的,調研更像是其中順水推舟的一環,加強主播和觀眾互動的同時,也能獲取一些產品側我們想要了解的信息。
三、直播調研模式初探
直播雖然能夠快速獲取用戶反饋信息,但是結合直播的特性來說,調研還是存在一些限制的。因此,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結合直播的特性,去分析直播中可以穿插的調研問題的方向,初步整理出對應的模式。
1. 直播特性分析
首先,直播的節奏緊湊。
同時直播主要目的還是帶貨,調研是其附加價值,不可喧賓奪主。因此,如果是太復雜的調研內容、太花時間的調研內容是不適合直播的。
其次,直播的響應度高。
彈幕給人以“上墻”的特殊感受,對于希望被關注到的用戶群體來說,彈幕就是他們的“舞臺”。
有時,即使主播沒有提出問題,也會有用戶在彈幕中跟主播就話題進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
最后,直播的互動及時性強。
主播可以根據用戶的反饋及時追問,或是調整自己的直播節奏和內容,這可以讓用戶更有“主導”感,覺得自己控制了直播的內容。
2. 初步搭建調研模式
從上述幾個特性出發,我們建立了初步的直播模式,將調研方式分為2個大方向:定量數據和定性信息:
(1)定量數據采集,以是非題和選擇題為主,收取簡單的用戶反饋,這種問題設置較容易回答,只要在屏幕中打出對應數字即可。
- 是非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用戶是否喜歡/知道/想要…,從而洞察用戶的行為認知、對于某類需求的迫切性等。
- 選擇題則能夠鎖定用戶在已有選項中,更喜歡/想看/以及行為模式特征。
(2)定性數據采集以常規直播間下的文本分析,填空題和開放性問題回收到的反饋為主,直播初期項目沒有提供獎勵的經費,因此開放性問題通常都沒有獎勵。
- 填空題詢問用戶熟悉的個人屬性/特征(如學科學段等),用戶可快速響應,得到的信息也可以支撐后續用戶圈層分析信息。
- 設置開放【開放題+群內接龍】給予1周時間用戶深思并回答的問題,以創意思考等為主,能夠改善傳統調研訪談形式下,用戶思考時間短、回答不夠全面的情況。
3. 調研有效性持續監控
直播調研作為一個新領域,需要不斷的迭代和優化,保證調研的有效性,以期沉淀一套該模式下的方法論。
因此,我們加入了直播調研有效性衡量的定量指標:有效回復率=有效回復數/當前在線用戶人數
以監控每類調研問題設置的有效性,通過每周下調研問題設計的復盤及優化,提高調研的有效性。
同時,考慮到直播本身具有的用戶峰值特性,我們也對直播用戶回復率和時間關系進行了分析,發現直播用戶回復率最高的時間峰值在開播后半小時內。
這個點正好設置一些優先級最高的問題,讓用戶回答。
四、總結
直播調研是一個新領域下的調研模式展開,隨著科技的發展,會出現更多類似的新領域,能夠加強我們跟用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調研不應該只束縛于傳統模式,嘗試結合新領域去達成調研的目的,會有越來越多的調研機會。
但隨著機會的誕生,如同體驗設計,建立合適的指標體系去監控產品的數據,在新領域下的調研也可定義其“核心指標”去度量調研的有效性。
本文由@番茄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