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在這個越來越重視內容的時代,品牌如何靠內容被人們熟知?即使在一些入行了很多年的勞內容忍,也容易在上面踩坑。本文作者中計了一些做內容的誤區,來看看你有沒有踩坑。
寫作生涯已經有了二十多年,做內容也有一些心得,包括還通過內容獲得了一些意外的收益和機會。縱觀自己的內容之路,并非一馬平川,也遇到過,甚至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而這些走過的“彎路”恰好讓我在后續的內容創作時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會在內容設計時特意加入一些環節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接下來,就分享幾點內容創作者,尤其是企業內部內容崗同事最容易犯的幾類錯誤。不論是才做內容的新人,還是有了幾年經驗的老內容人,甚至是我本人,都有可能踩到下面這幾個“坑”。
一、內容大而全
這是很多新手容易犯的錯誤,什么都想說,什么都要說,但又什么都說不明白。
心是好的,但是辦了壞事。
最典型的大而全內容就是新聞稿,說完新聞本身,再說企業價值,最后還有一段企業介紹。事實上,這些內容最重要的東西不會超過200字。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傳統PR在企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了。因為讀者只想看最精華最有價值的信息。
另外,很多內容作者之所以愛做這種內容,是因為它簡單。換句話說,你在偷懶。因為這類文章往往不需要動用太多思考,而是在做文字的拼湊。
要記住,你做的是傳播,而不是寫流水賬,更不是寫編年體史記,要事無巨細的交代全部。
因此,如果當你想寫一篇大而全的內容的時候,要么把它拆成數篇小而美的單個章節系列文章,掰開了揉碎了地講;要么干脆別寫。
二、個性化大于絕對正確
個性化其實是和大而全有些異曲同工的問題。
很多時候,作者一旦代入品牌視角,就很難凸顯出自己的個性,變得畏手畏腳,這也不敢說,那也不能說,只敢說一些別人說過的車轱轆話。最后,品牌就變成了一個中庸的形象,做的內容也毫無亮點。
但,這真是企業渴望的么?
當然不是。
事實上,很多企業反倒是因為賬號很有特點,愿意輸出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拒絕走尋常路線,反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天眼查的天眼妹,活脫脫的一個小辣椒性格。你會因此覺得天眼查這個公司很不專業么?大多數人應該不會。
反而,這更凸顯出內容作者的自信。
但這不是說企業要先設立一個IP形象。
按照我的理解,這可能是另一種IP化,一種獨立于“形式IP化”的內容“IP化”。
即便沒有一個IP形象,但企業能夠每次都以與眾不同的視角、觀點、語言、形式等輸出內容,就已經形成了一個個人符號。
反倒是那些造出了一堆小A,小B……一直到小Z但毫無觀點的企業,只會讓人覺得這些IP是雞肋。
三、品牌強露出就能產生轉化
這個錯誤是甲方容易犯的,也是乙方容易形成的慣性思維。
就如同一篇文章,只在企業員工的朋友圈之間轉發,除了企業老總看得爽,沒有半毛錢意義一樣。
不是通篇都在高頻提及品牌,就能讓客戶記住你和選擇你。
這是做SEO的思路。
你如果同篇說的都是沒有干貨的廢話,只會讓客戶覺得這個品牌很煩。
反過來想,你讀到現在,我文中一直沒有說我的賬號是什么,你會覺得我很不專業么?
事實上,我ROI高的文章,只是因為我說中了讀者最關心的問題,而且用最通俗易懂地方式給傳遞給了他們。這樣自然就有轉化了。
甚至我的文章連提綱都沒有,這事就成了。
上面我說的這幾個問題,很多內容作者都會遭遇,而我把問題的根源歸結為:
- 不夠懂客戶
- 不夠懂業務
不懂客戶可能是不知道客戶是什么人群、有什么閱讀習慣、經常使用的渠道是什么;不懂業務就是自己都沒辦法說明白公司是做什么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業務邏輯是什么。
這兩點有其一,內容質量就會打折,如果都占了基本做不出出彩的內容了。
這也就讓我想起了數年前流行的那個說法:月薪3k和月薪3w的文案差在哪。
其實,就差在上面兩點上了。
如果你搞明白上面兩點,那么內容就不是束縛你的困境,而是你表達的出口。
后面有關內容的文章里,我會講講自己學習的一些路徑和內容人應該具備的特質。
本文由 @營銷小吉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